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4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3篇 |
废物处理 | 15篇 |
环保管理 | 41篇 |
综合类 | 72篇 |
基础理论 | 17篇 |
污染及防治 | 8篇 |
评价与监测 | 5篇 |
社会与环境 | 20篇 |
灾害及防治 | 16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四川省泥石流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以地州市为基本区域单元,给出了四川省泥石流危险度、易损度和风险度的定量评价结果。其中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雅安地区和攀枝花市为泥石流高风险区,与以上四个地州市具有泥石流高危险度密切相关。风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与危险度和易损度的相互关系亦在文中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3.
94.
泥石流的运动机理和减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野外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着两种具有不同动力学特征和机理的泥石流,粘滞性泥石流和两相泥石流,粘滞性泥石流由卵石、沙和粘土构成,难以区分固相和液相,为典型的非牛顿体,具有间歇性流动,“铺床现象”,高达60%的减阻和显著超高等流动特点,粘滞性泥石流的阻力远小于流变参数所代表的阻力,传统的利用本构方程研究阻力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研究表明,其30%的减阻是由于铺床作用,另外20%-30%,是由于流动混合物充气所致,两相泥石流主要由粗颗粒物质构成,两相之间有明显的相对流动,显示较大的阻力和发生“石街”现象。粘滞性泥石流沟谷的中值坡度为0.16,两相泥石流阻力大,因而河谷的平均坡度较大(0.19-0.27)。 相似文献
95.
云南蒋家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蒋家沟1965~2005年的泥石流运动观测资料与会泽气象站1965~2005年日降水资料,应用Hurst指数分析泥石流的运动要素,研究发现:泥石流年输沙量的Hurst指数为0.682时,年输沙量呈较强的正持续性,未来呈增长趋势;降雨量的Hurst指数0.605时,降雨量呈较弱的正持续性,未来呈较弱的增长趋势。同时,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发现泥石流输沙量具有多时间尺度周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8、14和24年分别为其第1、2和3活动周期;结合小波方差图分析可知:在未来15 a以上,年输沙量将呈减少趋势,泥石流活跃程度弱;而15 a以内,未来将会保持较短时间的增加趋势,泥石流活跃程度强。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蒋家沟泥石流具有规模巨大,作用强烈,类型齐全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6.
空间碎片环境及其危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论述了空间碎片的现状、来源及分布模型。分析了空间碎片与航天器碰撞的概率及其危害,提出了减少空间碎片生成和净化空间环境的措施。对航天安全极为有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 依据适航条款CCAR25.963-e-1的要求,对民用飞机油箱口盖抗低能量发动机碎片冲击能力的适航符合性进行研究。方法 根据适航验证工作需要,制定了飞机油箱口盖抗低能量发动机碎片冲击的适航符合性验证流程,明确了适航取证需要考虑的油箱口盖范围和撞击角度,建立了发动机碎片有限元模型,开展了油箱口盖抗发动机碎片冲击的仿真分析与试验室试验。结果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后,二者基本一致,仿真分析基本能预测试验结果。结论 该仿真分析方法可供飞机口盖抗碎片冲击设计使用,该油箱口盖抗低能量碎片冲击适航符合性验证流程可供相似飞机适航取证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98.
基于矿井通风三维仿真系统的多级机站通风系统优化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总结多级机站通风方式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影响通风效果的共性问题,以某大型机械化铁矿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能适用多台风机串并联运行的"矿井通风三维仿真系统(简称3DVS)"软件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3DVS软件可以快速地实现多级机站通风系统中不同型号多台风机联合作业下的风机选型。采用安装在运输巷道两侧的硐室型风机机站技术能有效解决大压差、大断面运输巷道不安装风门、不掘绕道设置风机机站的关键问题,实现风流有效分配,且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其成功应用,不但为多级机站通风方式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持,而且增强了多级机站通风方式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可以减少风机机站维护工作量,不影响行人和运输,促进多级机站技术发展与推广。 相似文献
99.
泥石流运动饱和浓度和流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泥石流饱和浓度的研究具有重要和普遍意义。目前泥石流饱和浓度的研究还不能解释泥石流运动的一些物理含义,也不能完全反映泥石流饱和和运动的浓度规律。本文通过对两种颗粒在水槽中运动的饱和浓度和流量的研究,给出了泥石流的饱和浓度计算公式。该公式有较好的物理含义,与有关的实验资料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文中还给出了泥石流流量的计算公式,与野外资料对比,所给公式能覆盖这些野外资料数据。 相似文献
100.
Bernard W. Sweeney J. Denis Newbol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14,50(3):560-584
This literature review addresses how wide a streamside forest buffer needs to be to protect water quality, habitat, and biota for small streams (≤~100 km2 or ~5th order watershed) with a focus on eight functions: (1) subsurface nitrate removal varied inversely with subsurface water flux and for sites with water flux >50 l/m/day (~40% avg base flow to Chesapeake Bay) median removal efficiency was 55% (26‐64%) for buffers <40 m wide and 89% (27‐99%) for buffers >40 m wide; (2) sediment trapping was ~65 and ~85% for a 10‐ and 30‐m buffer, respectively, based on streamside field or experimentally loaded sites; (3) stream channel width was significantly wider when bordered by ~25‐m buffer (relative to no forest) with no additional widening for buffers ≥25 m; (4) channel meandering and bank erosion were lower in forest but mo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buffer width; (5) temperature remained within 2°C of levels in a fully forested watershed with a buffer ≥20 m but full protection against thermal change requires buffers ≥30 m; (6) large woody debris (LWD) has been poorly studied but we infer a buffer width equal to the height of mature streamside trees (~30 m) can provide natural input levels; (7, 8) macroinvertebrate and fish communities, and their instream habitat, remain near a natural or semi‐natural state when buffered by ≥30 m of forest. Overall, buffers ≥30 m wide are needed to protect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integrity of small stream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