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1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239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343篇
综合类   317篇
基础理论   85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19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进一步探究高地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以中义隧道主洞片理化玄武岩段为工程背景,提出大变形Ⅰ型支护、大变形Ⅱ型支护、大变形Ⅱ型支护(围岩加固)3种大变形控制方案,以现场试验段监测为辅助验证,采用数值仿真对3种控制方案的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的支护成环时间具有减缓大变形的作用;在衬砌各部位累计最大变形控制方面,控制方案3较其他方案衬砌最大变形最少减小20.8%,且变形时程曲线最终收敛;围岩最大日变形量控制方面,经过开挖断面的进一步优化以及边墙部位塑性区围岩自承能力的提高,控制方案3最大日变形量较其他支护方案至少减小20.8%。结果显示控制方案3能够稳定控制片理化玄武岩大变形,且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62.
为研究大客流地铁车站风险因素,提出车站疏散能力分析的基本要素,结合某分离岛式地下车站,采用规范计算及精细网格模型对可用安全疏散时间进行计算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楼扶梯的通过效率、车站结构形式、疏散人员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等因素对仿真模拟的结果产生影响;《地铁安全疏散规范》(GB/T 33668—2017)综合考虑了疏散至楼扶梯入口时间、楼扶梯上平均滞留时间及通道非均匀性偏差时间等,与仿真模拟结果的吻合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国内类似车站的安全疏散设计及运营疏散组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以某年产25万吨大型碳化硅园区无组织排放面源为例,提出基于多个地面站气象数据的CALPUFF模型地面浓度反推方法,优化流场模拟,使得无组织面源源强核算结果更加准确,并以环境保护目标空气质量达标为原则,核算其大气污染物减排指标,得出具体结论:园区大气污染物SO2、NOX、CO、PM10年排放量分别为449.06t、86.98t、5158.58t、115.06t;无组织排放SO2、CO及PM10的减排比例分别为63.5%、19.2%、42.44%,对应减排量分别为285.16 t/a、990.45 t/a、48.83 t/a。  相似文献   
64.
孙冰  任慧芳  闫海霞 《环境与发展》2020,(1):194-194,197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环境空气监测的主要目标污染物。本文运用罐采样-三级冷阱预浓缩-中心切割-气相色谱(FID)/气质联用法对人群主要活动的近地面不同高度、不同时间段及不同区域的呼和浩特冬季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典型天气情况下,呼和浩特城区冬季近地面挥发性有机物组分中烷烃和芳香烃占比较高,城区西侧所监测点位挥发性有机物总量(TVOCs)浓度高于其他区域,且其浓度在高度和时段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5.
Point Sampling Digital Imagery with ‘Samplepoi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asuring percent occurrence of objects from digital images can save time and expense relative to conventional field measurements. However, the accuracy of image analysis had, until now, not reached the level of the best conventional field measurements. Additionally, most image-analysis software programs require advanced user training to successfully analyze images. Here we present a new software program, ‘SamplePoint,’ that provides the user a single-pixel sample point and the ability to view and identify the pixel context. We found SamplePoint to allow accuracy comparable with the most accurate field-methods for ground-cover measurements. Expert use of the program requires minimal training and its ease of use allows rapid measurements from image data. We recommend SamplePoint for calibrating the threshold-detection level of image-analysis software or for making direct measurements of percent occurrence from digital images.  相似文献   
66.
A portion of Arizona’s San Pedro River is managed as a National Riparian Conservation Area but is potentially affected by ground-water withdrawals beyond the conservation area borders. We applied an assessment model to the Conservation Area as a basis for monitoring long-term changes in riparian ecosystem condition resulting from changes in river water availability, and collected multi-year data on a subset of the most sensitive bioindicators. The assessment model is based on nine vegetation bioindicators that a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surface water or ground water. Site index scores allow for placement into one of three condition classes, each reflecting particular ranges for site hydrology and vegetation structure. We collected the bioindicator data at 26 sites distributed among 14 reaches that had similar stream flow hydrology (spatial flow intermittency) and geomorphology (channel sinuosity, flood-plain width). Overall, 39% of the riparian corridor fell within condition class 3 (the wettest condition), 55% in condition class 2, and 6% in the driest condition class. Condition class 3 reaches have high cover of herbaceous wetland plants (e.g., Juncus and Schoenoplectus spp.) along the perennial stream channel and dense, multi-aged Populus-Salix woodlands in the flood plain, sustained by shallow ground water in the stream alluvium. In condition class 2, intermittent stream flows result in low cover of streamside wetland herbs, but Populus-Salix remain abundant in the flood plain. Perennial wetland plants are absent from condition class 1, reflecting highly intermittent stream flows; the flood plain is vegetated by Tamarixa small tree that tolerates the deep and fluctuating ground water levels that typify this reach type. Abundance of herbaceous wetland plants and growth rate of Salix gooddingii varied between years with different stream flow rates, indicating utility of these measures for tracking short-term responses to hydrologic change. Repeat measurement of all bioindicators will indicate long-term trends in hydro-vegetational condition.  相似文献   
67.
通过建立多污染热源置换通风的三维数学模型,根据数值解分析三热源位置变化对多污染源置换通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源的位置变化对多污染热源置换通风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房间内热源应紧凑布置以利于提高通风效果和节能。  相似文献   
68.
近10a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橡胶、茶园、咖啡和桉树等人工园林在云南省西南部西盟县大规模种植,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影响了种植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西盟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参照"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修订了西盟县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结合敏感度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西盟县的耕地、园地、水域和乡镇用地面积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西南部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相互转化主要表现在林地和耕地转化为园地,而东北部表现在林地转化为耕地;(2)从时间上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10 a间净减少106.29×106元,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始终最高;(3)研究期内,只有食物生产服务有价值量的增加,其余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量均为不同程度的减少;(4)从空间上看,西盟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东北部和东南部高,西部、中部和东部低。力所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小幅度增加,其余乡镇均呈减少趋势。西盟县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发展模式给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整体生态效应下降。因此,西盟县的发展应该在保证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园地,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在生态效益和经济利益之间,找到双赢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69.
本文在分析长江三峡工程用地特点的基础上。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实施耕地补偿制度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应从新的视角来认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耕地占补平衡问题。进而探索耕地补偿制度实施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应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适当调整的基础上.将“以地补地”和“缴费补地”的方式相结合。既通过土地整理.在提商土地质量的前提下增加耕地的有效面积:又要落实耕地开垦费.扶持库区的土地整理。从而使库区的耕地占补制度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0.
大型水利工程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区北靠长江,南汇湘、资、沅、澧四水,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然而近年来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下,开始呈现"旱涝并存、旱涝交替"的特征,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渐加剧。为探讨上游大型水利工程(主要为三峡工程与四水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的运行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结合近50a来长江干流及四水水位与水资源情势的演变规律和总体趋势,对比分析了不同时间节点下洞庭湖区水位与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年内变化特征,以期从众多的影响因子中辨识出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为湖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初期,对于洞庭湖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且影响主要集中在荆南三口地区,而四水工程的影响相较之下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