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87篇
综合类   157篇
基础理论   7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41.
中国南海C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分析了中国南海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荧光组分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南海CDOM含有类腐殖质荧光峰M和类蛋白质荧光峰T;CDOM的荧光强度(λEx/λE m:350 nm/450 nm)在表层较低,垂直分布呈现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300 m处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在500~600 m间达最小峰值,而后保持相对稳定的分布规律.荧光指数FI均在1.4~2.0间,腐殖化指数HIX值偏低,生物源指数BIX在0.7~1.1之间,T峰为主要贡献者,说明南海CDOM主要为海洋自生来源,受海洋微生物作用过程影响较大.M峰和T峰的荧光强度在垂直分布上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表层荧光强度都最小,说明南海表层CDOM丰度分布受光降解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南海CDOM的垂直分布受光化学反应、海洋微生物活动及颗粒有机物再矿化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42.
南海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海10个采样点采集到的样品为研究材料,以石油降解率为筛选依据,初筛获得52株石油降解菌,从中进一步筛选出6株对石油烃有降解能力的细菌,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对筛选得到的6株菌进行初步鉴定,并使用GC-MS内标法测定降解产物,对降解菌的降解特性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重量法筛选出来的6株细菌对石油的降解率为20%~55%.与Genbank中的16S rRNA基因序列BLAST对比结果显示,所筛选出的6株菌株中,3株菌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2株菌株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1株属于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降解特性分析表明,所筛选6株菌的烷烃降解率均在40%以上,多环芳烃降解率均在70%以上,其中,菌株B08500m-3对石油中总烷烃和总芳香烃的降解效果较好,降解率分别为75%和87%.  相似文献   
443.
刘国卿  张干  李军  刘向  彭先芝  邹世春  祁士华 《环境科学》2008,29(12):3320-3325
分冬、春航次采集了珠江口及南海北部近海海域大气样品,同时以广州和中山作为陆基对照点,对大气中的有机氯农药(OCPs)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大气中的有机氯农药主要为HCHs、DDTs和氯丹,其含量范围分别为 13~99、 73~390、 63~224 pg/m3(冬季航次)和10~106、 429~1 003、 1 724~9 638 pg/m3(春季航次).总体而言,春季航次期间的大气OCPs含量普遍高于冬季航次.研究发现,珠江口及南海近海海域大气OCPs主要受控于陆源污染的影响,呈现近陆点高和远陆点低的特点.大气中 α-HCH的含量已显著降低,而高含量 γ-HCH的检出与林丹的继续使用有关,“新”DDT的污染主要来自三氯杀螨醇的生产和使用以及船舶防污油漆中使用的滴滴涕.春季航次期间大气氯丹含量的高值,源于白蚁高发期氯丹的大量使用以及来自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长距离输送.  相似文献   
444.
以长链烷基苯(LABs)作为生活污水排放的示踪剂,测定了珠江三角洲主要河流及邻近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LABs浓度.结果表明,珠江、东江、西江、伶仃洋及南海北部海域样品中LABs的浓度分别为58.5~2332.1,96.9~565.8,20.5~57.0,5.8~25.8,2.5~23.1ng/g.LABs的I/E值表明,研究区域内生活污水基本上未处理或处理效率低下.对LABs与多环芳烃及多溴联苯醚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城市污水的排放是该区域内这些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45.
太滆南运河入湖河口沉积物氮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研究入湖河口沉积物中氮素的存在形态和空间分布状况,于2012年4月在太滆南运河入湖河口区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品并对沉积物中的氮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NH+4-N、TN和Org-N在表层沉积物中的沉积具有一定的同步性.NH+4-N与Org-N、TN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Org-N和T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Org-N是入湖河口表层沉积物氮素的主要成分,平均值为2 843.77 mg·kg-1,占TN的质量分数为93.38%;氮素的水平分布存在差异:TN和Org-N的含量在入湖河干流延伸方向上,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偏离干流延伸方向上,呈"W"型波动变化.NH+4-N含量在距河口100 m内迅速下降,100 m后在波动中保持低水平.NO-3-N含量在0~800 m内保持平衡,800 m后迅速升高;氮素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在入湖河干流延伸方向,NH+4-N含量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升高,NO-3-N呈现出底层富集向表层富集转变的趋势,TN和Org-N的含量自表层向底层富集.  相似文献   
446.
The occurrence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 was investigated and quantified in 20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Beijiang River, South China. Sulfonamide- and tetracycline-resistant bacteria were present in 17 and 14 of the collected 20 samples. For sulfonamide ARGs, sulI and sulII we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the Beijiang River. The levels of sulI were higher than sulII (p < 0.05), with the mean values of (1.41 ± 1.12) × 10-2 and (1.58 ± 1.71) × 10-3 copies/16S rDNA, respectively. For tetracycline ARGs, tetG had the highest frequency, 100%, followed by tetA (85%), tetO (85%), tetC (70%), tetX (60%), tetM (40%) and tetQ (20%), while tetE and tetS were not detected in all the samples from the Beijiang River. On the other hand, tetC ha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ranging from 8.30 × 10-2 to 13.20 copies/16S rDNA. The poor correlation between ARGs and antibiotic concentr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self-amplification and persistence of ARGs were the reasons that made ARGs exist in the water environment even though the antibiotic selecting pressure was absent. Because so few field measure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levels of ARGs in rivers in South China,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mportant insight on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occurrence and spread of ARGs in such an ecosystem.  相似文献   
447.
华南地区寒害概率分布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利用华南地区109个站1951—2001年的寒害过程降温幅度和最低气温资料,分别用正态分布、指数分布、伽玛分布、瑞利分布、威布尔分布和耿贝尔—I分布函数进行拟合,并按柯尔莫哥洛夫和ω^2检验方法进行了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寒害过程降温幅度有51个站服从正态分布、29个站服从伽玛分布、20个站服从耿贝尔—I分布、9个站服从威布尔分布;过程最低气温有12个站服从正态分布、97个站服从耿贝尔—I分布。  相似文献   
448.
基于关键区海温的华南香蕉寒害长期预报模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华南地区10个代表站点1961-2005年的气候资料、海温资料、历史灾情记录对华南香蕉寒害长期预报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构造的华南香蕉寒害指数与前人研究和历史灾情记录吻合,可以代表华南香蕉寒害的强弱。通过相关分析,找出了影响华南冬季寒害的前期夏季海温关键区为(5&#176;S~5&#176;N,170&#176;~120&#176;W)、(50&#176;~60&#176;N,180&#176;~140&#176;W)、(20&#176;~30&#176;N,140&#176;~110&#176;W)、(30&#176;~40&#176;N,140&#176;~150&#176;E)、(40&#176;~50&#176;N,150&#176;~170&#176;E),关键区海温对华南冬季寒害影响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利用逐步回归分析,以关键区海温为自变量建立了华南香蕉寒害长期预报模型。其中1961-1990年的数据用于建模,1991-2004年数据用于模型检验。模型拟合准确率和预报准确率均高于88%,这表明此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449.
近20 a南海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收集整理了自1980~2004年的南海历次赤潮事件,并对这些赤潮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赤潮持续时间长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形成南海赤潮时空分布特征和持续时间长度变化的可能原因.文章认为:赤潮在年度和月份分布不均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差异以及各月份水文气象要素的主要演变特征不同;赤潮持续时间延长的原因与南海区气候转暖和广东近岸海域水质变差有关.研究发现赤潮事件的月份分布和赤潮持续时间长度存在历史性变异,有关现象值得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注意,而其中原因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