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2篇 |
免费 | 67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34篇 |
废物处理 | 22篇 |
环保管理 | 180篇 |
综合类 | 402篇 |
基础理论 | 162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12篇 |
评价与监测 | 26篇 |
社会与环境 | 130篇 |
灾害及防治 | 9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57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103篇 |
2010年 | 80篇 |
2009年 | 104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77篇 |
2006年 | 93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33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应对全球化变革及其不确定性,认识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的特征与问题,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基础,对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应国际劳动分工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到全球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理解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有不同的理论视角。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自然资源以原始形态和制成品中的隐含形态在国家之间的流动,讨论了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在供给与需求、利用强度与效率、资源禀赋与流向,以及全局与局部影响之间的矛盾。未来研究仍面临理论和现实的挑战。在理论方面,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引入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探讨企业间互动关系如何塑造自然资源流动路径,能更好地适应中国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以及当下自然资源综合治理的研究需求。在现实方面,应对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亟需深化对自然资源流动网络韧性,以及“双循环”互促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2.
In this study, a lab-scale biological anaerobic/anaerobic/anoxic/membrane bioreactor(A_-~3MBR) was designed to treat wastewater from the ethanol fermentation of food waste,a promising way for the disposal of food waste and reclamation of resources. The 454 pyrosequencing techniqu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treatment system. The system yielded a stable effluent concentra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202 ± 23 mg/L), total nitrogen(62.1 ± 7.1 mg/L), ammonia(0.3 ±0.13 mg/L) and total phosphorus(8.3 ± 0.9 mg/L), and the reactors played different roles in specific pollutant removal.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system revealed that:(1) the microbial diversity of anaerobic reactors A_1 and A_2, in which organic pollutants were massively degraded,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anoxic A_3 and aerobic MBR;(2) although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each reactor was quite different, bacteria assigned to the classes Clostridia, Bacteroidia, and Synergistia were important and common microorganisms for organic pollutant degradation in the anaerobic units, and bacteria from Alphaproteobacteria and Betaproteobacteria were the dominant microbial population in A_3 and MBR;(3) the taxon identification indicated that Arcobacter in the anaerobic reactors and Thauera in the anoxic reactor were two representative genera in the biological process. Our results proved that the biological A_-~3MBR process is an alternative technique for treating wastewater from food waste. 相似文献
63.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重要措施,而如何精准识别生态修复区域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事业的难点. 以长株潭都市圈为研究区,将生态退化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相结合,精准识别出生态保育区和生态修复区,并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 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生态退化风险整体上呈现出“中高周低”的空间格局;②诊断出源地修复区105.98 km2,廊道修复区643.25 km,踏脚石修复区16.59 km2;③构建了长株潭都市圈“一心一环一屏障”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包括绿心、生态中环和外围生态屏障;④基于识别结果,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形成了协同“治理-管理-监督-预警”的跨区域修复机制. 研究成果有助于长株潭都市圈制定和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计划和措施,也可为其它类似地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提供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64.
基于DPSIRM概念框架模型的岩溶区水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水资源安全评价中存在的评价指标片面性、单个指标隶属信息遗漏及权重确定主观性问题,以岩溶典型区-贵州省为例,结合岩溶地区水资源的特点,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PSIRM)概念框架的岩溶区水资源安全DPSIRM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灰色-集对模型对贵州省2005~2012年水资源安全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2005和2006年整个贵州省水资源安全处于临界安全状态,2007~2012年处于较安全状态,贵州省水资源安全呈现整体转好的态势.水资源的状态和水资源管理是目前影响贵州省水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继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同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和提高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是贵州省水资源安全的根本保障;该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适用性较强,评价结果较为客观,为岩溶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5.
本文已经提出了如果将环境安全作为人类安全被实现。那就需要较好的环境治理。环境安全可以被理解为一系列的价值观、原则、政策、技术、体制和程序,由此,社区与社会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以透明、负责任的参与和公平的方式克服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安全是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还需要进一步论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常常解释为实际的产出。社会性学习对于应对有关的不安全环境,并导致不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至关重要。社会必须利用信息共享、传播和共同的理解改进决策而发展适应改变的能力。这只有通过发展学习型社会才能成为可能。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性学习的产出,而且所有相关方利用创新方法的环境友好政策,是基于环境安全和环境治理的原则为基础的,大大地推动了生态系统的管理、性别公平、尊重人权、解决冲突、建立社区信任为应对未来的意外或潜在风险和新的挑战需要适应性管理,建立社会和生态系统恢复。应集中努力改进人们的生活质量,不要使用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自然资源能力。 相似文献
66.
简要介绍了我国地漏的现状与问题,并结合SARS病毒在香港淘大花园传播的原因,说明了地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根据香港城市大学的实验,提出了利用洗脸盆排水保护地漏存水弯水封,从而解决地漏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67.
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之一,泉州市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论文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及基于因子分析的聚类分析法,对泉州市各县(区、市)2008年的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并评价了2000-2008年泉州市的水资源安全变化趋势,对2015及2020年的水资源安全进行预测。主要研究结论为:水资源处于安全状况的地区为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基本安全的地区为南安市、洛江区及泉港区;处于不安全的为鲤城区、丰泽区、惠安县;处于严重不安全的地区为晋江市和石狮市。评价年份内,2000年水资源安全保障程度最高,2004年水资源安全程度最低。在P=75%和P=90%的情况下,2015和2020年泉州市面临的水资源压力很大。针对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特征,提出了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程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68.
选用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和小鼠显性致死突变试验对新型食品添加剂“赛力奇”的致突变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三项试验的结果均生。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的规定,认为“赛力奇”无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基础设施、单项综合交通、环境保护、绿地系统及河湖水系、城市排水、综合防灾规划中雨洪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建立科学的雨洪专项综合规划模式.对雨洪专项综合规划中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规划、道路雨水收集方式、绿地系统、河湖水面及大型公共设施的雨洪调蓄用地、雨水的环境污染、雨水工程及防洪工程等雨洪内容进行控制,确保雨洪专项综合规划的实施.采用区域统筹、科学调度的综合管理模式,保障雨洪专项综合规划健康持续发展,为提高城市雨洪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性能、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0.
公共安全事件是特定情境下“时—空—人”多要素交互作用时空过程的结果,国土空间公共安全规划和相应的能力建设是应对公共安全事件长期而重要的抓手。在构建公共安全规划中“时—空—人”互动的研究框架基础上,分别对“预防、预警、应急、灾后”四个阶段的相关研究和工作重点进行审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国土空间公共安全规划的内容、技术方法和保障支撑体系。首先,在内容体系方面,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全国—省—市—县—镇等多层级规划编制体系和全国一盘棋的应急响应机制相适应,开展综合规划与专项规划编制,重点解决面向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的空间、设施、应急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问题;在技术方法体系方面,构建和完善公共安全事件的时空要素识别与分析、时空过程模拟与预警分析等方法和技术支撑体系;在保障支撑体系方面,基于时空大数据的新基建建设,构建和完善时空可达的公共安全设施体系和公共安全导向下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