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3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170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443篇
综合类   218篇
基础理论   216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87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57篇
灾害及防治   61篇
  2025年   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7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10篇
  1971年   8篇
  197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中国加油站VOC排放污染现状及控制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旻嘉  郝吉明  王丽涛 《环境科学》2006,27(8):1473-1478
应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了2002年度全国加油站VOC的排放量.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人口等各方面因素后,通过调整现有的活动水平估算了未来20a内全国的燃油消耗情况,以及VOC排放的增长趋势.结果表明:2002年我国加油站VOC排放量为187.6×103t,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7.5×108元人民币.在维持现有控制水平情况下,到2030年VOC排放量将达到1196×103t,经济损失高达47.8×108元人民币.比较了StageⅠ、StageⅡ油气回收系统以及ORVR的回收效率和成本,并对其可行性和经济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3种回收技术的引进将会大规模的消减加油站VOC的排放,并且选择性的措施组合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相对于StageⅡ回收系统,ORVR的效率更高费用更低.但是ORVR的引进需要比StageⅡ更长的时间,为了达到80%的普及率至少需要11a左右.为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控制要求,可优先考虑StageⅡ回收技术;但是从长期的环境和经济效应来看,ORVR才是最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52.
储杨阳  杨龙  周媛  王喜龙  王嗣禹  张敏 《环境科学》2022,43(7):3608-3622
采集了停车场、道路旁、居民区及产业园区4种不同用地类型的生物滞留设施的0~10 cm表层土壤,分析了8种重金属污染物(As、 Hg、 Cd、 Cr、 Pb、 Cu、 Ni和Zn)的累积含量,并对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因素、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污染物的累积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ω(As)、ω(Hg)、ω(Cd)、ω(Cr)、ω(Pb)、ω(Cu)、ω(Ni)和ω(Zn)的平均值分别为8.92、 0.25、 0.10、 31.56、 14.81、 21.27、 23.69和62.75 mg·kg-1, As和Hg的含量平均值分别达到了土壤背景值的1.26和5.21倍;相关性分析表明,8种重金属含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较强正相关,除Hg之外均与土壤pH值呈现正相关,除As外与磷含量呈现正相关.内梅罗综合指数以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除Hg之外的其他7种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生态风险较低,受Hg污染的影响,生物滞留设施重金属综合污染水平以及生态风险较高,Hg对土壤环境存在一定的潜在威胁.4类设施重金属非致癌风险在可接受...  相似文献   
253.
基于GIS的海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空间插值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地理信息系统即GIS的支持下,分别采用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OK)、规则样条(regularize spline,RS)和张力样条(tension spline,TS)4种插值方法对2006年7月获得的大连湾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处理,并对插值结果的精确度进行交叉验证,分析和比较不同插值方法获得的分布图。结果表明,插值精确度普通克里格>反距离加权>张力样条>规则样条;4种方法均能较客观的模拟出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分布趋势,但是在整体趋势和局部趋势两方面的综合考虑下,普通克里格的表现效果更好。文章进一步指出,在确定站位数量及分布前提下,插值结果的精确度可以通过选择空间插值方法得以改善,但其根本还是取决于站位布置的数量和其分布合理性。  相似文献   
254.
土霉素对小麦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发育的生态毒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婧  周启星  刘维涛 《环境科学》2009,30(10):3022-3027
研究了土霉素对小麦种子发芽以及早期幼苗生长发育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土霉素对小麦种子芽长及根长的抑制效应显著(p<0.01),而且它们之间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根据线性回归方程得出土霉素对小麦种子芽长和根长的半抑制浓度为65.5 mg/L和34.7 mg/L.然而,土霉素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还表明,0.15~2.4 mg/L土霉素暴露21 d后,小麦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了35.6%~47.3%,叶片及根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也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暴露7 d后,0.15~2.4 mg/L土霉素对小麦叶片和根部SOD与POD活性的抑制效应不显著,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土霉素对小麦的SOD与POD酶活性抑制率显著下降;2.4 mg/L土霉素暴露21 d后,小麦根部的SOD活性下降72.3%,说明土霉素对小麦幼苗体内的抗氧化系统具有破坏作用.该实验结果显示,低浓度土霉素长期暴露对小麦幼苗的生长发育具有不良的生态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255.
区域PERE系统的通用自组织演化模型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PERE)系统中的自组织过程,建立了区域PERE系统的通用自组织演化模型,并把模型应用于山西省某市,预测了该市未来的人口、经济和环境状况。试图解决在区域PERE系统中应用自组织理论时建模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56.
基于人地耦合系统的国土空间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小曙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051-2059
地理系统主要研究地球表层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强调人地关系、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综合,即人地耦合系统。地理系统在国土空间中的应用主要由地理决策、地理模拟、地理工程所组成,并且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治理。国土空间是自然与人类所共同实践的物质载体,人类被自然所塑造的程度并不亚于自身塑造自然的程度,以人地耦合系统为核心的地理系统理论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与整治修复的理论基础。基于人地耦合系统的国土空间重塑最终以地理治理的形式反映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各种活动中。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国土空间已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格局,形成了经济区、贫困区、小城镇为主的三种形态空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是城市化、城镇化、乡村化“三化耦合”并存的状态。必须重视泛第三极、环中国南海、东北亚—北极等以“一带一路”全球空间为基础的战略区域研究。基于人地耦合系统理论与国土空间价值均衡理论,国土空间重塑的基础科学问题是人地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驱动机制。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发展型规划、控制型规划和修复型规划。国土空间的保护与治理包括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国土空间全域整治,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系统修复,以社会和谐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综合治理。人地耦合系统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形成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57.
The long time scale of the climate change problem and the inherent nature of the carbon cycle bring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res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efforts. Even if major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are achieved for non-carbon-emitt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energy-intensity improvements, wind, solar, biomass, and nuclear over the course of the 21st century, most examinations of potential future greenhouse emissions conclude that addi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ll be required to stabilize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The evelopment of an expanded suite of technologies including carbon capture and disposal, hydrogen systems and biotechnology hold the potential to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cost of stabilizing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se technologies in the context of a global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of energy, agriculture, land-use, economics, and carbon cycle processes.  相似文献   
258.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解读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2007年8月,我国新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首次作为国家标准颁布,标志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深入和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促进其更好地实施应用,论文对该标准进行了全面解读。在介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新的分类标准与原有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新的分类在土地利用类型的归并、调整等方面的改进之处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旧分类系统过渡和衔接的建议,为下一步国家制订新标准的实施细则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59.
以市政供水管网钢管管垢为研究对象,将垢层由外向内分为表层、硬壳层和疏松多孔层.利用SEM、BET、XRD、XPS和分形态提取等技术对预吸附Cr(Ⅵ)前后的各层管垢进行表征和分析,并探究了pH值、SO42-浓度和温度对各层管垢中Cr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钢管各层管垢的主要成分均为α-FeOOH,吸附性能排序为表层>疏松多孔层>硬壳层,管垢中铁元素大多以三价和二价形式存在,具有一定还原性.Cr(Ⅵ)通过物理和化学吸附富集于管垢,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表层管垢富集量最大.酸性环境、SO42-浓度和温度的升高均会促进Cr的释放.强酸性条件下表层Cr释放浓度为中性条件下的2.76倍;SO42-浓度增加使各层管垢的Cr释放量增加0.1~0.4倍;温度升高20℃,表层管垢的Cr释放量增加26.74%.  相似文献   
260.
基于RS与GIS的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脆弱性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极度和重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其中部的太湖流域和浙江中西部,占整个研究区的20.10%;轻度和中度脆弱区遍布于整个研究区,占55.25%;微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北部和浙江东部,占24.65%. 总体来看,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区域的生态环境属轻度和中度脆弱. 影响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自然因素有≥35 ℃日数、旱涝分布、海拔高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累加值、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土壤侵蚀强度;人为因素有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人均废水排放量、人均废气排放量、化肥施用强度、土地利用变化、“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人口密度和GDP. 极度和重度脆弱区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大、资源匮乏、污染强度大、土壤侵蚀严重和生物多样性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