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7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436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303篇
综合类   1042篇
基础理论   258篇
污染及防治   113篇
评价与监测   148篇
社会与环境   166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3篇
  196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分析了四川省毛河流域各类污染源分布状况及水质现状,采用一维稳态单组分水质模型、多宾斯-坎普稳态模型,引入水文数据、水质监测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社会统计公报数据,以Excel作为数据平台,对毛河水环境进行了动态模拟,反演出主要污染物降解系数。总结了毛河水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模拟计算了2种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实施后对毛河水质的影响,确定了毛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以及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122.
中国流域水环境生物监测体系构成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国外水环境生物监测体系的构成和特点;总结了中国生物监测的发展历程、基础、存在问题和发展需求;提出了体系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即以流域为单元,以各级支流为监测区段,发展以实现流域水环境生态完整性评价为目的的综合监测体系;同时,着重介绍了重点发展内容:建立以市级站为核心的监测网络;建立包含4个板块的核心业务监测能力;开展生物监测业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水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对全国监测系统生物监测体系的构成和发展提出建议:在总体发展目标指导下,完成构建水环境生物监测技术体系、构建全国水环境生物监测网络体系、建立数据管理与评价平台及建立运行保障体系4个分目标,实现中国环境管理以"污染防治"为重点到以"生态健康"为目的的转折。  相似文献   
123.
伊犁河伊宁市段水质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伊犁河伊宁市段历年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河段水质的变化规律、污染特征和成因。  相似文献   
124.
选取太原汾河景区跨桥断面8个监测点,在2012年3月—2013年10月期间对河流8项水质参数进行监测,并结合派生的水体综合污染指数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价景区水污染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景区水质污染变化时空差异明显,上游污染相对较小,下游污染较重;春季溶解氧和p H值变化幅度最大,夏季除总氮和氨氮外,其他各污染物均有显著变化特征,秋季则以氨氮、总氮和总磷变化最为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虽然各监测点水体污染的关键影响因子不同,但总磷是太原市河流水体污染的共同解释因子。  相似文献   
125.
长江感潮河段水流与污染排放引起的浓度场复杂多变,基于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 Code)模型,采用正交曲线网格拟合自然河道边界,建立了长江常州段的水动力和水质模型。采用现场同步实测资料,与计算结果比对,证明该模型在水动力和水质两个方面都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满足了实际工程的需要;同时由于长江水流运动较快,一阶降解动力学已经满足了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总磷(TP)浓度计算要求,可以不考虑它们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26.
对松花江全流域14个监测断面的16种美国环保局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PAHs)的主要来源及其贡献率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CA-MLR)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松花江全流域为化石和石油燃料的复合PAHs污染,水体环境中PAHs首要污染源为化石燃料燃烧和交通污染,合计贡献率为63.1%,第二大污染源为工业和民用燃煤污染,合计贡献率为36.9%,沿江的石化、石油基地、大型焦化厂、电厂都是PAH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7.
一种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制出一种长方体的十字筐采样器,在采样器内分别填装石、砂、底泥和水草4种基质,利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对生境的选择性进行样本被动采集。基质越多,采样器采集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量也更丰富。用新研制的十字筐采样器和传统的篮式采样器对松花江流域7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对比采样,结果显示:十字筐采样器是一种优良的采样器,适合在松花江流域乃至全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8.
“十一五”期间重点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及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十一五"期间七大流域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工业COD排放量及生活COD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对各流域的减排幅度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单位水资源COD负荷、单位工业产值COD排放强度及人均生活COD排放强度对各流域的污染压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以七大流域的减排幅度和污染压力为基础分析了各流域COD的减排潜力,并对各流域的重点防控领域和配套减排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9.
源强确定在突发污染事故的预警与应急过程中极为重要。本文针对树状河流的特性,将污染源搜索和源强反算的方法结合起来构建了树状河流突发污染事故源强确定的一般方法,并利于假设的突发污染事故情形对方法就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监测数据的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很大,源强的计算结果相比事故的地点与发生时间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0.
Abstract

The effect of two tracer dyes [Erio Acid Red (EAR) and Acid Black 48 (AB‐48)] on initial deposits and persistence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kurstaki (Btk) toxin (delta‐endotoxin) was studied after spraying two commercial formulations, Foray® 48B and Foray® 76B, over potted white spruce [Picea glauca (Moench) Voss] seedlings, at a dosage rate of 30 billion international units (BIU) per ha. Spray was applied using a spinning disc atomizer calibrated to deliver droplet sizes similar to those utilized in ultra‐low‐volume (ULV) treatments in operational insect control programs. The sprayed seedlings were left outdoors at the Sault Ste. Marie laboratory for 18 days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of sunlight, wind and rainfall. Initial deposits and persistence of delta‐endotoxin protein in spruce foliage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assa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quantification of the delta‐endotoxin. The total protein (inactive plus active) and delta‐endotoxin (active protein) concentrations in the two formula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a gravimetric procedure and by ELISA respectively.

The initial deposit levels of the toxin on foliage were not markedly affected by the addition of either of the two tracer dyes, and showed only a narrow range of 1521 to 1625 ng/g foliage (fresh weight) for Foray 48B, and 1789 to 2056 ng/g for Foray 76B. However, the persistence of the toxin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 dyes. The toxin persisted in foliage only for 7 d post‐spray When the EAR dye was added to Foray 48B, compared to 10 d when no dye was added. The average half‐life (DT50) of disappearance was 17.4 h for Foray 48B with EAR, and 20.9 h when no dye was present. In contrast, the situation was reversed in Foray 76B, since the duration of persistence was 10 d when EAR was added to Foray 76B, compared to 7 d when no dye was added. The average DT50 was 27.9 h for Foray 76B with EAR, and 22.2 h without the dye. Persistence was the longest (14 d) when the AB‐48 dye was added to Foray 76B, and the DT50 was 44.9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