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27篇
综合类   174篇
基础理论   8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基于2015~2020年四川盆地臭氧(O3)浓度监测数据,构建O3区域性持续性污染过程个例库,并进一步时空匹配高低空气象资料,探究夏季南亚高压系统对四川盆地地面气象要素及O3污染生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15~2018年四川盆地O3区域性持续性污染(ORPP)逐年加重,2018~2020年保持相对稳定的污染态势,且ORPP多集中于春、夏两季.盆地中南部成都、重庆、泸州等城市O3污染形势最为严峻,且高值区逐渐向南北方向转移.(2)基于南亚高压(系统存在率、中心离散度与东西振荡量)对地面气象要素的影响阐释ORPP的生成机制:系统存在率均值偏低且位置偏东时,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及日照时数偏高,相对湿度偏低,利于O3生成;南亚高压东模态中心显著聚集时,气温日较差与日照时数激增,易造成O3异常高值;西模态剧烈振荡时,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改变,易使O3浓度波动.(3)对比清洁期与污染期,南亚高压系统存在率、中心离散度与东西振荡量综合作用于清洁期,而污染期则主要受中心离散度与东西振荡量影响.当南亚高压西模态剧烈振荡与东模态显著聚集配合出现时,极易诱发四川盆地内ORPP二级过程.  相似文献   
512.
太滆南运河入湖河口沉积物氮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研究入湖河口沉积物中氮素的存在形态和空间分布状况,于2012年4月在太滆南运河入湖河口区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品并对沉积物中的氮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NH+4-N、TN和Org-N在表层沉积物中的沉积具有一定的同步性.NH+4-N与Org-N、TN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Org-N和T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Org-N是入湖河口表层沉积物氮素的主要成分,平均值为2 843.77 mg·kg-1,占TN的质量分数为93.38%;氮素的水平分布存在差异:TN和Org-N的含量在入湖河干流延伸方向上,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偏离干流延伸方向上,呈"W"型波动变化.NH+4-N含量在距河口100 m内迅速下降,100 m后在波动中保持低水平.NO-3-N含量在0~800 m内保持平衡,800 m后迅速升高;氮素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在入湖河干流延伸方向,NH+4-N含量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升高,NO-3-N呈现出底层富集向表层富集转变的趋势,TN和Org-N的含量自表层向底层富集.  相似文献   
513.
中国南海C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分析了中国南海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荧光组分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南海CDOM含有类腐殖质荧光峰M和类蛋白质荧光峰T;CDOM的荧光强度(λEx/λE m:350 nm/450 nm)在表层较低,垂直分布呈现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300 m处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在500~600 m间达最小峰值,而后保持相对稳定的分布规律.荧光指数FI均在1.4~2.0间,腐殖化指数HIX值偏低,生物源指数BIX在0.7~1.1之间,T峰为主要贡献者,说明南海CDOM主要为海洋自生来源,受海洋微生物作用过程影响较大.M峰和T峰的荧光强度在垂直分布上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表层荧光强度都最小,说明南海表层CDOM丰度分布受光降解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南海CDOM的垂直分布受光化学反应、海洋微生物活动及颗粒有机物再矿化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514.
A study of the pedestrian casualties and fatalities in road traffic crashes in Durban, a South African municipality, for 1999 was undertaken using official road traffic accident data. The pedestrians age 25 to 44, although only 23.9% of the population, were 39.3% of the casualties and 48.2% of the fatalities. The most vulnerable pedestrians were those 30 to 34 years old who were 6.1% of the population, 11.7% of the casualties, and 14.6% of the fatalities; 35- to 39-year-olds who were 6% of the population, 8.8% of the casualties, and 13.5% of the fatalities; and the 40- to 44-year-olds who were 4.9% of the population, 7.5% of the casualties, and 10.2% of the fatalities. Cars were involved in 52% of the vehicle-pedestrian crashes but had fewer crashes than minibuses and buses, and fewer casualties and fatalities than minibuses, buses, and motorcycles. Minibuses recorded the most crashes at 1,037 per 100 million km, the highest casualty rate of 268 per 100 million km, and highest fatality rate of 17 per 100 million km. Buses, which were involved in 3% of the vehicle-pedestrian crashes, had 951 crashes per 100 million km, 182 casualties per 100 million km, and 11 fatalities per 100 million km. Motorcycles were involved in 1% of the vehicle-pedestrian crashes and had per 100 million km 508 crashes, 192 casualties, and 7 fatalitie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the road traffic crashes.  相似文献   
515.
近20a南海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收集整理了自1980~2004年的南海历次赤潮事件,并对这些赤潮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赤潮持续时间长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形成南海赤潮时空分布特征和持续时间长度变化的可能原因.文章认为:赤潮在年度和月份分布不均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差异以及各月份水文气象要素的主要演变特征不同;赤潮持续时间延长的原因与南海区气候转暖和广东近岸海域水质变差有关.研究发现赤潮事件的月份分布和赤潮持续时间长度存在历史性变异,有关现象值得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注意,而其中原因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16.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变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情况直接关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安全。采用遥感监测技术,根据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2000年和2013年的生态环境监测结果,对比分析了整个水源区土地覆被、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变化情况,从宏观上评价水源区生态环境状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在十多年中,水源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农田面积比例明显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水源区生态环境总体上呈趋向变好的态势。随着农村人口向沿江地带城镇集中,在进一步加强山地植被保护的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517.
利用1995~2001年7~11月表温数据和生产统计数据,采用GIS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和统计软件SPSS 11.0分析了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大眼金枪鱼钓获率与海水表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7月份,81.55%的钓获率分布在表温21~27 ℃范围内;8月份,93.08%的钓获率分布在表温19~28 ℃;9月份,93.06%的钓获率分布在表温18~28 ℃;10月份,76.79%钓获率分布在表温21~27℃;11月份,88.89%钓获率分布在表温21~28 ℃.同时,利用K-S检验可知,以上分析出来的海水表温(SST)范围基本上可以作为各月份形成渔场的适宜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