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7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53篇
安全科学   16篇
环保管理   286篇
综合类   771篇
基础理论   100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75篇
社会与环境   306篇
灾害及防治   14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陕北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陕北地区2003-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动态度、程度以及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陕北地区延安市、榆林市土地利用程度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陕北地区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总量及其比例减小,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程度不断降低,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递减。论文还分析讨论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2.
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环境效率分解为与产业系统运行过程相对应的源头预防效率、清洁生产效率和末端治理效率,从系统整体协同视角构建整合不同过程效率的生态效率度量模型,并以吉林省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吉林省在推进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实践中,末端治理仍是优先选择,其次为清洁生产,最后为源头循环,具有清晰的次序性;②不同类型城市在生态效率路径选择方面存在差异,综合型城市侧重于源头循环,而资源型城市更依赖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③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发展水平从2002年的0.40增长到2008年的0.49,增幅为23.59%,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处于脱钩状态;④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发展质量指数整体水平较高,而且在波动中趋于上升,增幅为7.19%;⑤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从2002年的0.35上升到2008年的0.46,增幅为32.48%,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发展水平对生态效率进步的贡献度为72.64%,未来应重视提升生态效率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993.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东省能源消耗量逐渐增大,2008年山东省能源消耗占全国的11.3%.因此研究山东省能源消耗对促进节能减排有重要的意义.能流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能源流动情况,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能源统计数据是能源分析的基础,但我国的能源统计体系与国外有较大区别.按国际准则的能源供需体系和有关专家的意见,适当调整了山东省能源平衡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绘制山东省2008年能流图,在此基础上分析山东省能源现状和能源利用效率.得到如下结论:①煤炭是山东的主要能源,占一次能源供应的71.84%;②山东省电力以火电为主,火电占总发电量的99.9%;③山东雀2008年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5.83%;④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占终端能源消耗的74.9%.进一步说明能流图不但能够直观、定量地展示能源供应、转换和使用数量的全貌,而且可以揭示各个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994.
湖北省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湖北省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况,包括种类、分布及入侵途径。揭示湖北省外来物种入侵的原因,在小区域自然环境急剧变化与外来物种入侵耦合的理论基础上,由于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与全国其它省市相比,湖北省有它自己的特点和严重程度。通过北京、辽宁、甘肃、山东、重庆、四川、江西、云南、安徽、湖南10个省,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后3个时段,累计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量(或密度)数据分析,然后对不同地域、不同年代各省区外来物种入侵的增长速度,先后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剖析出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趋势和区域差异。最后,阐述了湖北省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战略,提出了湖北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95.
选取2014—2018年广东省2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PM2.5、PM10、CO、NO2、O3、SO2的浓度数据,利用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广东省的空气质量和各污染物的浓度水平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同时,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模型分析社会经济特征变量对环境空气质量空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2018年...  相似文献   
996.
山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步研究——以粤西北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复杂但旅游承载力弱,因此山区旅游开发具有区别于其它地区的特殊的发展模式,也使研究山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以及山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分析出发,讨论了粤西北山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以粤西北旅游区的核心区怀集县为重点,探讨了经济基础较薄弱的粤西北山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给出了在开发与管理方面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97.
基于本地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情况的工具。通过对一般生态足迹法的调整,运用本地生态足迹模型,对浙江省本地生态足迹的时空特性和环境生态的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2006年浙江省人均本地生态足迹 2.763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 0.437 9 hm2,人均本地生态赤字 2.325 9 hm2;(2)1991~2006年浙江省的本地生态足迹都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环境生态的不可持续性;(3)2005年浙江省11个城市的本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表现出一定的差异;(4)浙江全省生态足迹强度指数从1991年的2078上升到2006年的5952,16年间生态强度指数增大了近3倍,单位可承载面积内的实际生态压力越来越大,环境生态的潜在危险性有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998.
农地资源的正外部性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福利产生影响,但由于市场机制的自身缺陷导致人们对其价值缺乏定量认识,致使农地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造成向城市的过度流转。以湖北省为例,在将农地资源正外部性划分为提供社会保障、保证粮食安全以及提供生态服务3个方面的基础上,以2006年为评估期日,尝试用市场价格评估的方法对其年价值和无限年期的总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2006年湖北省农地资源在提供社会保障方面的年价值及无限年期价值分别为87460元/hm2·a和34 70635元/hm2;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的年价值及无限年期价值分别为32209元/hm2·a和12 78135元/hm2;生态服务功能的年价值及无限年期价值分别为4 34855元/hm2·a和172 56151元/hm2。最终核算出湖北省正外部性的年价值总量及无限年期价值总量分别为5 54524元/hm2·a和220 04921元/hm2,这部分无法通过市场价格表现的价值大致与湖北省农地经济产出价值相当,甚至略高出5%~38%,无疑是农地价值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土地管理者和社会决策者的充分重视。农地城市流转的失控和对农地保护的忽视实质上就是对农地正外部效用的抛弃和破坏,最终将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9.
在调查研究江西省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分析工业园区事故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江西省工业园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人机原理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提出江西省本质安全型工业园区建设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00.
随着土地供需矛盾的加剧,如何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江苏为研究区域,从供给约束及开发需求的角度,分别构建了土地供给约束及非农开发需求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供给约束指标体系主要由水土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约束两个方面共9个具体因子组成;土地非农开发需求指标主要由人口、经济、投资水平及变化,以及经济要素产出率、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土地获取成本及产业基础等方面共19个具体因子组成。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研究了江苏各县(市)土地供给及非农开发需求程度。根据两者的组合特征,将全省分为四大适宜类型区,即高度适宜区、较高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并提出了各类型区开发利用导向,对实现江苏省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社会、经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