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1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619篇
安全科学   516篇
废物处理   120篇
环保管理   561篇
综合类   1861篇
基础理论   271篇
污染及防治   240篇
评价与监测   83篇
社会与环境   230篇
灾害及防治   171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41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1.
海伦地区水热耦合特征及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敏感行业之一,气候变暖带来的气温升高以及降水格局的改变对农作物生产有利有弊。论文基于黑龙江海伦地区1978—2004年生长季≥10℃有效积温、降水量和统计年鉴中的大豆产量数据,以积温和降水在季节上的匹配程度作为判断水热耦合的指标,采用气候波动指数、减产风险指数作为大豆产量受气候波动影响程度的指标,研究了在生长季降水量下降和≥10℃有效积温增加的趋势下水热耦合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征及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偏干旱、正常和湿润年份大豆产量受气候波动影响的特征和减产风险性。结果表明,大豆气候波动指数和产量减产风险指数从大到小均依次为偏干旱年、偏湿润年和正常年,说明海伦地区受气候暖干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12.
纳米催化剂Pd/SnO_2的制备及催化还原硝酸盐反应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热分解法制备了SnO2载体,并用浸渍法制备了Pd/SnO2催化剂.同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及BET比表面积仪等对所制载体和催化剂材料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热分解法和浸渍法都能够获得纳米材料,SnO2及Pd/SnO2的粒径均在9~10nm左右,比表面积分别达到144.99m·2g-1和147.36m·2g-1.在以甲酸为还原剂的Pd/SnO2催化还原硝酸盐体系中,在Pd与SnO2负载比为2%~7%,反应温度为20~50℃和甲酸投加量4.0~24.0mmol·L-1的条件下,催化活性为0.70~9.48mg·min-·1g-1,且催化活性随着负载比、温度和甲酸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pH的升高先升后降,最佳pH为3.反应温度升高及pH降低都能够提高Pd/SnO2的选择性.甲酸-Pd/SnO2催化还原硝酸盐体系中还原反应的调控策略为:反应温度宜控制在40~50℃内,这样可同时获得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温度过高对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影响很小,温度过低则会同时降低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控制pH为3时,可以获得最大的催化活性及较好的选择性,pH升高会降低Pd/SnO2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pH降低会导致催化活性迅速降低,但对选择性影响不大;甲酸与硝酸盐的物质的量比宜大于4:1,此时可以有效地抑制pH的上升,同时获得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甲酸与硝酸盐的物质的量比小于4:1时,会同时降低Pd/SnO2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713.
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在有机碳源条件下的代谢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多系列血清瓶实验并结合吉布斯自由能量分析探讨了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在有机碳源条件下的代谢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葡萄糖作为有机碳源的条件下,低浓度的葡萄糖 (0.5 mmol·L-1) 能够促进厌氧氨氧化反应的速率,高浓度的葡萄糖 (≥1 mmol·L-1) 抑制了厌氧氨氧化活性;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不仅具有厌氧氨氧化的代谢特性,还具有反硝化和硫酸盐还原的代谢能力.吉布斯自由能量分析表明: 在低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尽管最初厌氧氨氧化途径具有优势,但随后与反硝化途径展开竞争并处于劣势;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与厌氧氨氧化途径相比,反硝化途径完全占据优势;硫酸盐还原途径与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途径相比不具有能量优势,只能发生在这两个途径之后.  相似文献   
714.
综述了大连市政府根据水泥工业自身的发展形势和需要,作出了关闭全市所有非新型干法生产工艺的中小型水泥厂29家的重大抉择,完成了540万t落后水泥产能淘汰任务,取得了削减烟、粉尘排放量1123万t的效果:介绍了大连市水泥工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展望了利用水泥工业“新陈代谢”的特点,节约能源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15.
针对采油厂化验室的特点,对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从火灾爆炸、中毒、腐蚀、触电、机械伤害、人员、储存场所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16.
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手段,碳排放交易制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基于此,本文采用我国2010-2016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方法构建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测算了2009-2015年城市减排的机会成本,计算结果显示,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碳排放的机会成本整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且试点地区的碳排放的机会成本总体低于非试点地区。在测算城市减排机会成本的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法来检验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有效性。经检验发现:碳排放交易制度有利于降低城市减排的机会成本,然而由于碳排放交易制度还存在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缺失、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定价机制扭曲等问题,因此其对降低城市减排的机会成本作用较小,并且进一步通过对政策时间趋势的分析得出政策效应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717.
研究了臭氧化污泥减量技术联合A~2/O、倒置A~2/O与传统A~2/O在出水和污泥产率上的变化。结果表明,臭氧化A~2/O、臭氧化倒置A~2/O的出水与传统A~2/O相比未出现恶化,它们对COD和含氮物质的去除率分别为87.4%,53.7%和93%,66.5%,存在倒置A~2/O对臭氧混合液中有机质及含氮物质的利用率较A~2/O高的可能。试验按每克SS投加0.05 g O_3对A2/O与倒置A~2/O产生的约60%剩余污泥处理时,在短期内未造成出水磷含量的大幅升高,并且出水磷含量受臭氧混合液DO、二沉池底部DO的影响,两系统的污泥产率分别较传统A~2/O降低50%,56%。  相似文献   
718.
以磁性Fe_3O_4为载体负载Bi(NO_3)_3,再用NaBH_4还原Bi~(3+)制备了Bi/Fe_3O_4催化剂。采用XRD和紫外-可见光谱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Bi负载量、NaBH_4加入量和Bi/Fe_3O_4加入量对Bi/Fe_3O_4催化NaBH_4还原对硝基苯酚(4-NP)效果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当催化剂中Bi含量较少时,Bi分散良好;当Bi含量较多时,会形成纳米颗粒。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25℃,初始4-NP浓度为4.0 mmol/L时,在Bi负载量为5%(w)、Bi/Fe_3O_4催化剂加入量为500 mg/L,NaBH_4加入量为6.0 g/L的条件下,反应速率常数为0.581 min~(-1),4-NP的去除率为99.7%;Bi/Fe_3O_4催化剂稳定性好,重复使用15次后,活性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719.
用硝酸浸取铜钨合金废料中的铜,再用亚硫酸钠还原硝酸铜制备氧化亚铜。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氧化亚铜进行表征,考察了氧化亚铜产品对溶液中甲基橙的光催化效果,并与分析纯五水硫酸铜制备的氧化亚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硝酸浓度为5.6 mol/L,硝酸用量为2.5 m L/g(为理论用量的1.5倍),浸取温度为40℃,浸取时间为6 h的最优浸取条件下,铜浸取率稳定在87%以上;在还原反应温度为80℃、还原反应时间为4h、硝酸铜浓度为0.8 mol/L的条件下,可制备得到较高纯度的氧化亚铜;在甲基橙质量浓度为20 mg/L、氧化亚铜加入量为2 g/L,500 W氙灯照射时间为2.5 h的条件下进行光催化反应,甲基橙降解率可达93%以上。与分析纯五水硫酸铜制备的氧化亚铜相比,两者形貌相似、光催化效果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720.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roadside prevalence of alcohol-impaired driving among drivers and riders in northern Ghana. The study also verifies motorists' 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alcohol use and knowledge of the legal 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 (BAC) limit in Ghana.

Metho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police, systematic random sampling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at roadblocks using a cross-sectional study design. Breathalyzers were used to screen whether motorists had detectable alcohol in their breath and follow-up breath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measure the actual breath alcohol levels among positive participants.

Results: In all, 9.7% of the 789 participants had detectable alcohol, among whom 6% exceeded the legal BAC limit of 0.08%. The prevalence of alcohol-impaired driving/riding was highest among cyclists (10% of all cyclists breath-tested) followed by truck drivers (9%) and motorcyclists (7% of all motorcyclists breath-tested). The occurrence of a positive BAC among cyclists was about 8 times higher (odds ratio [OR] = 7.73; P < .001) and it was 2 times higher among motorcyclists (OR = 2.30; P = .039) compared to private car drivers. The likelihood for detecting a positive BAC among male motorists/riders was higher than that among females (OR = 1.67; P = .354). The odds for detecting a positive BAC among weekend motorists/ride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n weekdays (OR = 2.62; P = .001).

Conclusion: Alcohol-impaired driving/riding in Ghana is high by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n order to attenuate the harmful effects of alcohol misuse such as alcohol-impaired driving/riding, there is the need to educate road users about how much alcohol they can consume and stay below the legal limit. The police should also initiate random breath testing to instill the deterrence of detection, certainty of apprehension and punishment, and severity and celerity of punishment among drink-driving motorists and ri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