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78篇
安全科学   6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40篇
综合类   466篇
基础理论   114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205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Building o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first summarises the socio-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land-use change expected to occur in high amenity Australian peri-urban areas, involving in particular, the effects of land development on agriculture, biodiversity, landscape character, bushfire risk and social factors. Second, the current spatial planning framework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seven municipalities in Victoria, Australia, is critically analysed, and records of approved planning permits are related to this framework to assess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peri-urban growth. We argue that the current planning framework supports a static approach which does not address foreseen challenges and lacks strategic power. Both the strategic framework and the development approval process lead to unanticipated, cumulative impacts and contestation. A more coordinated, less urban-centric approach to plann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rural land-use plans would substantially address some of the issues encountered.  相似文献   
942.
Through the lens of boundary theory, we examine 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le overload and work–family conflict is explained by the use of interdomain transitions. With a sample of 250 working adults, we examined whether individuals respond to role overload by engaging in interdomain transitions and how the frequency of these transitions influences work–family conflict both concurrently and over time. Results support our expectation that at a given time, interdomain transitions function as an episodic coping mechanism with short‐term costs (greater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benefits (less role overload). Also, engaging in interdomain transitions was an explanatory variable linking role overload and work–family conflict. We expected that, over time, engaging in interdomain transitions would function as a preventive coping mechanism, serving to reduce role overload. Interestingly though, several of the longitudinal hypotheses were counter to prediction. Our findings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boundary theory in examinations of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Insights on areas within the literature that require further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emerging methodologies within our empirical design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43.
原位采集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典型农户化粪池排口处的表层土壤及化粪池出水,人工模拟研究区域的典型降水(夏季30 mm·次-1、冬季5 mm·次-1)、气温(夏季27℃、冬季5℃)条件以及排污负荷进行室内模拟土柱实验,测算不同季节、不同天气过程(雨前7 d、雨天3 d、雨后7 d)化粪池排口处土壤对农村生活污水氮素污染物的消减率/增加率,并探讨其消减增加规律.结果表明,排污口土壤TN、NH+4-N消减率、NO-3-N增加率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P<0.05);夏季TN消减率、NO-3-N增加率在不同天气过程(雨前、雨天、雨后)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夏季NH+4-N消减率和冬季TN、NH+4-N消减率、NO-3-N增加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TN、NH+4-N消减率和NO-3-N增加率均需按季节进行划分,夏季TN消减率、NO-3-N增加率还需按天气过程进行划分,夏季雨前、雨天、雨后分别为38.5%、-25.0%、46.0%和478.1%、913.8%、382.0%,而夏季NH+4-N消减率和冬季TN、NH+4-N消减率、NO-3-N增加率则无需按天气过程进行划分,分别为91.5%、50.4%、85.5%和276.0%;夏季雨前、雨天及雨后TN消减率与NH+4-N消减率不相关,但与NO-3-N增加率呈显著负相关,冬季土壤中TN的稳定蓄积是冬季雨前、雨天及雨后TN消减率无显著性差异并保持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且其与NH+4-N在土壤中的稳定蓄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44.
为解决农村垃圾处置问题,以沈阳市东陵区某村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垃圾的组成、收集、治理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调查,并针对农村垃圾处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北方农村垃圾处置的相关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45.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主要对农村生活垃圾来源、分类以及产生强度等方面进行阐述,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村情,从降低生活垃圾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角度开展研究,在分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现状并结合不同村情的前提下,提出了“村集-镇运-县(区)处理三级式处理模式”、“混合投放-分类收集处理的组合模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处理的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946.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过度重视经济指标及政府环境治理方式的局限,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为此,本文在分析中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从政府、市场、社群组织及农民意识等角度,探讨了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并从多中心治理视角提出了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转换政府角色,发挥市场机制的支持作用,完善社群组织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及强化农民环境污染治理的参与意识等。提出的污染防治对策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7.
环境保护治理机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环境保护治理机制尚不完善。通过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进行归纳,探寻适合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方案,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环保新机制,为农村环保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8.
文章以农村生活污染-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为分析对象,在传统的村庄划分的基础上(划分为远郊村和近郊村),根据新疆独特的自然环境、村庄分布和经济状况,又将远郊村划分为远郊村中近邻村、远郊村中的散落村两种形式,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特点,提出了农村生活污染连片整治的模式及技术,为新疆各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也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9.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基础工作。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为进一步解析哈尔滨市农村污染现状、发展态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哈尔滨市农村污染防治的意义与必要性,文章在调研当前哈尔滨市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加大农村环境建设投入的有利机遇基础上,提出了哈尔滨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相应的防治对策,为哈尔滨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50.
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农业废物稻草堆肥化过程中参与纤维素降解的糖苷水解酶GH6家族基因的变化,并使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和蒙特卡罗置换检验(Monte Carlo permutation test)研究了生物信息矩阵与环境因子矩阵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8个理化参数对GH6家族基因变化影响的相对大小为:p H堆体温度TN(total nitrogen)TOM(total organic matters)C/N(TOC/TN)含水率环境温度WSC(water soluble carbon),8个理化参数共解释了83.1%的GH6家族基因变化,对GH6家族基因变化有重要影响,其中pH(P=0.002)、堆体温度(P=0.004)和TN(P=0.004)是影响GH6家族基因变化的显著因子,三者分别解释了24.92%、15.57%和15.04%的GH6家族基因变化.含GH6家族基因的优势菌种在堆体不同时期有所不同.GH6家族基因的多样性和丰度随堆肥化进程整体呈现出波动趋势.基于冗余分析的t-value分析表明3个显著因子对GH6家族基因的动态变化具有不同的正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