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9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9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4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赵郁园 《灾害学》2019,(4):191-194
传统救灾资金风险控制方法存在控制精准度较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文提出基于多因素分析的救灾资金精准风险控制方法。首先通过对自然灾害区域的经济损失率进行计算,确定该受灾区域的经济损失情况;引入模糊集运算方法,计算出救灾资金分配的上下限值,实现救灾资金的精准分配。然后通过熵权法对救灾资金的风险进行预测,如果救灾资金的风险过高,则运用最小二乘法对预测矩阵进行修正,以降低救灾资金的风险。最后以地震规模预测和救灾资金分配的准确性为对比指标,通过实验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2.
乐山市诱发地震的社会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贵选 《灾害学》1994,9(1):63-64
本文简述了健为县罗城镇的注水采盐诱发地震和沙湾区铜街子水库蓄水诱发地震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53.
中国古建筑防火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我国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其发生火灾的原因,给出部分古建筑火灾的实例,提出我国古建筑防火保护策略的评价方法。针对我国古建筑主要是木结构和木石结构的建筑特点,笔者提出:采用防火涂料或/和阻燃液对古建筑中的木结构进行防火保护,以延缓或阻止火势的蔓延,为施救和人员逃生赢得时间;而采用厚型无机防火涂料或隧道防火涂料来保护古建筑的石结构,可以避免火灾时因石结构强度的破坏而导致建筑物坍塌。  相似文献   
54.
地震作用下列车过桥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建立的地震荷载作用下车桥系统动力响应分析模型,对不同的高速列车在典型地震荷载作用下通过秦沈客运专线上多跨双线简支箱梁桥的全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对影响地震发生时高速铁路常用跨度简支梁桥动力响应行为和车辆运行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结果表明增大桥梁结构的阻尼比可有效改善桥梁本身的抗震性能,但对提高列车在地震时过桥的安全性意义不大;地震作用使车体的横向振动加速度以及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和横向轮轨力等各项安全评价指标均随列车速度的提高而增大,因此,在评价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简支梁桥上列车的走行安全性时,必须考虑列车运行速度的影响;给出了确保地震发生时高速列车在桥上安全运行的临界速度限值。  相似文献   
55.
酸雨对泰山古碑石刻侵蚀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我国华东典型山地地区的酸沉降对文物古迹的影响,选取与泰山古碑石刻材质相同的花岗石,采用pH分别为3.0、3.8、4.7、5.6的人工模拟酸雨对泰山花岗石进行周期浸泡实验,测定不同pH值下的腐蚀速率;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试验前后样品表面特征;并对浸泡前后的样品表面粉末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影响石材腐蚀的主要因素是酸雨的酸度;花岗石石样受到侵蚀后,质量减少百分数随pH值降低而增大,最大质量损失达到0.073%,而当pH值大于3.8时,石样的最终腐蚀情况基本一致,基本在0.02%左右;并且无论是高酸度酸雨,还是低酸度酸雨,都对材料外观造成了损害;蚀后样品查出了CaSO4和MgSO4相分。  相似文献   
56.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受此影响,宝成铁路成都局管段沿线产生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到铁路运营的安全.通过对铁路沿线次生地质灾害的震后排查,总结了地震产生的灾害类型,分析了地震的致灾作用和影响地震次生灾害稳定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防灾工程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7.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ocess of taking action to mitigate damage and prepare for an earthquake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Its specific aim was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promote or inhibit individuals in this proces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Istanbul, Turkey—where an earthquake is expected soon—in May and June 2006 using qualitative methods. Within our conceptual framework, three different patterns emerged among the study subjects. Outcome expectancy, helplessness, a low socioeconomic level, a culture of negligence, a lack of trust, onset time/poor predictability, and normalisation bias inhibit individuals in this process, while location, direct personal experience, a higher education level, and social interaction promote them. Drawing on these findings, the paper details key points for better disaster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whom to mobilise to reach target populations, such as individuals with direct earthquake experience and women.  相似文献   
58.
Earthquakes are a major cause of displacement, particular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odels of injury and displacement can be applied to assist governments and aid organisations in effectively targeting preparedness and relief efforts. A stratified cluster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January 2008 to evaluate risk factors for injury and displacement following the 15 August 2007 earthquake in southern Peru. In statistical modelling, seismic intensity, distance to rupture, living condition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collectively explained 54.9 per cent of the variability in displacement rates across clusters. Living conditions was a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injury and displacement, indicating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urban, periurban, and rural clusters did not exhibi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jury and displacement rates. Proxi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ticularly the living conditions index score, proved relevant in explaining displacement, likely due to unmeasured aspects of housing construction practic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相似文献   
59.
山地历史小城镇因区位偏远、地形地貌复杂、文物建筑密度大、居民文化水平偏低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消防工作难度大于其他小城镇。基于当前我国山地历史小城镇的消防建设工作处于被忽视的现状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的背景,指出山地历史小城镇消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湖南洪江古城为例,针对山地历史小城镇的火灾特点,对其消防事故原因及其扑救障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山地历史小城镇消防工作的适应性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山地历史小城镇的消防工作必须与保护不可再生文物建筑相结合,同时尊重山地生态环境,采用分区消防规划,结合科学的管理方法,做到消防方案的适应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0.
庙台子森林风景名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留坝庙台子风景区属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夏绿叶林带 ,林业用地占 99 5% ,森林覆盖率 92 8% ;有种子植物 1 4 80种 ,其中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1 8种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 2 6属。庙台子集山地森林和风景名胜为一体 ,是秦岭主要的生态旅游地之一 ,建议把庙台子建设为森林生态系统 -风景名胜国家级保护区 ,同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