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8篇
  免费   882篇
  国内免费   2032篇
安全科学   1857篇
废物处理   142篇
环保管理   686篇
综合类   4031篇
基础理论   100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07篇
评价与监测   316篇
社会与环境   281篇
灾害及防治   1999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234篇
  2022年   380篇
  2021年   464篇
  2020年   412篇
  2019年   420篇
  2018年   327篇
  2017年   404篇
  2016年   449篇
  2015年   506篇
  2014年   466篇
  2013年   633篇
  2012年   737篇
  2011年   799篇
  2010年   503篇
  2009年   504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490篇
  2006年   473篇
  2005年   341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农药毒死蜱的生态风险及其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毒死蜱是替代甲胺磷和对硫磷等高毒农药的高效有机磷杀虫剂,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使用.但是,环境毒理学研究发现,毒死蜱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险性,甚至被认为具有干扰内分泌的功能,许多国家对毒死蜱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量有严格的规定.因此,深入研究毒死蜱的生态风险问题是当务之急.对国内外关于毒死蜱的残留活性、生态毒理、降解机制以及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毒死蜱的合理管理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日本二噁英减排控制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噁英减排控制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重要任务,是履行公约义务的难点.对日本二噁英减排控制20年来的实践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总结出了其协调管理机制设立、法律法规标准建立、监测能力建设以及宣传教育等八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二噁英减排控制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3.
Despite a rapid expansion over the past decade in the reliance on intrinsic bioremediation to remediate petroleum hydrocarbon plumes in groundwater, significant research gaps remain. Although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can be a key electron accepting process in many petroleum plume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ate of this reduction process in plumes derived from crude oil and gas condensates at cold-climate sites (mean temperature <10 degrees C), and in complex hydrogeological settings such as silt/clay aquitards. In this field study, sulfate was injected into groundwater contaminated by gas condensate plumes at two petroleum sites in Alberta, Canada to enhance in-situ bioremediation. In both cases the groundwater near the water table had low temperature (6-9 degrees C). Monitoring data had provided strong evidence that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was a key terminal electron accepting process (TEAP) in the natural attenuation of dissolved hydrocarbons at these sites. At each site, water with approximately 2000 mg/L sulfate and a bromide tracer was injected into a low-sulfate zone within a condensate-contaminant plume. Monitoring data collected over several months yielded conservative estimates for sulfate reduction rates based on zero-order kinetics (4-6 mg/L per day) or first-order kinetics (0.003 and 0.01 day(-1)). These results favor the applicability of in-situ bioremediation techniques in this region,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or with enhancement via sulfate injection.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富集不同来源堆肥过程中的腐殖质还原菌,并分析比较其异化铁还原能力差异,发现其电子转移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蛋白类>纤维素类>木质素类.相关性分析表明,Leucobacter、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和Sporosarcina是极显著影响异化铁还原的腐殖质还原菌属.利用冗余分析探究关键腐殖质还原菌与堆肥过程微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发现可溶性有机氮是影响这些关键腐殖质还原菌变化的主要微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堆肥微环境因子与关键腐殖质还原菌菌群结构之间的响应关系,提出一种促进异化铁还原相关的腐殖质还原菌生长的调控方法.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堆肥中影响腐殖质还原菌群落的关键因素,而且对于环境中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5.
以双氯芬酸为目标有机药物污染物,探究其在以锰矿石为填料并接种了异化金属还原菌(Geobactermetallireducens,简称GS-15细菌)的垂直流人工湿地中的去除过程.结果表明,双氯芬酸在锰矿石人工湿地中的平均去除率最高为23.56%.采用XRD和XRF对反应前后的锰矿石进行物相和元素相对含量分析,得出锰(Mn)是参与降解双氯芬酸的关键响应元素.GS-15细菌利用锰矿石发生异化还原对双氯芬酸的氧化降解是锰矿石人工湿地对双氯芬酸的主要去除途径.此外,利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MS)对降解产物进行鉴定,发现双氯芬酸被降解生成了5-羟基双氯芬酸、双氯芬酸-2,5-亚氨基琨和1,3-二氯苯三种降解产物,该研究成果对有机药物废水的深度处理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96.
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长江流域13个干流断面及18个支流断面处沿岸表层土壤样品中的多氯联苯(PCBs)进行测定,分析其残留特征、污染来源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表层土中ΣPCBs的含量范围为:1.05~50.11ng/g dw,平均值为5.71ng/g dw,含量处于较低污染水平.干流的PCBs含量从上游到下游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且PCBs在宜昌、岳阳、武汉、重庆等二三线城市总含量较高.PCB 17,PCB 18,PCB 44,PCB 74,PCB 87的检出率较高,三氯联苯、四氯联苯是主要的同系物,表明长江流域表层土壤主要以低氯联苯污染为主.主成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域PCBs主要来自于1号国产变压器油、Aorclor 1242、1248、大气沉降及地表径流的混合污染源;对长江流域表层土壤健康风险评价表明,PCBs存在较小健康风险,呼吸摄入潜在风险低于经口摄入及皮肤接触.  相似文献   
997.
为实现染色残液的高效处理及废水回用,鉴于染色残液良好的导电性,选用电化学处理技术,以模拟活性红X-3B染色残液为研究对象,在钌铱形稳电极为阳极和合适的电解条件下,比较石墨板、石墨毡、炭毡、ACF(活性炭纤维毡)、碳纤维电极〔CFF(碳纤维布)、CFB(碳纤维刷)〕等碳素阴极材料的电化学处理效能.结果表明:碳素阴极材料可实现染色残液的完全脱色,活性红X-3B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其中CFF为阴极时CODCr去除率达到86.37%,一级动力学反应常数为0.010 3 min-1,是石墨毡(0.007 3 min-1)的1.4倍.相比于石墨板电极,CFB显示出优异的二电子氧还原和产H2O2能力,单位面积产H2O2的浓度为10.40 μmol/L,是石墨板(1.08 μmol/L)的9.7倍,产生的H2O2导致活性红X-3B的降解,30 min内实现完全脱色.循环伏安曲线表明,碳纤维电极(包括CFF和CFB)的析氧电位明显高于其他电极,可有效抑制析氧副反应,提高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电催化效率,有利于降低能耗.研究显示,碳纤维可作为阴极材料应用于电化学处理染色残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土柱淋溶试验,分析了市政污泥在矿山土壤改良中重金属污染风险,探讨了市政污泥用于矿区土壤改良的可行性,并确定了土壤污泥最佳混掺比例。结果表明:景山高岭土矿区土壤除速效磷含量较高外,其余养分含量分级为四—五级,即"低—很低";市政污泥除速效钾含量较低外,其余养分含量分级均远大于一级"很高";永春污水处理厂污泥为B级农用污泥,可施用于油料作物、果树、饲料作物、纤维作物,不能施用于蔬菜、粮食作物;按各处理配比进行污泥的适量施用造成地下水污染风险较小;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及重金属污染因素,该矿区最佳土壤、市政污泥干重混掺比为5∶2。  相似文献   
999.
郑州市民运会期间大气PM2.5改善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2019年8月5日至9月30日大气污染物和颗粒物组分在线数据,评估郑州市少数民族运动会空气质量管控效果.根据政府管控措施的实施时间,将研究时期分为管控前(8月5~24日)、管控中(8月25日至9月18日)和解除管控后(9月19~30日).相较管控前,管控中PM_(2.5)平均浓度增加2.3μg·m~(-3),解除管控后PM_(2.5)的浓度增加了11.7μg·m~(-3),解除管控后PM_(2.5)浓度增幅高于管控中,表明管控措施对颗粒物有显著的减排效果.从颗粒物组分来看,研究期间郑州市主要组分依次是有机物、硝酸根、铵根、硫酸根和地壳元素.相比于管控前,管控期间PM_(2.5)组分中有机物和硝酸根占比分别上升3.9%和0.9%,硫酸根、铵根和地壳元素的占比下降了1.1%、 1.9%和2.2%.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解析颗粒物来源,结果表明二次硫酸、二次硝酸、二次有机气溶胶、机动车源、工艺过程源、扬尘和燃煤是PM_(2.5)主要来源.管控对一次源中的扬尘、燃煤和工业效果显著,贡献比分别下降8.3%、 8.2%和8.1%;机动车贡献上升3.8%;二次有机气溶胶和二次硝酸占比上升.结果表明郑州市此次管控对二次前体物氮氧化物和VOCs的减排效果弱于对一次污染物的管控.  相似文献   
1000.
为探究引黄灌区小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开封段为研究区,对其中水稻乡、柳园口乡、西郊乡和北郊乡的小麦进行采样调查,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小麦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对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小麦籽粒中Cd、Cr、Pb、Cu、Zn、Ni、Hg平均含量分别为0.034、0.428、0.279、5.363、29.605、0.305和0.003 mg·kg~(-1).除Pb和Zn外,其他重金属均未超出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限制值.研究区小麦籽粒中Pb和Zn的污染指数大于1,Cd、Cr、Cu、Ni和Hg的污染指数均小于1,小麦综合污染指数为1.9851,各乡区小麦的综合污染指数介于1.116~1.847之间.非致癌重金属(Pb、Cu、Zn、Hg)对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指数分别为1.055 8和0.545 0;致癌重金属(Cd、Cr、Ni)对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指数均值均高于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10-4,可能存在引发癌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