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1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74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67篇
综合类   586篇
基础理论   93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75篇
社会与环境   164篇
灾害及防治   7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3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3 毫秒
691.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carried out on the Nilüfer stream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Marmara region in Turkey 1999–2003. It evaluates water quality and proposes local requirements to prevent aquatic pollution problems. The study took into account the seasonal influences of point and non-point discharges on the organic pollution levels of the stream. The results indicated sub-standard water quality in most parts of the stream. Untreated domestic wastewaters, industrial discharges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contributed to the total annual organic loading. This study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on, operation, maintenance and legislation of wastewater collection and treatment programmes, as well as the need for strict control of point and non-point nutrient load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Nilüfer stream's water quality. Appropriate strategies for the control of point and non-point pollution sources, amendments and enforcement of legisl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692.
不同降雨条件下非点源污染氮负荷入河系数研究   总被引:35,自引:8,他引:27  
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98年河道实测径流量、泥沙负荷和非点源污染调查资料,对所建的非点源污染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坡面-入河过程,提出了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流域损失系数-入河系数"的概念;利用研究区的资料,对不同降水条件下农田、城镇、草地、灌木及森林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各亚流域氮的入河系数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2种计算方法(SWAT模型方法和输出系数法)所得到的氮的入河系数.结果表明,2种方法所计算的氮的入河系数均较为合理,其计算结果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4722(p<0.05).此外,研究还表明,不同的降水条件和土地利用类型下氮的入河系数存在差异.对于吸附态氮,入河系数的大小排列依次为农田>城镇>草地>灌木>森林;对于溶解态氮,其入河系数的大小排列次序为农田>草地>灌木>森林>城镇.  相似文献   
693.
北方沙尘对四川盆地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沙尘天气资料和颗粒物浓度、激光雷达监测数据以及后向轨迹,分析浮尘天气的气象特征及传输路径,构建了浮尘天气对四川盆地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量化指标,并利用该量化指标分析了浮尘天气对四川盆地各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得出2013—2015年浮尘对四川盆地PM_(10)年均质量浓度的贡献,2013—2015年约为4.82、1.00、0.56μg/m~3;浮尘对PM_(10)年均质量浓度的贡献川西区域最大,川东北区域次之,川中区域最小,其贡献量分别为3.5、2.2、1.4μg/m~3。同时还进一步分析浮尘对区域PM_(10)影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94.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灾害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长期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并加剧了生态环境灾害,使其成为长江流域环境最恶劣、侵蚀最强烈、灾害最严重、输沙率最大的河流.大量的泥沙输入小江,造成严重的土地沙石化和堵江灾害.同时,小江又将泥沙输移至金沙江,危害和威胁金沙江干流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鉴于泥石流已成为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灾害间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从泥石流治理入手,控制泥石流灾害和泥沙输移,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治理灾害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的综合治理对策,使生态环境与减轻灾害间形成良性循环,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95.
渭河谷地的气候干暖化与未来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延军平 《环境科学》1999,20(2):85-87
根据渭河谷地代表测站32a气象实测资料,应用线性回归与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区冬春变暖、秋春变干的干暖特征,即5城市平均年增温0.0064℃,年均减少降水0.1248mm;气候干暖化,尤其以冬春季增温明显,春秋季变干显著,预测该地区未来5a的气候仍以士暖化为特点,预计到2001a可能增温0.2℃,年降水减少30mm。  相似文献   
696.
鄂西清江流域发展生态旅游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鄂西清江流域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潜力分析入手,概括了该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提出了在小流域范围内发展生态旅游的意见,为当地有关部门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参考性依据,有利于实现该流域旅游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97.
川南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波 《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15(5):309-310,316
本文利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川南旅游区95个景点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川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和基层因子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698.
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洪明  王玲 《四川环境》2000,19(3):46-49
在阐述在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态环境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99.
GIS支持下的河网密度提取及其在洪水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流域结构特征包含着丰富的洪水危险性信息。本文主要分析流域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河网密度与洪水危险性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探讨了GIS支持下的河网密度自动提取方法,最后给出了辽河流域的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700.
川中丘陵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营造人工桤柏混交林,使该区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在估算人工桤柏混交林不同生长阶段生物量和NPP(净初级生产力)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工桤柏混交林生长过程中年固定有机碳数量以及林地植被有机碳密度的动态变化,并将同期人工桤柏混交林林地植被与农田植被年固定有机碳数量和有机碳密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桤柏混交林林地植被早期年固定有机碳的数量比较小,需要到7~8 a树龄,其年固定有机碳数量才与同期耕地植被年固定有机碳数量相当。随着树龄的增加,人工桤柏混交林的植被有机碳密度上升较快,碳汇效应不断增强。3~4 a以上树龄的人工桤柏混交林植被有机碳密度大于同期农田植被的有机碳密度,成熟林(20 a树龄)林地植被有机碳密度是同期农田植被有机碳密度的5倍多。从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碳排放的角度看,该区林地合理利用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现有人工桤柏混交林的保护和管理,抓好林木的贮存式管理,积极研究和探索人工桤柏混交林改造和合理利用对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