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83篇 |
免费 | 432篇 |
国内免费 | 144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9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762篇 |
综合类 | 3475篇 |
基础理论 | 504篇 |
污染及防治 | 255篇 |
评价与监测 | 363篇 |
社会与环境 | 848篇 |
灾害及防治 | 1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142篇 |
2022年 | 259篇 |
2021年 | 237篇 |
2020年 | 240篇 |
2019年 | 234篇 |
2018年 | 198篇 |
2017年 | 228篇 |
2016年 | 274篇 |
2015年 | 354篇 |
2014年 | 243篇 |
2013年 | 321篇 |
2012年 | 362篇 |
2011年 | 375篇 |
2010年 | 252篇 |
2009年 | 250篇 |
2008年 | 239篇 |
2007年 | 283篇 |
2006年 | 286篇 |
2005年 | 241篇 |
2004年 | 184篇 |
2003年 | 153篇 |
2002年 | 156篇 |
2001年 | 120篇 |
2000年 | 131篇 |
1999年 | 111篇 |
1998年 | 82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0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4篇 |
1973年 | 6篇 |
1972年 | 7篇 |
197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Dams in the Amazon: Belo Monte and Brazil’s Hydroelectric Development of the Xingu River Basi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earnside P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6,38(1):16-27
Hydroelectric dams represent major investments and major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mpacts. Powerful forces surround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n public investments in the various options for the gene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electricity. Brazil’s proposed Belo Monte Dam (formerly Kararaô) and its upstream counterpart, the Altamira Dam (better known by its former name of Babaquara) are at the center of controversies o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for maj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 Amazonia. The Belo Monte Dam by itself would have a small reservoir area (440 km2) and large installed capacity (11, 181.3 MW), but the Altamira/Babaquara Dam that would regulate the flow of the Xingu River (thereby increasing power generation at Belo Monte) would flood a vast area (6140 km2). The great impact of dams provides a powerful reason for Brazil to reassess its current policies that allocate large amounts of energy in the country’s national grid to subsidized aluminum smelting for export. The case of Belo Monte and the five additional dams planned upstream (including the Altamira/Babaquara Dam) indicate the need for Brazil to reform it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licensing system to include the impacts of multiple interdependent projects. 相似文献
112.
River channel migration and cutoff events within large river riparian corridors create heterogeneous and biologically diverse
landscapes. However, channel stabilization (riprap and levees) impede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riparian areas. These
impacts can be mitigated by setting channel constraints away from the channel. Using a meander migration model to measure
land affected,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back distance and riparian and off-channel aquatic habitat formation
on a 28-km reach of the Sacramento River, California, USA. We simulated 100 years of channel migration and cutoff events
using 11 setback scenarios: 1 with existing riprap and 10 assuming setback constraints from about 0.5 to 4 bankfull channel
widths (bankfull width: 235 m) from the channel. The percentage of land reworked by the river in 100 years relative to current
(riprap) conditions ranged from 172% for the 100-m constraint setback scenario to 790% for the 800-m scenario. Three basic
patterns occur as the setback distance increases due to different migration and cutoff dynamics: complete restriction of cutoffs,
partial restriction of cutoffs, and no restriction of cutoffs. Complete cutoff restriction occurred at distances less than
about one bankfull channel width (235 m), and no cutoff restriction occurred at distances greater than about three bankfull
widths (∼700 m). Managing for point bars alone allows the setbacks to be narrower than managing for cutoffs and aquatic habitat.
Results suggest that site-specific “restriction of cutoff” thresholds can be identified to optimize habitat benefits versus
cost of acquired land along rivers affected by migr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13.
2013年5月和9月对金沙江上游支流赠曲的鱼类资源和裸腹叶须鱼的食性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赠曲现有鱼类10种,隶属2目3科5属,其中鲤科鱼类7种,占70%;鮡科2种,占20%;鳅科1种,占10%。赠曲裸腹叶须鱼的食物组成包括53种(属)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硅藻门是出现率百分比、相对重要性指数和数量百分比最高的饵料生物;水生昆虫是质量百分比最大的饵料生物。裸腹叶须鱼的摄食强度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差异,雨季末期的摄食强度较低。食物中植物性饵料相对重要性随着裸腹叶须鱼体长的增长而增加。综合而言,赠曲的鱼类组成较为简单,鲤科鱼类是优势类群;裸腹叶须鱼属杂食性鱼类,且摄食强度存在季节性差异。为保护赠曲鱼类,建议在赠曲梯级水力开发过程中做好鱼类栖息地保护或再造等生态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114.
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ESDA-GIS多种方法,在充分考虑传统经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尝试引入经济发展生态成本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成本的空间匹配及演化模式。研究表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低聚集特征明显,空间极化现象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生态成本空间集聚现象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且呈现出高高集聚减少、低低集聚增多的现象,生态成本消耗有所改善;2001~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成本表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差异化空间格局,呈现出由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低生态成本过渡到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生态成本,进而发展到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低生态成本的空间匹配模式的阶段性特征;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生态成本的经济发展模式仍在大部分城市中存在,经济与生态空间协调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15.
采用Morlet小波分解重构和频谱分析等方法,对宜昌、枝城、沙市、监利和城陵矶1997~2014年水位和流量及三峡水库2003~2014年入库、出库流量和库水位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探究了各水文站在三峡建坝前后水情的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各观测站的水位和流量沿程递减,水位的年内波动处同一水平,研究河段内上游河段流量年内和年际变化比下游河段剧烈;各水文站水位和流量变化的显著周期为6.05、11.78、21.2、30.29和53个月,各水文站水位1 a周期变化幅度均在2 m以上,其他周期上的变化幅度为0.08~0.82 m;三峡水库蓄水活动对下游水文站水位和流量等水情的影响有限,主要反映在对水情趋势项的影响上,三峡大坝蓄水后,各水文站水位和流量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呈波动性递减变化。 相似文献
116.
对湖北省郧西县庹家湾(TJW)剖面的地层序列、年代、磁化率及粒度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JW剖面具有表土(MS)→全新世黄土(L0)→古土壤(S0)→过渡层(Lt)→马兰黄土(L1)→黄土与砂互层(T1-al2)→砾石层(T1-al1)的地层序列;在马兰黄土层上部的黏粒含量、黏粒/粉砂值以及磁化率值明显高于典型马兰黄土,而接近古土壤(S0),其成壤作用明显,属于较典型的弱古土壤层(L1-S1和L1-S2),其年龄在27.3~21.6 ka B.P.之间。此现象反映了在汉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时期的冰期气候并不是持续稳定的,在27.3~21.6 ka B.P.期间存在相对短暂的温暖湿润阶段,这次气候事件可与黄土高原地区进行良好对比。 相似文献
117.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社会信息技术的传输,使大量的要素(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市群空间内集聚与扩散,加密城市群空间内城市联系。在基于公路运输、普通列车、高速列车以及百度指数4个要素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流"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探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内城市联系虽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城市间的联系不均衡,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多中心的协调网络发展格局特征明显;(2)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空间流"特征呈现三角形网络结构,其三角形的顶角分别由上海(沪)、南京(宁)与杭州(杭)3个核心节点城市构成。在空间结构内部,形成若干次级城市网络连线;在空间分布上,北翼网络化程度较高于南翼线性联系程度,区域联系强度以"沪—宁"、"沪—杭"沿线向两侧递减;(3)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5个核心城市排名处于网络中心的前列,扬州、南通、泰州、舟山等周边城市相对靠后,这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吸虹效应"有关,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心城市会向周边地区提供服务与经济辐射,完善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18.
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100年区域气候模式COSMO-CLM(CCLM)模拟与1961~2005年气象站观测的逐日降水数据,通过统计计算年降水量、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4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球升温1.5℃情景下,年降水量相对于1986~2005年减少5%,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分别增加7%、33%和4%;概率密度曲线表明,年降水量均值下降,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均值上升,极端降水方差增大;年降水量、强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在空间上表现为南部增加北部减少,极端降水贡献率则相反。(2)全球升温2.0℃情景下,年降水量下降3%,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分别上升15%、46%和15%;年降水量均值稍有减少且方差稍有上升,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均值和方差明显增加;年降水量减少区域位于长江主干以北,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表现为绝大部分地区增加的空间变化特征。(3)全球升温由1.5℃至2.0℃时,年降水量、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分别增加3%、7%、10%和11%;随升温幅度的增加极端降水均值和方差上升;极端降水呈增加态势的范围扩大。因此,努力将升温控制在1.5℃对降低极端降水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9.
120.
海河干流、大沽排污河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状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调查了海河干流和大沽排污河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氯杀虫剂(OCPs)的残留状况.在所选取的16个断面沉积物样品中均有大量HCHs、DDTs检出,表明海河和大沽排污河的DDT和HCH污染相当严重.海河沉积物中HCHs和DDTs总质量浓度分别为3.30~75.96、1.57~221.57 ng/g.大沽排污河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分别为2.30~124.61、11.28~237.30ng/g.与国内外部分河流表层沉积物中HCHs、DDTs的含量相比,海河和大沽排污河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较高.最后根据两条河流沉积物中的OCPs的残留量,分析了其可能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