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67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19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ABSTRACT: Since the majority of road drainage points in western Washington and Oregon enter small, often ephemeral streams rather than large, fish-bearing waters, impact of road-surface sediment on biota in permanent streams depends, to a large extent, on transport through these small watercourses.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additions of road-surface sediment was made to two ephemeral streams to examine the downstream transport of this material as a function of discharge and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These small streams were found to store large amounts of sediment washed from road surface. In no instance did either stream transport more than 45 percent of the added material to their mouths, distances of 95 and 125 m. Larger-sized sediment particles were delivered at a lower rate than finer material. Added sediment <0.063 mm in size was transported efficiently through the systems at all but the lowest flows tested. Material between 0.5 and 0.063 mm and from 2.0 to 0.5 mm in size were retained at progressively higher rates, with sediment in the coarser size category never exceeding a delivery of 10 percent of the added material.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port of sediment in the two larger size categories between the two streams. These differences were due to a much greater amount of woody debris in the stream with the lower delivery rates, which acted to trap and hold sediment, as well as a slightly longer and less steep channel.  相似文献   
302.
川藏公路四川段泥石流灾害研究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现场调查和观测发现,川藏公路四川段的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在4个区域,即龙胆溪泥石流区、雅江泥石流区、波戈溪泥石流区和巴塘—金沙江泥石流区。波戈溪泥石流区和巴塘—金沙江泥石流区是境内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流域面积超过20 km~2的特大型泥石流有24条。自东向西,川藏公路四川段泥石流由水石流逐渐演变为稀性泥石流;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高山深谷地貌特征、强烈的地震活动、高强度的降雨和冰雪融水,构成泥石流灾害显著发育的环境条件。将公路沿线泥石流形成机理概括为4种,即降雨冲击机理、强度衰减机理、冲刷切割机理和沟床拖拽机理;2003年以来采用护岸结构、速流结构、抗冲击结构、拦渣坝、消能坎等技术实施了30余个大型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03.
陆本燕  刘伯权  吴涛  邢国华 《灾害学》2011,26(2):102-106
以"7.23"陕西省商洛市特大暴雨中山阳县校舍为研究对象,在查明山洪、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造成校舍受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基础上,分析了洪水灾害引起校舍受损的原因。结果表明,特大暴雨是该县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也是部分滑坡转化为泥石流主要因素;建筑场地选择不合理是造成校舍受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关键因素;合理的结构构造是减少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04.
藏东南典型冰湖溃决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川藏公路南线(西藏境内)修建通车以来,因受到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经常出现交通被迫中断的现象.其中,冰湖溃决泥石流由于其突发性强、洪峰高、流量大、破坏性强、持续时间短、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藏东南地区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特殊灾种.通过对错下湖区域水文气候、冰川活动以及地震等要素的分析,初步认为该冰湖存在可能溃...  相似文献   
305.
泥石流分布密度是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主要指标。泥石流分布密度分为点密度和面密度,前者是指每103km内泥石流沟的数量;后者是指每103km内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以川西山区60个县市区为研究样本,分别以泥石流点密度和面密度作为区域泥石流危险度的主要评价指标,结合7个相同的区域泥石流危险度的次要评价指标,对研究区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的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各县市区面积加权平均后的泥石流危险度分别为0.51(面密度)和0.52(点密度),差别甚微,整体上均属于泥石流中度危险区。两者的平均绝对差值0.04,远小于0.2这一危险度等级差值,平均相对差值为6.49%,小于10%这一允许的均方差范围。由此可知,用泥石流面密度来评价区域泥石流危险度,并非优于点密度;相反地,由于泥石流点密度具有获取资料相对容易、计算比较简便、工作量较小等优点,因而具有更为便利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06.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加密自动站雨量、FY-2C卫星TBB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分析了云南元江2007年8月12日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低层冷锋切变在南移过程中受帕布台风低压外围较强东北气流的阻挡和引导,使切变转向后在哀牢山附近形成与山脉平行的西北东南向风向切变是造成本次降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切变线附近形成的中尺度系统和多普勒径向速度的逆风区产生的短时大暴雨,是引发元江8.12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直接天气原因。  相似文献   
307.
坡面泥石流流域地貌要素的概率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重庆地区坡面泥石流为例,分析了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伽玛分布等6种分布模式对坡面泥石流流域地貌要素概率分布拟合的适用性,选定了各地貌要素的理论分布模式.研究表明,不同的地貌要素具有不同的概率分布模式;同一地貌要素也可能有多种选择的理论概率分布,可以从中选择出最佳的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308.
研究泥石流入汇主河的运动机理,对于预测和防治泥石流入汇主河所造成的灾害非常重要。格子Boltzmann方法是一种将Euler法和Lagrange法结合在一起的新方法。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将支沟中泥石流视为一种宾汉体,主河中清水视为一种外力,建立格子Boltzmann模型,对入汇角为90°的情况进行了模拟。通过与相应的室内实验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格子Boltzmann方法成功地模拟了泥石流入汇主河,说明格子Boltzmann方法在泥石流预测和防治上有相当大的应用前景,为研究泥石流入汇主河的运动机理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309.
四川色达县切都柯沟"7·8"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4年7月8日,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歌乐沱乡切都柯沟暴发泥石流.由于前期断断续续一个多月的降雨,使得切都柯沟多处发生崩塌,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含水量趋于饱和,致使在7月8日一场不大降雨的情况下触发了泥石流.这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虽不十分严重,但泥石流过程比较典型.我们将考察结果整理成文,并用已有的泥石流风险评价模型对其危险度、易损度和风险度作了分类评价,以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和防灾减灾实践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10.
岷江上游泥石流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岷江上游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跃,地形起伏巨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对泥石流发育极为有利;而长期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如过度采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耕作、不合理弃渣等则对生态环境造成强烈破坏,加剧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使岷江上游成为我国泥石流活动比较强烈及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该地区泥石流灾害,掌握其特征是防灾减灾所必需,对促进岷江上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