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4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208篇
安全科学   13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87篇
综合类   338篇
基础理论   204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24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41.
本电子设备安全性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识别、分析、评价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预计事故对人员、设备和环境的破坏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根据其结果调整工艺、设备、操作、管理、生产周期和投资等因素,提出消除、减少、控制危险及危险事件的措施,以便使事故在发生之前得到控制,降低系统运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642.
目的 研究环境对飞机典型结构部位疲劳寿命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型机机身连接壁板、机翼壁板、机翼内部大梁结构、平尾接头及垂尾接头的典型模拟件为研究对象,开展实验室加速腐蚀与随机载荷谱交替试验、载荷谱疲劳试验,分析环境对典型结构部位模拟件表面涂层损伤、疲劳断裂位置、疲劳源及中值寿命的影响,建立环境对结构部位疲劳寿命影响关系。结果 采用载荷作用后结构部位模拟件疲劳中值寿命与加速腐蚀环境-疲劳寿命后试样的疲劳中值寿命比值,估算环境对结构部位模拟件疲劳寿命的影响,比值k=1.2~2.5,且比值k越大,说明环境对试样的疲劳寿命影响越大。结论 采用载荷作用后结构部位模拟件疲劳中值寿命与加速环境-疲劳寿命后试样的疲劳中值寿命比值,可初步估算环境对结构部位模拟件疲劳寿命的影响,且试验结果表明,外部环境较内部环境对试样疲劳寿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43.
王强  钟勇  吴帅  苏艳 《装备环境工程》2019,16(11):25-29
目的针对铝合金结构展开腐蚀预测方法研究,为飞机铝合金结构腐蚀损伤经济修理提供支撑。方法采用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统计学方法,开展飞机铝合金结构服役环境下的腐蚀损伤分布规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基于概率的腐蚀损伤预测方法。结果使用对数正态分布对腐蚀损伤分布进行描述是可行的,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概率腐蚀损伤预测方法在不同可靠度下精度有所差异。结论基于对数正态分布所建的腐蚀损伤预测模型可以实现对腐蚀损伤的预测。服役环境下,飞机铝合金结构腐蚀深度、体积及面积的扩展速率随时间的增长逐渐减缓。  相似文献   
644.
环境损害鉴定范围在法学、司法领域具有特定法律意义。但是,在行政管理中,环境损害鉴定被环境损害评估所等同、混淆,势必带来环境损害鉴定理论的混乱和环境损害鉴定实践的乱象。如何界定环境损害鉴定范围是环境损害鉴定理论及实践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本文从环境损害鉴定范围界定依据入手,探讨环境损害鉴定范围议题。研究表明,环境损害鉴定范围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均为缺失状态,环境损害鉴定范围仍未依法确定。其根本原因在于环境损害鉴定理论发育不成熟及环境损害鉴定司法实践匮乏。我国环境损害鉴定实践与环境损害鉴定范围理论界定存在巨大差距。尤其在环境损害鉴定的司法实践中,不可用环境损害评估代替环境损害鉴定。因此。界定环境损害鉴定范围是完善环境损害鉴定理论前提;规范环境损害鉴定范围能促进环境损害鉴定实践展开;界定环境损害鉴定范围可以有效地区分环境损害鉴定与评估。  相似文献   
645.
人工林赤腹松鼠危害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8月和12月,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四川省洪雅县柳杉(Crypotomeria fortunei)和杉木(Cunninghami lanceolata)人工混交林的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危害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共调查了142个10 m×10 m的样方,采用坐标记录法,记录样方内每株林木的坐标值、树种、胸径、冠幅、株下草本盖度、树冠交叠度、是否邻近林窗及其它非生物生境因子(小路、公路、溪水、悬崖)、受害(2 mo以内,以痕迹开始发黑区分)程度共9个参数,共收集3 560株林木数据.分别采用方差均值法和最近邻体法对受害株在研究区和样方尺度上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在样方尺度上探究植株受害程度与生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尺度上赤腹松鼠危害呈聚集分布,在样方尺度上则以随机分布为主.植株受害程度与其株下草本盖度呈正相关(P=0.007),与树冠交叠度也呈现出正相关(P=0.029),而与其它因子没有显著性的相关性(P>0.05).因此认为赤腹松鼠对人工林林木的危害在研究区尺度上是与其生活环境需求相关的,如食物资源、隐蔽条件等;在对林木株的危害选择上则是随机的,但林木株受害的程度与其株下的草本盖度和树冠的交叠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图2表5参30  相似文献   
646.
陆本燕  刘伯权  吴涛  邢国华 《灾害学》2011,26(2):102-106
以"7.23"陕西省商洛市特大暴雨中山阳县校舍为研究对象,在查明山洪、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造成校舍受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基础上,分析了洪水灾害引起校舍受损的原因。结果表明,特大暴雨是该县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也是部分滑坡转化为泥石流主要因素;建筑场地选择不合理是造成校舍受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关键因素;合理的结构构造是减少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47.
赵静  姚令侃  焦方辉 《灾害学》2011,26(1):54-59
通过对2005年竣工的都江堰至映秀的三级公路的调查,分析了路堑墙的汶川8.0级地震震害模式;以浆砌片石典型解体崩毁工点为例,将基于抗震设计规范的验算与实震情况比较,认为现行抗震规范是按照刚性挡土墙进行设计的,对于"柔性挡土墙"并不完全适用;通过拟静力法进行计算认为墙后坡度越大,挡墙稳定性越差,未超过一定坡度时主动土压力系数增长缓慢,当超过一定坡度时,主动土压力系数急剧增长。  相似文献   
648.
总结了5· 12汶川大地震中简支梁桥落梁震害及主要影响因素,发现除地震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外,断层地表破裂、近断层地震动效应、桥台胸墙冲切破坏、防落梁构造措施单一及桥梁体型复杂等因素都是引起简支梁桥落粱震害的重要原因.提出了简支梁桥防落梁设计的基本理念及相关技术方案要点为允许墩梁间发生滑移,以降低桥墩承受的地震惯性力,以...  相似文献   
649.
基于熵权属性识别理论的管道第三方破坏可能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全面与贴近实际地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从管道沿线社会环境、居民、企业、地方政府、管道公司5个方面辨识导致第三方破坏发生的影响因素,根据第三方破坏风险评估管段划分原则对管道分段,对各评估指标按百分制赋予分值。根据所评管段各评估指标提供的信息,应用熵权属性识别理论,计算评估指标的权重和属性测度,基于有序分割类和属性识别准则,利用置信度准则综合评估管道发生第三方破坏的可能性。最后,计算出管道第三方破坏可能性的综合评分值。通过算例表明,沿线地方经济发达程度与建设活动,员工自身素质,居民、企业、地方政府同管道公司关系密切程度,管道遭受人为故意破坏时的响应速度的对第三方破坏发生的影响较大。属性识别结果表明,该区段管道发生第三方破坏的可能性偏高,管道公司应对影响因素予以重视和持续地关注。  相似文献   
650.
After presenting a short review of process-based model requirements to capture the plant dynamic response to defoli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model of crown damage and defoliation for Eucalyptus. A model that calculates light interception and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for canopies that vary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in leaf area and photosynthetic properties is linked to the forest growth model CABALA. The process of photosynthetic up-regulation following defoliation is modelled with a simple conditional switch that triggers up-regulation when foliar damage or removal causes the ratio of functional leaf area to living tissue in the tree to change.We show that the model predicts satisfactorily when validated with trees of Eucalyptus nitens and Eucalyptus globulus from a range of sites of different ages, subject to different types of stres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defoliation events (R2 = 0.96 across a range of sites). However, the complexity of particular situations can cause the model to fail (e.g. very heavy defoliation events where branch death occurs).It is concluded that while the model will not cope with all situations, an appropriate level of generality has been captured to represent many of the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nd feedbacks that occur following defoliation or leaf damage. This makes the model useful for guiding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following pest attack and allows the development of scenarios including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alyses and decision-making on the merits of post-defoliation fertilisation to expedite recov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