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7篇
  免费   409篇
  国内免费   57篇
安全科学   124篇
废物处理   61篇
环保管理   63篇
综合类   598篇
基础理论   162篇
污染及防治   168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96篇
  2025年   23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温带阔叶红松林中不同树种和倒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献宝  张颖清  徐浩  郑俊强 《生态环境》2011,20(12):1841-1845
以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综合研究老龄树及倒木对周边表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样地条件下,不同树种周边的表层土壤性质存在显著性差异,红松(Pinus koraiensis)周边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质量分数和特征吸光系数SUVA254值都高于紫椴(乃砌amurensis)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但是土壤水溶性总氮WSTN和交换性无机氮的质量分数却是红松低于紫椴和水曲柳。对倒木影响的森林表层土壤性质的研究结果显示,倒木下方森林表层土壤中WSOC、WSTN以及交换性矿质氮的质量分数都明显地高于林间土壤,说明在小尺度空间区域内,倒木可能是森林表层土壤活性碳、氮库的重要输入源。此外,本研究还利用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受树种影响的森林表层土壤不同性质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树种和倒木影响周边土壤性质的可能性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2.
The carcinogenicity of beryllium to several animal species is well established and evidence exists which strongly suggests that this is the case in human exposure. In this review several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tallocarcinogen are considered including, the causation of cell transformation, and infidelity of DNA synthesis, inhibition of cell division and enzyme induction, and interference with regulatory mechanisms controlling gene expression. These effec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beryllium chemistry, cellular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and distribution to subcellular organdies and molecular targe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ultimate location and interactions of the metal ion in cell nuclei and its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certain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reactions in particular are the biochemical effects potentially most relevant to induction of beryllium carcinogenesis.  相似文献   
93.
施用城市污泥对杨树土壤化学特性及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辛涛  白莉萍  宋金洪  卢振兰  伏亚萍 《生态环境》2010,19(11):2722-2727
采用温室盆栽方法,研究城市污泥对杨树土壤化学特性、金属含量的影响。实验设置6个处理:4个不同用量的污泥处理:30(S1)、60(S2)、90(S3)和120 t.hm-2(S4),以及对照(Control:不施加污泥和肥料)和无机复合肥处理(F:1.5 t.hm-2)。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全磷均提高,且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S1~S4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全磷较Control处理分别提高了32.50%~52.05%、32.00%~95.30%及75.43%~236.25%;较F处理分别提高了47.60%~69.37%、35.04%~99.70%及77.10%~239.46%。但污泥施用降低土壤pH和全钾质量分数,土壤pH较Control和F处理分别下降了0.11~0.42和0.01~0.32,但仍呈弱碱性;土壤全钾质量分数较Control和F处理分别降低了1.65%~21.51%和1.19%~21.14%。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Cu、Zn、Ca和Na质量分数呈增加趋势,而Mn、Fe、Al、Mg质量分数呈降低趋势,其中Cu和Zn增加明显,并较Control处理分别增加了31.89%~104.36%和38.93%~358.02%,较F处理分别增加了23.10%~90.75%和37.88%~354.55%。总体而言,污泥施用于杨树后,可明显改善土壤的化学特性,但污泥施用量越大,土壤重金属Cu和Zn的质量分数残留越多。  相似文献   
94.
高富  沙丽清  许建初 《生态环境》2000,9(3):223-226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保山市西庄河山地流域内4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耕地、茶园、灌丛)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研究,讨论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灌丛>林地>茶园>耕地;磷、钾元素表现为耕地>茶园>林地>灌丛;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表现为耕地>茶园>灌丛>林地;盐基饱和度表现为耕地>灌丛>林地>茶园;农业耕作活动对表层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5.
广西山地漂白黄壤分布在中、低山地的上部,即海拔1200m以上的山体坡面和山顶部位,成为广西土壤垂直带谱最上层结构的主要土壤类型.在温暖多雨、多云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自然森林植被生长茂密,土壤矿物分解较为彻底,成土过程主要是旺盛的生物富集过程、明显的脱硅富铅化与水化过程以及强烈的淋浴侧渗漂洗过程。土壤剖面层次发育明显,具A1-A2-E-B-C或AH-A-E-B-C构型。土壤质地多为重壤土至中粘土,呈强酸性反应。表土阳离子代换量中等,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高,适于发展林业,特别是发展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它是广西最重要的水源林区。  相似文献   
96.
Observations on axes which lack information on the direction of propagation are referred to as axial data. Such data are often encountered in enviromental sciences, e.g. observations on propagations of cracks or on faults in mining walls. Even though such observations are recorded as angles, circular probability models are inappropriate for such data since the constraint that observations lie only in [0, π) needs to be enforced. Probability models for such axial data are argued here to have a general structure stemming from that of wrapping a circular distribution on a semi-circle. In particular, we consider the most popular circular model, the von Mises or circular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derive the corresponding axial normal distribution. Certain properties of this distribution are established.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of its parameters are shown to be surprisingly, in contrast to trigonometric moment estimation, numerically quite appealing. Finally we illustrate our results by several real life axial data sets. Received: September 2004/ Revised: December 2004  相似文献   
97.
图象法确定底泥颗粒物的表面分形维数(D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标度下底泥颗粒物的表面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底泥颗粒的表面在几个nm到几个μm之间一般都具有多重分形特征,而且在不同的标度范围内表面分形维数(Ds)具有一定的差异,在100-102量级之间,随图象分辨率的增大,相应的Ds一般呈变小的趋势.SEM图象计算出的Ds为2.32-2.42,AFM图象计算出的Ds为2.00-2.46,它们是是纯粹几何意义上的表面粗糙特征的描述.  相似文献   
98.
为研究人田泥沙对小开河灌区自然土壤的影响,用分析化验和工程测试等方法,分析了引黄泥沙和输沙人田后土壤颗粒组成、容重、孔隙状况等物理性状。结果表明:引黄泥沙中0.02~0.002mm的细粉粒比例最高,平均39-31%。小开河自然土壤中0.05-0.02mm的粗粉粒比例最高,为53.41%,泥沙中细粉粒和粘粒含量明显高于当地土壤。输沙人田使灌区土壤中0.02—0.002mm的细粉粒和〈0.002mm的粘粒比例明显增加,〉0.02mm的颗粒比例下降,虽有效避免了因渠首集中沉沙造成的土壤沙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但增加了土壤的粘重程度。农田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通气孔隙比例、降低土壤容重,但土壤毛管孔隙度依旧稳定在40%左右,毛管作用旺盛,使土壤通气状况不能满足作物需求。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输沙入田的泥沙处理,应结合当地土壤的基本性质和水盐运动规律配置泥沙,以免增强当地土壤紧实、通透性差的性状。  相似文献   
99.
为研究入田泥沙对小开河灌区自然土壤的影响,用分析化验和工程测试等方法,分析了引黄泥沙和输沙入田后土壤颗粒组成、容重、孔隙状况等物理性状。结果表明:引黄泥沙中0.02~0.002mm的细粉粒比例最高,平均39.31%。小开河自然土壤中0.05~0.02mm的粗粉粒比例最高,为53.41%,泥沙中细粉粒和粘粒含量明显高于当地土壤。输沙入田使灌区土壤中0.02~0.002mm的细粉粒和﹤0.002mm的粘粒比例明显增加,0.02mm的颗粒比例下降,虽有效避免了因渠首集中沉沙造成的土壤沙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但增加了土壤的粘重程度。农田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通气孔隙比例、降低土壤容重,但土壤毛管孔隙度依旧稳定在40%左右,毛管作用旺盛,使土壤通气状况不能满足作物需求。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输沙入田的泥沙处理,应结合当地土壤的基本性质和水盐运动规律配置泥沙,以免增强当地土壤紧实、通透性差的性状。  相似文献   
100.
为探索土壤热解吸修复技术对POP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修复后土壤可耕作性,选择北京某农药厂旧址的POPs农药污染土壤,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热解吸处理后土壤中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各组分的去除率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热解吸修复技术可有效去除土壤中POPs农药,其中,p,p’-DDE与α-HCH组分去除率受热解吸温度的影响比其他组分更为明显。∑HCH与∑DDT在310℃、340℃时分别达到97%、99%的去除率,且此时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低于我国《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此后去除率受温度的影响不明显。热解吸温度对修复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温度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分别由0.78%、0.0352%降至0.14%、0.0107%;pH波动幅度较小,由7.80变至8.25;阳离子交换量变化存在波动,但呈整体下降趋势,由7.87 mg/kg降至5.00mg/kg;土壤中速效磷显著增加,由7.59 mg/kg升至21.8 mg/kg。而在最优温度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受热解吸温度的影响较小。由此可以说明,热解吸技术可以用于POPs污染土壤的修复,选择适当的热解吸温度对土壤的可耕作性影响有限,因而是一种潜在的绿色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