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1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安全科学   113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543篇
综合类   525篇
基础理论   278篇
环境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96篇
社会与环境   302篇
灾害及防治   1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气候变化对植物及植被分布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及植被分布的影响趋势对于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对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植物及植被分布影响研究在我国广泛展开。文章对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气候情景、预测方法和气候变化等对植物及植被分布的影响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未来的趋势提出了若干展望。总体上,目前所用气候情景比较单一、不同预测方法比较研究不够,对土壤和生物因素考虑不充分、涉及植物种类太少。气候变化将使一些植物分布范围减少、甚至消失,而使另一些植物分布范围则会扩大。未来研究应加强气候情景改进和不同方法的比较研究,充分考虑土壤和生物等因子、加强预测方法检验,同时开展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对气候变化响应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52.
气候变化对大熊猫分布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气候变化对动物分布影响,对气候变化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分类和回归树模型,采用A1、A2、B1和B2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大熊猫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变化下,大熊猫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将缩小,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范围在1991~2020年时段较大,从1991~2020年到2081~2100年时段呈现缩小趋势,其中A1情景下变化最大,B1情景下最小。气候变化下,大熊猫目前适宜分布区的东部、东北和南部一些适宜范围将不再适宜,新适宜分布区将主要向目前适宜分布区西部一些区域扩展,并且适宜分布区破碎化,在2051~2080年时段程度最高。另外,气候变化下,大熊猫目前适宜、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区范围与我国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呈负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大熊猫目前适宜、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范围随我国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其中气温变化影响比降水量变化影响要大。结果说明,气候变化后,近期将使大熊猫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减小,新适宜分布范围增加,随气候变化程度增加,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范围又将减小。  相似文献   
253.
中国中东部地区地表水环境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环境中锶的含量及其变化、地理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等特征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流域盆地岩石风化速率等地球化学行为,因此河流环境中锶的地球化学行为是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我国中东部地区部分河流水体中溶解态锶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世界上主要河流溶解态锶含量平均值0.078 mg/L相比,中国中东部地区河水中的锶含量(0.139 mg/L)明显偏高。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中东部地区河水中的锶主要源于蒸发盐岩和碳酸盐岩的风化作用,流域锶含量从南向北逐渐增加的现象主要受流域岩石或沉积物类型的控制,化学风化作用越强烈,河流锶含量越高。除了受区域岩性的影响外,气候条件对流域河水中的锶含量水平及地理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54.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其环境、气候、化肥虽在表面上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却互相影响、制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哈尔滨农业生态系统中化肥、气候及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就如何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更好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55.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全人类的关注,国际社会加快了温室气体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低碳教育培养全民的低碳意识。大学生是传播低碳理念和实践低碳发展的生力军,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低碳意识。为此,高校必然成为进行低碳教育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应在课程设置、学生生活实践以及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贯彻低碳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256.
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世人关注,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元凶也得到公识。传统的高碳经济,以石化燃料为主要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大量增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碳循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减轻常规环境污染而且有利解决世界气侯变化等问题。低碳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本文论述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和探索低碳经济发展途径,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57.
羊草草原碳循环过程的模拟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蒙古典型羊草草原碳通量和生物量观测数据,验证VIP(Vegetation Interface Proces-ses)模型,并模拟分析1958—2007年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VIP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地上生物量(R2=0.70)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R2=0.57)的变化趋势。羊草草原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生态系统呼吸(Re)在1958—1973年间下降,1973—1993年间增长,1993年后又出现下降的趋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GPP、NPP和Re随CO2和降水的增多而增大,随温度升高和降水的减少而降低,其中降水量与碳通量相关性最高,呼吸与温度、降水、CO2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NEP年际变化较大,主要受控于年降水量,以228 mm为界,年降水量大于此值时,NEP为正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258.
近48a宁夏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可能影响的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08年宁夏日温度及逐月北半球500 hPa环流特征量、北极涛动指数(AOI)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宁夏寒潮频次变化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其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宁夏寒潮活动各地差异较大,主要出现在春季;近48年,春秋季寒潮频次呈弱增加趋势,冬季呈弱减少趋势;寒潮频次与AOI、气温呈负相关,与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强度及入侵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频次呈正相关,相关关系在秋冬季明显,春季不明显;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AOI从负位相转为正位相,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宁夏地表温度持续升高,是宁夏冬季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春季也有类似的变化,不同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西伯利亚高压对寒潮活动作用更显著,之后,随气温持续增暖,冷空气活动对寒潮频次的影响更明显;秋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冷空气活动对寒潮的影响更直接明显。研究还发现,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持续增暖,北极涛动对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有所减弱。因此,北极涛动、西伯利亚高压、冷空气活动频次、东亚冬季风、气温这几者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是宁夏寒潮频次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59.
近50a东江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1956—2005年降雨、径流与气象资料为基础,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小波分析以及R/S分析等多种方法,探讨了东江流域径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以及植被覆盖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50 a来流域年径流序列变化趋势不明显,存在4 a、7~9 a、11~13 a、16~22 a等4类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河源、岭下站径流序列具有较强的状态持续性,博罗站持续性很小。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当年,东江流域年径流量普遍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年径流量普遍增加。太阳黑子数的急剧变化,与东江径流量的丰、枯也有良好的响应关系。③50 a来,在降雨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的背景下,河源、岭下站径流仍然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是蒸发量下降的缘故,是气候因素和流域植被退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60.
海伦地区水热耦合特征及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敏感行业之一,气候变暖带来的气温升高以及降水格局的改变对农作物生产有利有弊。论文基于黑龙江海伦地区1978—2004年生长季≥10℃有效积温、降水量和统计年鉴中的大豆产量数据,以积温和降水在季节上的匹配程度作为判断水热耦合的指标,采用气候波动指数、减产风险指数作为大豆产量受气候波动影响程度的指标,研究了在生长季降水量下降和≥10℃有效积温增加的趋势下水热耦合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征及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偏干旱、正常和湿润年份大豆产量受气候波动影响的特征和减产风险性。结果表明,大豆气候波动指数和产量减产风险指数从大到小均依次为偏干旱年、偏湿润年和正常年,说明海伦地区受气候暖干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