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63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72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16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81.
四川九寨沟县关庙沟泥石流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庙沟为嘉陵江上游支流白水江右岸的一条支沟,位于四川九寨沟县城区,曾多次发生过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直接威胁县城和九寨沟旅游环线公路的安全。该沟泥石流具有容重大(2.20t/m~3)、搬运固体物质粒径粗、固体物质以沟岸滑坡和沟床堆积物补给为主等特征。本文分析了该沟泥石流的形成、流体性质、类型等基本特征,预测灾害的发展趋势,提出泥石流减灾防灾对策。  相似文献   
282.
粘性泥石流体应力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能直接测定含有粗颗粒砾石的粘性泥石流体原样的流变特性,专门研制了大型泥石流流变仪,利用该仪器测试的结果分析研究了粘性泥石流体的应力本构关系。分析研究表明:粘性泥石流体在低速率区启动初始段,颗粒间的作用以接触挤压和滑动摩擦为主,其应力本构关系可用剪切稀化的幂定理方程来描述;在剪切速率区流动剪切段的应力本构关系,包含滑动摩擦作用的零次项和反映惯性碰撞的平方项,具有屈服应力和剪切膨胀的流变特征。  相似文献   
283.
粘性泥石流体触变应力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能直接测定含有粗颗粒砾石的粘性泥石流体原样的流变特性,专门研制了大型泥石流流变仪,利用该仪器测试的结果,分析研究了粘性泥石流体启动的应力本构方程和触变特性的关系。粘性泥石流体在低速率区启动初始阶段,颗粒间的作用以接触挤压和滑动摩擦为主,其应力本构关系可用剪切稀化的幂定理方程来描述。粘性泥石流体在剪切“上行”与“下行”曲线环绕的延迟区域的存在,说明该流体具有触变能量,并通过触变能量的计算以及与泥石流运动要素的对比,探讨了粘性泥石流体触变应力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284.
浙西南丘陵山区沟谷泥石流均为暴雨型泥石流,降水是诱发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暴雨与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关系分析,认为泥石流发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当日降雨量直接激发泥石流,另一种是泥石流发生在有一定前期降雨的积累,并利用雨量站观测资料对这两种类型泥石流发生时的降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85.
1999年8月14日发生在河北省太行山区的下瓦岔泥石流,冲毁了位于沟口的下瓦岔村的几十户人家,造成26人死亡,下瓦岔泥石流是河北省太行山区泥石流暴发的重灾区之一,其危险度研究对该区经济建设及防灾减灾意义重大。本文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选取一次泥石流(可能)最大冲出量等2个主要危险因子及流域面积等9个次要危险因子进行多因素关联度分析,再对各危险因子赋予相应的权重,并结合下瓦岔泥石流灾害主要特征,确定各危险因子等级并赋值,最终求出下瓦岔泥石流危险度值,其结果与现场实际勘察的结果相吻合。研究表明,运用灰色关联法进行河北省太行山区下瓦岔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实用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86.
迟志勇 《环境工程》2009,27(3):84-86
根据转炉二次烟气除尘风量随冶炼周期变化的特征,利用工艺设备工况特征信号控制各除尘阀门的开闭,并根据各个除尘分支管道工况的变化,确定系统在不同工作点的总阻力、风量和风机转速,达到自动控制风机调速,节约电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87.
周志杨    晏江波    王海宁    张迎宾    梅力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6):48-53
为了解决因行人、运输较频繁或易受爆破冲击波影响等而导致传统风流调控设施使用受制约的难题,通过分别对单、多机阻隔、增阻、引射型矿用空气幕模型进行理论推导与分析,提出应用多功能的空气幕来替代传统风流调控设施。针对某矿山通风系统存在的风流短路、有效风量率低、冬季井筒结冰等问题,拟采用多功能空气幕来建立柔性风门、风窗,并应用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软件中风机选型功能,将初步选定的空气幕经数字化处理后,优选出使用效果最佳空气幕型号、布置方式、安装位置,从而有效、可靠的对井下风流进行调控。应用结果表明:井筒结冰与风流短路等现象得到了有效、稳定的控制,通风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为可持续化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88.
藓类-兴安落叶松林木质物残体贮量及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兴安岭藓类-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估算木质物残体(WD)的贮量及组成,分析WD随着龄组的动态变化趋势.WD 又可分为粗木质残体(CWD)和细木质残体(FWD),随着对 CWD 研究的不断深入,CWD 的直径划分标准有了改进,美国学者把直径大于10 cm的WD定为CWD,但我国大多学者的研究仍然沿用以往的直径大于2.5 cm的标准,致使研究结果与国际研究无法进行比较.鉴于此,采用新的 CWD划分标准,分析CWD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腐烂等级及树种组成等特征,揭示CWD密度、体积和生物量贮量及特征随着龄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WD体积和生物量为2.09~151.03 m3·hm-2和1.57~55.11 t·hm-2.从组成上来看,中龄林以倒木和小枝为主(占73.00%),近熟林以枯立木和倒木为主(占96.04%),过熟林以枯立木为主(93.18%).从类型上来看,中龄林均为FWD,近熟林和过熟林中CWD生物量达75%以上.(2)龄组显著影响着藓类-兴安落叶松林WD和CWD的生物量和组成.随着龄组的增加,WD生物量和枯立木比例逐渐增加,倒木和大枝比例减小.CWD 生物量和体积随着龄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3)近熟林中 CWD密度、体积和生物量(217株·hm-2、40.51 m3·hm-2、20.61 t·hm-2)均小于过熟林(258株·hm-2、138.82 m3·hm-2、48.88 t·hm-2).(4)近熟林CWD体积和生物量均以Ⅱ-Ⅲ级腐烂为主(两者之和分别占90.81%和89.01%),过熟林以Ⅲ级腐烂为主(占36.15%和41.23%).(5)过熟林CWD密度、体积和生物量均以10~20 cm为主,且以枯立木居多.  相似文献   
289.
马啸  左锐  王金生  滕彦国  谷鹏  王膑 《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1):1298-1305
以沈阳市浑河冲洪积扇下游的彰驿站镇为研究区,实测分析了98个土壤表层(0~20 cm)样品中的w(Cr)、w(Cu)、w(Mn)、w(Ni)、w(Pb)、w(Zn)、w(Fe)、w(Hg)、w(As)和w(Cd),运用地统计学空间分析与多元统计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中各重金属的质量分数、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除w(As)外,其余重金属的质量分数均超过辽宁省土壤中相应重金属的背景值,其中Hg和Cd积累最为显著,w(Hg)和w(Cd)分别是其相应背景值的2.33和5.44倍,对应的采样点中高于背景值的比例均接近100%,呈明显累积趋势. 地统计学空间分析表明,w(Ni)、w(Cr)和w(Fe)受土壤母质、地形等结构性变异主导,其他重金属质量分数主要受人为活动等随机因子的影响,w(Cu)、w(Pb)、w(Zn)、w(Hg)和w(Cd)分布规律比较相似,元素来源较为集中;10种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可分为3类,其中Cr、Ni、Fe和Mn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Pb、Zn、Hg和Cd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Cu和As受2种因素的协同影响.   相似文献   
290.
大功率风机流率现场标定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亮  霍然  王浩波  万玉田 《火灾科学》2001,10(4):227-231
为了对烟气控制进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空间火灾实验厅安装了三台大功率固定转速风机和一台变频调速风机,但风机的实际流率和变速风机流率与频率的关系没有通过系统地测定。该研究采用三种实验方案测量了定速风机的排烟速率以及变速风机排烟速率与频率的关系,得到定速风机的排烟速率为13.5m^3/s,比风机出厂流率稍小;变速风机流率与频率之间关系为:Q=0.18+0.268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