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6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41篇
安全科学   208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84篇
综合类   749篇
基础理论   238篇
污染及防治   60篇
评价与监测   73篇
社会与环境   135篇
灾害及防治   6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环境保护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科学发展观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是党的环境保护理论的精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个哲学内涵非常丰富的课题,是十分难得的研究环境哲学的大好机遇。试点经验显示了环境保护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一方面在科学发展中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解决环境难题;一方面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努力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其共性是,注重治本、注重生态、注重政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实践,要深入一线,深入调研,融人群众的实践,总结来自一线的新鲜经验。要适应新形势,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不断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中,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实现环境与发展、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相似文献   
92.
核心指标纵向层级传导作为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内容,对市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及规划统筹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指标传导研究不充分、不精细等问题,遵循“核心传导指标选择→指标传导技术逻辑构建→情景模拟预测”的研究思路,以常德市为例研究其2035年国土空间规划“市→县(区)”的核心指标传导。结果表明:(1)基于“指标全域总量预测—指标空间布局模拟—指标分区分类传导”的传导技术逻辑,通过SD与GeoSOS-FLUS模型的耦合集成利用,可有效实现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核心指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科学传导。(2)构建“人—地—业”协调的常德市国土空间利用SD模型,预测获得2035年市域核心指标总量,相应国土利用综合效益达12994.25亿元,相比2018年提升207.75%。(3)从指标传导结果来看,2035年常德市各县(市、区)社会经济类指标除常住人口规模指标外均保持增长趋势,边界类指标实现“只增不减”,用地类指标变化各异,但总体契合常德市主体功能区建设方向,核心指标传导结果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93.
常州市臭氧污染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HYSPLIT4模式,计算了2013—2015年常州市臭氧(O_3)超标日的气流后向轨迹。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和常州市PM2.5、PM10、SO2、NO2、O_3数据,分析了O_3超标日不同类型气团来源对各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并利用引入权重因子后的潜在污染源贡献函数分析了影响常州市O_3超标的潜在污染源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常州市O_3超标期间易受到东南和西南方向气流影响,其中从东海和黄海途经浙江东北部、上海、江苏南部等地的东南气流占比达50%以上。自内陆途经黄山-湖州-宜兴到常州的气流对应的O_3平均质量浓度最高,为116μg/m3。自山东经枣庄-宿迁-淮安-泰州-苏州-无锡到常州的气流对应的O_3平均质量浓度最低,为78μg/m3,但该气流对应的SO2和NO2平均值为各聚类中的最高。影响常州市O_3的潜在污染源区主要在常州周边200 km以内的区域,且集中在从南京至上海的长江下游沿线区域和杭州湾区域;其中太湖湖区为重点污染源源区之一。O_3超标日影响常州NO2的潜在污染源区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浙江东北部和上海3个区域,太湖周边的常州、无锡、苏州和湖州等几个临近城市为潜在的重点污染源区。与影响常州O_3的WPSCF高值区相比,影响NO2的高值区分布范围更大、距离更远。影响常州O_3的潜在污染源区分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的高排放区域较为一致,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O_3污染与本区域的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94.
铅冶炼区土壤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含量的函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铅冶炼企业周边3 000 m范围内220个表层土壤样品,测定了有毒有害元素铅、镉、砷和汞的总量和有效态含量,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受到汞、砷、铅、镉的污染依次明显严重,土壤重金属的总量和有效态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0%,土壤镉、铅、汞、砷的生物有效性系数平均值分别为25.9%、17.2%、0.58%、0.11%。土壤铅、镉和砷的总量与其有效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01),而汞的总量与其有效态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土壤铅和镉的总量和有效态含量可以用直线函数和幂函数表达,函数反推的有效态值和对应统计值的变异系数不大于10%。  相似文献   
95.
以R软件为分析工具,选择GEV(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distribution)模型拟合四川省泸州市2003~2007年期间PM10每月最高日平均浓度数据,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模型的3个参数即位置参数、尺度参数、形状参数,利用所得的参数估计值计算得出某一标准值(如GB3095—1996)的重现期;进一步利用参数估计值计算轮廓似然函数,估计某一段固定时间间隔的PM10浓度的重现值以及其置信区间。结果表明,GEV模型能很好地拟合泸州市PM10数据,利用轮廓似然函数估计的不同时间间隔的重现值准确度高,统计结果可以为环境主管部门发布污染状况预警信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山区土壤重金属监测中,密集均匀的布点采样困难大,成本高。根据稀疏非均匀样本数据准确预测山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对可视化描述检测元素的分布及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云南省楚雄市南部山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锰、钒的采样数据,对集成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IRBFANNs)和传统插值方法:反距离(IDW)、普通克里格(OK)、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ANNs),进行了不同等级采样密度下的插值性能比较。结果表明,样本点数量减少时,传统预测方法的插值精度都有所下降,而IRBFANNs算法在样本点较少情况下能够保持最好的插值精确度和稳定性,有效改进了空间插值性能。  相似文献   
97.
阐述了水生态健康的内涵与意义,从江苏省率先在太湖流域开展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的顶层设计,构建以水生态健康指标为核心的水生态健康评估技术体系,地方对照水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水生态分级管控目标开展的应用与实践结果等3个方面,回顾了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估工作的主要进展,提出了完善水生态健康评估技术体系和推进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估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
为了精确有效地提取声波法检测气井环空液位的回波周期,在分析环空中测试波的传播特征及基音周期检测的基础上,提出1种基于检测信号短时自相关函数(ACF)及平均幅度差函数(AMDF)的液面回波周期提取方法;利用自主搭建的室内模拟实验系统开展了不同初始环空压力下环空液位检测实验;对检测信号进行中心削波处理并计算ACF/AMDF,提取出液面回波周期并与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同时分析了现场环空液位检测信号,提取其回波周期。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新方法能有效地用于提取环空液面回波周期;室内实验中,该方法最大误差绝对值为1.54%;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液面回波信号中的随机噪声及接箍反射波等,处理后的信号曲线在回波周期处峰值更加突出、集中,而在其他位置更加平滑,提高了对液面回波周期特征的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99.
为促进安全管理,提高效率与效果,对基于情感思维的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将情感思维融于安全管理,基于情感思维的定义、内涵及功能,具体分析安全管理中情感思维的功能及其功能综合作用,建立安全管理中情感思维功能作用理论模型;根据该理论模型分析情感思维驱动力及强化作用及其对安全目标实现的影响;建立基于情感思维的安全管理设计模式,最后提出优化安全管理的措施与方法,以促进安全管理的实施。研究表明:基于情感思维的安全管理研究,能较好地体现安全管理人本原理,发挥情感的能动作用,将理性融入其中与情感进行平衡,实现安全管理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0.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was the construction of injury risk functions (IRFs) for front row occupants in oblique frontal crashes and a comparison to IRF of nonoblique frontal crashes from the same data set.

Method: Crashes of modern vehicles from GIDAS (German In-Depth Accident Study) were used as th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gistic injury risk model. Static deformation, measured via displaced voxels on the postcrash vehicles,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energy dissipated in the crash. This measure of accident severity was termed objective equivalent speed (oEES) because it does not depend on the accident reconstruction and thus eliminates reconstruction biases like impact direction and vehicle model year. Imputation from property damage cases was used to describe underrepresented low-severity crashes―a known shortcoming of GIDAS.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relate the stimuli (oEES) to the binary outcome variable (injured or not injured).

Results: IRFs for the oblique frontal impact and nonoblique frontal impact were computed for the Maximum Abbreviated Injury Scale (MAIS) 2+ and 3+ levels for adults (18–64 years). For a given stimulus, the probability of injury for a belted driver was higher in oblique crashes than in nonoblique frontal crashes. For the 25% injury risk at MAIS 2+ level, the corresponding stimulus for oblique crashes was 40 km/h but it was 64 km/h for nonoblique frontal crashes.

Conclusions: The risk of obtaining MAIS 2+ injurie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oblique crashes than in nonoblique crashes. In the real world, most MAIS 2+ injuries occur in an oEES range from 30 to 60 km/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