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7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154篇
安全科学   24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555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81篇
灾害及防治   15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近53年宜昌市霾的演变特征及气象因子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5~2007年宜昌地面观测站相对湿度、能见度资料,2001~2007年08时高空探测规定层气温资料,在对霾记录进行订正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霾天气的气候特征以及霾与地面风向风速、地面气压场、地面气温、连续不降水日数以及高空逆温层、等温层的关系。结果表明,宜昌霾天气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增加,从80年代至今每年的霾日数基本在125 d以上;冬季和初春是宜昌霾天气多发的季节,尤其是1、12月几乎有一半的时间会出现霾;5~9月降水季节由于雨水的冲刷作用,宜昌霾天气出现的较少;气压场的减弱、地面气温的增加等气象因子有利于霾天气的出现;连续无降水日数比较多的月份,对应地该月的霾日一般也比较多。同时,研究也初步揭示了近些年宜昌霾日增多除了与城市工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滞留在空气中的污染物增多有关外,还与宜昌静风多、风速小,低空常存在逆温层、等温层的气候特点,以及宜昌的盛行风方向多化工企业这些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82.
天津市灰霾评价等级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天津市2003—2007年灰霾日的污染物浓度和气象资料,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影响灰霾的5个主要因子(SO2、相对湿度、总云量、PM10和风速)。对相对湿度、总云量和风速3个气象因子的历史资料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并建立了各气象因子的等级划分标准。利用灰色聚类法构建了天津市灰霾评价的等级指标体系,灰霾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天津市轻度灰霾和重度灰霾出现天数相对较少,均以中度灰霾为主;轻度灰霾大多出现在春季和夏季;重度灰霾主要出现在冬季,春季出现的比例最小;综合评价分析,冬季灰霾污染程度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983.
云南省Palmer旱度模式的建立——2010年干旱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春季云南省发生了特大干旱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按照Palmer旱度模式的思路,利用云南省的气象和土壤数据,建立了云南省的Palmer旱度模式。通过将计算得到的Palmer指数值与云南省的实际旱涝灾情历史记录进行对比,发现所建立的Palmer旱度模式能够较好地反映云南省的旱涝情况。基于该模式对2010年云南特大干旱灾害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干旱灾害是云南省30年来干旱变化过程中的一次突变。而且结果显示,在2010年的云南干旱灾害中,严重干旱地区整体呈现东西走向的空间分布,极端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东南部。  相似文献   
984.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少区域存在如热融滑塌、冻胀丘、融沉、冻胀等与冻土变化相关的冻融灾害。冻融灾害的存在与发展给冻土区环境与开发带来极大影响。在广泛现场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灾害的形成机制以及冻融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岩土性质、活动层厚度、植被覆盖度、坡度、海拔、纬度为内因,年平均气温变化、人为活动为外因的评价模式。评价结果表明,整个青藏高原在现状条件下以中低风险性为主。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年平均地温较高、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985.
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所明确的水旱灾害、气象灾害等7种自然灾害分类为依据,以万方数据平台查询到的自然灾害应急法律、法规、标准为基础,分析了这7种自然灾害现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数量差异,由此得到了不同灾害在法律法规、标准和预案的数量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了不同灾害对应的现有法律法规文件的完备性,提出了不同灾害法律文件在加强数量完备性方面的方向性的建议。对于协调中国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数量及其平衡发展,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86.
信息扩散方法可以将一个分明值的样本点变成一个模糊集,把单值点变成集值样本点.这种方法对于海洋灾害呈现的非连续、样本点个数少的情况尤其适用,可以最大程度挖掘数据本身携带的信息.本文以市级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信息扩散原理建立政府承灾力脆弱性评价模型,通过对政府承灾系数的超越概率分析来评价海洋灾害中政府承灾力的脆弱性.进而对海洋灾害政府承灾力的脆弱度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得到山东省沿海各市风暴潮灾害政府承灾力脆弱度的风验区划图.研究结果表明,威海、烟台、东营、日照的政府承灾力脆弱度较重,青岛、滨州次之,而潍坊的政府脆弱度最小.究其差异原因,各市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各市灾害发生概率、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重视程度的不同.长期来看,海洋灾害中政府承灾力的提高依赖于最大程度减少海洋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最大程度保障政府应对灾害的资金准备,为各级政府提高抗灾减灾能力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87.
易亮  张亚美  黄维  朱伟 《灾害学》2012,(1):125-129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城市的基础组成部分,完善城市公共防灾减灾系统,必须从社区着手。通过对城市社区的分类介绍,对社区内常见公共防灾减灾资源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出社区防灾减灾资源与社区常见灾害事故的应对关系,构建了社区防灾减灾资源评价体系,并且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确立了各个评价指标的分值及权重系数,还对单项灾害防治资源进行评价打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灾减灾资源总体评价算法。  相似文献   
988.
Kim N 《Disasters》2012,36(2):195-211
This paper proposes a simple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exposure to natural disasters for the poor and non-poor population, in order to assess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trend of natural hazard and poverty. Globally, poor people are two times more exposed to natural disasters than the non-poo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time trend varies across regions, with poor people in East Asia and Pacific being most exposed to natural disasters, followed by those in South Asia and Sub-Saharan Africa. The change of exposure measure over time is decomposed into two factors: a pure exposure change, which could be fuelled by climate change; and a concentration compon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otal net increase of exposure between the 1970s and the 2000s is driven significantly by the increased concentration of the poor (26 per cent) in disaster-prone areas, whereas the contribution of that factor remains very small for the non-poor (six per cent).  相似文献   
989.
The United Kingdom uses the Defence Lines of Development (DLOD) framework to analyse and understand the key components and costs of a military capability. Rooted in the Resource Based View (RBV) of a firm, an adapted DLOD approach is employed to explore, analyse and discuss the preparedness, planning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of two markedly different countries (Australia and Bangladesh) when faced with a major cyclone event of a comparable size. Given the numerous similarities in the challenges facing military forces in a complex emergency and humanitarian agencies in a natural disaster,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DLOD framework as an analysis and planning tool in the cyclone preparedness planning and response phases, and more broadly within the disaster management area. In addition,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benefit to disaster managers, policymakers and researchers of exploiting comparative cross-learning opportunities from disaster events, drawn from different sectors an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990.
Mehregan N  Asgary A  Rezaei R 《Disasters》2012,36(3):420-438
Disasters have potenti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impacts on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s in affected regions. While measuring the full economic impact of a disaster requires sophisticated econometrics and mathematical simulations, conventional regional economic models such as shift-share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assess some of these effects. This paper applies shift-share analysis to understand potential long-term impacts of disasters on employment using the December 2003 Bam earthquake as a case study. The results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that disasters could have significant long-term effects on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affected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