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7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56篇
安全科学   187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61篇
综合类   535篇
基础理论   116篇
污染及防治   61篇
评价与监测   50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271.
详细介绍了电除尘技术研究现状、现存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论述了烟尘荷电凝聚机制及其输运特性等,以便解决除尘电场中的电离占空比、输运项甚低等问题;又着重研究了烟尘的荷电、凝聚的物理过程,将有助于解决电除尘器存在的捕集微细烟尘效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72.
胶态水合二氧化锰絮凝粒子的结构形貌及其混凝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威  杨艳玲  李星  李圭白 《环境科学》2007,28(5):1050-1055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胶态水合二氧化锰絮凝粒子的结构形貌并采用Zeta电位测定仪对粒子的荷电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红外光谱、XRD等技术对粒子的界面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混凝试验考察了KMnO4 还原法制备的水合二氧化锰胶体对原水的混凝性能并探讨了混凝机理.结果表明,胶态水合二氧化锰粒子在去离子水和原水中荷负电,在去离子水中,粒子直径为10 nm并形成网状结构,有利于发挥吸附架桥作用;粒子具有丰富的表面羟基,比表面积为151.422 m2/g,为δ-MnO2,表现出优良的吸附污染物的界面特性;较低投量的胶态水合二氧化锰表现出对原水的优良混凝效能和去除有机微污染的效能.  相似文献   
273.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掌握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的发生规律,预防事故与灾害发生,笔者收集、整理了2000年9月至2007年3月间的609起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案例,并对案例进行详细分解和统计分析,获得了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的时间分布、地域分布、路段分布、事故形态分布、事故原因分布等统计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具有如下规律:早晨和上午(4时至12时)是事故多发时段;事故形态以单车事故为主,特别是车辆倾斜或侧翻事故为数最多;驾驶员处置不当和违法驾驶行为以及运输车辆机件失效是导致事故的最主要的两类原因。针对案例分析结果,提出预防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保障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74.
柴油发电机组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备用供电设备,机组引发的环境噪声污染问题日益得到重视.对某电信局紧急备用的柴油发电机组进行噪声频谱特性分析和周围环境状况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吸声、隔声、消声、减振以及通风散热的治理措施.经过治理后,达到了环境噪声Ⅱ类区域排放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柴油发电机组工作时的通风散热要求.  相似文献   
275.
本文依据国内目前医疗废物的组成特性,对引进国外的医疗废物热解焚烧炉的技术特性及设计原则进行了阐述,并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76.
达里诺尔湖化学特征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达里诺尔湖水环境四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有着典型代表的达里诺尔北方湖泊尔环境以含盐量高、碱度大为主要化学特征,而且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湖水蒸发量的逐年增加,湖泊水质有明显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277.
漓江流域典型岩溶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漓江流域两种典型岩溶生态系统---典型峰林平原与典型峰丛洼地的自然特征研究对比表明,两者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岩溶形态(包括石峰与洞穴)、地势分布、水文网、土壤与植被、洪水灾害与系统输入输出功能等方面,其中岩溶形态、地势分布、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是两种系统存在显著差异的关键因素。典型峰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外源水来源丰富,地下水分布均匀,土层成因多、分布广,具有城市发展、人群集聚的良好基础条件,但洪水灾害、枯季缺水、地面塌陷是影响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问题;典型峰丛洼地山地多,地势高,缺乏外源水,地下水埋藏深,土地资源贫乏,导致生境条件恶劣,不适于人群集聚,自然村落发展条件处于明显劣势。  相似文献   
278.
根据径流小区观测, 对澄江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中氮、磷的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灌草丛和次生林都有较好的调节径流和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在相同的降水量下,坡耕地总产流量分别是人工林、次生林、灌草丛的1.58,12.45和5.52倍;而从产沙量来看,坡耕地的产沙量也远大于其余几种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的总产沙量分别是人工林、次生林和灌草丛的8.41,53.06和41.90倍.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中的总氮、总磷的输出量差异显著,总氮、总磷输出趋势都表现为坡耕地>人工林>灌草丛>次生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小区侵蚀泥沙中的总氮、总磷输出量同样为坡耕地>人工林>灌草丛>次生林,且坡耕地的输出量远大于其余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相关分析表明,径流中带走的总氮量大于泥沙,磷的输出主要是以泥沙结合态为主,泥沙是磷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279.
CO2浓度倍增对湿地小叶章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三江平原湿地典型草甸化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箱控制CO2浓度,模拟CO2浓度倍增对小叶章生理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小叶章对CO2浓度倍增的响应依赖于氮素供应状况. 缺氮 (0 kg/hm2) 条件下,CO2浓度倍增使w(叶绿素),w(游离氨基酸)和w(可溶性蛋白质)降低,w(可溶性糖)增加;而当氮素供应充足时,w(叶绿素),w(游离氨基酸)和w(可溶性蛋白质)均显著增加. 施氮促进小叶章叶绿素、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合成,降低了w(可溶性糖). 小叶章在高浓度(以摩擦尔分数计)CO2(700 μmol/mol)熏蒸40 d,光合能力出现下降趋势. 施氮可以促进小叶章的生长,调节其对CO2浓度升高的适应现象.   相似文献   
280.
Abstract: Studies have documented biodiversity losses due to intensification of coffee management (reduction in canopy richness and complexity). Nevertheless, questions remain regarding relative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 taxa, habitat specialists, and functional groups, and whether implication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vary across regions. We quantitatively reviewed data from ant, bird, and tree biodiversity studies in coffee agroecosystems to addre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Does species richness decline with intensification or with individual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there significant losses of species richness in coffee‐management systems compared with forests? Is species loss greater for forest species or for particular functional groups? and Are ants or birds more strongly affected by intensification? Across studies, ant and bird richness declined with management intensification and with changes in vegetation. Species richness of all ants and birds and of forest ant and bird species was lower in most coffee agroecosystems than in forests, but rustic coffee (grown under native forest canopies) had equal or greater ant and bird richness than nearby forests. Sun coffee (grown without canopy trees) sustained the highest species losses, and species loss of forest ant, bird, and tree species increased with management intensity. Losses of ant and bird species were similar, although losses of forest ants were more drastic in rustic coffee. Richness of migratory birds and of birds that forage across vegetation strata was less affected by intensification than richness of resident, canopy, and understory bird species. Rustic farms protected more species than other coffee systems, and loss of species depended greatly on habitat specialization and functional traits. We recommend that forest be protected, rustic coffee be promoted, and intensive coffee farms be restored by augmenting native tree density and richness and allowing growth of epiphytes. We also recommend that future research focus on potential trade‐offs betwee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farmer livelihoods stemming from coffe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