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72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180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文传甲 《灾害学》1995,10(3):37-43
本地区为季风型、山地型和中纬多灾型的混合型多灾区,有七类32种大气灾害、五类28种大气灾链。在本区,受灾的面积和人口、死人、经济损失和灾种之最,皆推大气灾害,尤以旱灾类最重,其次是暴雨类。从主导的灾害类型、类、种的角度,将本地区划分成2大区、9区、12亚区和5小区。近500年来,大旱、大涝平均每22.2年发生一次。  相似文献   
202.
本文通过介绍香港地铁在气象灾害防范及制定热带气旋、雷电、大雾、高温应急处理预案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应开展气象灾害防范设计、进行灾害辨识及风险评估、建立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和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203.
李哲  郭劲松  方芳  高旭  盛金萍  周红  龙曼 《环境科学》2010,31(2):301-309
三峡水库支流回水区富营养化和水华近年来备受关注.通过对库区小江流域回水区段蓝藻群落组成及丰度的监测研究发现,2007年5月~2008年5月小江回水区共鉴定出蓝藻15属,40种,其细胞密度均值为(23.50±10.30)×105cells.L-1,占藻类总密度的24.1%,生物量均值为(768.70±287.40)μg.L-1,占藻类总生物量的8.9%.蓝藻丰度季节变化明显,春末夏初为蓝藻的繁盛期,盛夏后蓝藻丰度逐渐下降,并在冬季达到全年最低水平.鱼腥藻、平裂藻、束丝藻、席藻、微囊藻是常见蓝藻,它们的细胞密度总和约占蓝藻细胞总密度的79.1%,生物量总和约占蓝藻总生物量的77.6%,是小江回水区蓝藻的优势种群.对蓝藻丰度和营养物、温度、透明度、真光层深度等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小江回水区蓝藻生长对无机态氮、磷的吸收利用显著,且蓝藻生长摄取硝态氮可能比利用氨氮更加明显.温度升高、水下光学透射性能下降有利于蓝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结合研究同期水文、气象条件的观测结果,发现在降雨、径流的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江回水区氮、磷营养物同泥沙一起输入水体,为蓝藻生长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受泥沙颗粒的影响,水体混浊度提高而真光层深度减少,蓝藻自身对低光照、高浊条件的敏感性及其悬浮生长机制促其能够在上层水体大量生长并形成优势.  相似文献   
204.
整合环境学院的仪器设备,建立室外气象监测站。针对设备选型和要素选择、站址选择、防雷措施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通过处理数据传输入库系统,建立室外气象参数的数据库,为实验教学中环境监测和空调系统设计提供具体、真实、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205.
通过使用人工耐候试验方法对门窗用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型材进行老化试验,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PVC-U在几种试验条件下的结果排序,并对自然试验与人工加速试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红外线对材料老化的影响不可忽视,为生产和科研单位进行生产研发、试验检验及标准的制定等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6.
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由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气溶胶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包括直接排放的气溶胶和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与光化学转化形成的细粒子二次气溶胶,可形成灰霾(特指人类活动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诱发的低能见度事件),致使能见度下降。我国东部地区灰霾天气迅速增加,灰霾天气的本质是细粒子气溶胶污染,与光化学烟雾相关联,形成灰霾天气的气溶胶组成非常复杂。近年来由于灰霾天气日趋严重引发的环境效应问题和气溶胶辐射强迫引发的气候效应问题,广泛地引起科学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而成为热门话题。文章讨论了目前对灰霾天气的认识,灰霾的定义与判别标准,灰霾天气与光化学烟雾、气象条件的关系,也涉及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展望了灰霾研究的前景与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相似文献   
207.
沿海城市灰霾天气与海盐氯损耗机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细粒子气溶胶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可形成灰霾天气致使能见度下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沿海城市灰霾天气增长较快,沿海城市灰霾天气增多与海盐气溶胶粒子的氯损耗机制关系密切。我国30年前在粉尘污染时代建立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描述新型复合空气污染类型,尤其是不能描述细粒子污染的情况,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的浓度关系比较大,而与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关系不大。能见度与PM2.5尤其是PM1有非常好的关系,因而目前用能见度来描述灰霾天气是最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8.
There is increasing consensus that the effects of extreme weather conditions in the form of drought, flooding and extreme temperature will have increasingly devastating impacts on those who depend on climate‐sensitive resources and ecosystems for their livelihoods. The most affected will be the po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o have a low adaptive capacity to climate change due to high poverty levels. Despite these projections, there are, to date, insufficient empirical studies l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migra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southern Africa. Using field‐based data collected from two study locations in Zambia,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eme weather events and population movement. It is envisaged that the finding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ill contribute to current discussions on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eme weather conditions and population movement specifically in the context of sub‐Saharan Afric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209.
Extreme weather events pose an immediate threat to biodiversity, but existing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have limitations.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innovation in the humanitarian sector provide a possible solution—forecast-based action (FbA). The growth of ecological forecasting demonstrates the huge potential to anticipate conservation outcomes, but a lack of operational examples suggests a new approach is needed to translate forecasts into action. FbA provides such a framework, formalizing the use of meteorological forecasts to anticipate and mitigate the impacts of extreme weather. Based on experience from the humanitarian sector, I suggest how FbA could work in conservation, demonstrating key concepts using the theoretical example of heatwave impacts on sea turtle embryo mortality, and address likely challenges in realizing FbA for conservation, including establishing a financing mechanism, allocating funds to actions, and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FbA will demand changes in conservation research, practice, and governance. Researchers must increase effort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s of extreme weather at more immediate and actionable timescales and should coproduce forecasts of such impacts with practitioners. 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funders should establish systems to fund anticipatory actions based on uncertain forecasts.  相似文献   
210.
秦艳  施介宽 《四川环境》2005,24(2):54-56,110
对某地区多年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给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典型气象日的确定方法。结合高架点源影响浓度的实例计算,可以方便地得到典型气象日条件下大气污染物的日平均浓度分布情况,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该地区的实际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分布浓度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