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50篇
安全科学   257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80篇
综合类   355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49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介绍采用德国进口的LB9100D监测系统对80m烟囟排放的α放射性气溶胶浓度进行连续、自动监测。并与国产FJ-367,FH-463A装置进行了对比则量,两套装置的测量结果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22.
加碱混凝沉淀工艺在处理含磷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加碱混凝沉淀法处理含磷废水的工艺。采用工艺处理效果好,出水稳定,经监测废水中总磷的去除效率可达96%,实际运行证明,该工艺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3.
为了安全可靠地建好每座大跨桥梁,就要对每座桥的施工过程进行安全监测,传统的安全监测方法是采用电测技术,由于抗电磁干扰性差等原因,测试的数据真实性差。笔者在布拉格光纤光栅的传感原理、室内悬臂梁试验和埋设工艺的研究基础上,成功地在黑大公路牛头山大桥上布设了布拉格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为对比布拉格光纤光栅的监测结果,埋设了应变砖测试混凝土的应变,监测了该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先简支后连续施工的全过程,施工监测结果表明:布拉格光纤光栅监测大桥施工结果准确、稳定和可靠,同时证明该光纤光栅测试技术可以用于桥梁施工过程的安全监测且结果明显好于传统的电测技术。  相似文献   
24.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箱梁剪力滞效应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笔者对为青藏线设计的 32m铁路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单箱单室箱梁进行了有限元分析 ,对其剪力滞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并且分析了不同工况对梁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具有一定的剪力滞效应 ,剪力滞系数在 1.0~ 1.1之间。笔者得到的结果可以为今后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的设计提供参考 ,这对于加速箱梁剪力滞理论的深入研究 ,为大跨、新型桥梁结构的性能评价提供正确的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5.
笔者对隔震连续梁桥结构提出了一种以位移为基础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立了设计位移反应谱 ,给出了设计步骤 ,该方法可对对称与非对称隔震连续梁桥结构采用相同的设计步骤进行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最后对设计算例用振型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验证了设计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6.
烧结烟气应用电子束脱硫脱硝技术之利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电子束辐照烟气脱硫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其作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2万m^3/h电子束脱硫脱硝试验装置及试验结论;成都热电厂30万m^3/h脱硫示范装置的设计参数、运行情况;综合分析了烧结烟气脱硫应用电子束辐照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之利弊,认为烧结烟气脱硫应用电子束辐照烟气脱硫技术不失为一个可供选择且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27.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火设计构造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火灾下的抗火性能可以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保证,但是如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构造措施不合理,也将大大降低结构的抗火性能,甚至引起预应力失效。通过非线性有限元计算讨论了保护层厚度和防火涂料对结构抗火性能的作用,并对规范要求的保护层厚度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锚固区的耐火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8.
根据统计资料对不同类型建筑在不同防火措施下发生火灾的概率研究,得出了各类建筑达到轰燃的概率.基于蒙特卡罗随机有限元方法,引入材料高温本构关系、截面尺寸和计算模型系数等的变异性,按照ISO标准升温曲线升温,给出了单构件轰燃下的失效概率计算方法.最后,将设计基准期内建筑物达到轰燃的概率与单构件轰燃下的失效概率组合,给出了设计基准期内建筑构件在火灾下的失效概率公式.  相似文献   
29.
本文综述了导电混凝土的发展以及应用情况,提出了用导电混凝土作为接地材料的设想,并选择氧化铁粉作为骨料,添加适量碳粉配制了一种导电混凝土来验证。通过改变不同的配比制作导电混凝土模型,用四电极法测量其电阻率,得出碳粉比例对其电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Loss of natural forests by forest clearcutting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critical conservation challenge worldwide. This study addressed forest fragmentation and los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unctional green infrastructure as a spatiotemporally connected landscape-scale network of habitats enhancing biodiversity, favorable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Through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satellite images, we assessed a 50- to 60-year spatiotemporal clearcutting impact trajectory on natural and near-natural boreal forests across a sizable and representative region from the Gulf of Bothnia to the Scandinavian Mountain Range in northern Fennoscandia. This period broadly covers the whole forest clearcutting period; thus, our approach and results can be applied to comprehensive impact assessment of industrial forest management. The entire study region covers close to 46,000 km2 of forest-dominated landscape in a late phase of transition from a natural or near-natural to a land-use modified state. We found a substantial loss of intact forest, in particular of large, contiguous areas, a spatial polarization of remaining forest on regional scale where the inland has been more severely affected than the mountain and coastal zones, and a pronounced impact on interior forest core areas. Salient results were a decrease in area of the largest intact forest patch from 225,853 to 68,714 ha in the mountain zone and from 257,715 to 38,668 ha in the foothills zone, a decrease from 75% to 38% intact forest in the inland zones, a decrease in largest patch core area (assessed by considering 100-m patch edge disturbance) from 6114 to 351 ha in the coastal zone, and a geographic imbalance in protected forest with an evident predominance in the mountain zone.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profound disturbance of configuration of the natural forest landscape and disrupted connectivity, which challenges the establishment of functional green infrastructure. Our approach supports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rests for expanded protection and conservation-oriented forest landscape rest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