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9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篇 |
环保管理 | 25篇 |
综合类 | 190篇 |
基础理论 | 51篇 |
污染及防治 | 12篇 |
评价与监测 | 25篇 |
社会与环境 | 42篇 |
灾害及防治 | 2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在滨海沙滩营造木麻黄防护林,林带老化后进行更新,部分林地改种潮州柑或芒果而成为果园,并于其间套种农作物或牧卓;结果表明,人为耕作活动对土壤的热化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造林种果的同时,大量肥料的施入及优质客土改良了土壤,使>1.0mm的砂粒比例明显减少,<0.01mm的粉粘粒及土壤养分含量明显增加,其中沙草地、防护林及果园,0—40cm土壤粉粘粒含量分别为56.4g/kg、59.6g/kg和108.9g/kg,土壤有机质为0.71g/kg、2.02g/kg和4.11g/kg;土壤氮素含量随有机质提高而提高,柑园速效磷和钾含量是沙草地的37倍和3.5倍,然而防护林的种植对土壤速效磷和钾的影响却不明显;由于雨水淋洗,土壤盐分减少;又由于酸性化学肥料的大量施入,土壤pH值由8.3下降为5.3.果园的营建,明显改善了土壤的肥力状况及其保水保肥性能,提高了沙滩地的利用价值及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72.
373.
阜新地区土地荒漠化演变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RS和GIS作为信息获取与分析工具,通过对1978年、1989年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遥感影像解译分析,对阜新地区21年来土地荒漠化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化的空间演变经历了“强化-逆转-强化”的过程,荒漠化则表现为“重度荒漠化逆转,轻度荒漠化扩展”的演为格局,不同类型的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分别有不同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荒漠化进行了区位划分,提出了土地荒漠化区分区治理的模式,并从恢复生态学角度提出了区域生态恢复的政策和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374.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特性研究——以广西都安县澄江小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以广西都安县澄江小流域为例,研究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在研究区内选择石漠化恢复演替的8个阶段,即石漠化土地、坡耕地、矮草丛、高草丛、灌草丛、灌丛、人工恢复乔木林、自然恢复乔木林的典型样地,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探讨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的修复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的演替阶段导致了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显著差异,而且在植被向更高一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土壤各项指标都得到提高,土壤质量总体呈现改良的态势.随着植被演替的正向进行,土壤质量指数呈增长趋势,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石漠化土地,134.78;坡耕地,192.24;矮草丛,235.18;高草丛,260.67;灌草丛,317.89;灌丛,359.80;人工恢复乔木林,363.39;自然恢复乔木林,460.77.自然植被的正向演替是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恰与石漠化过程相反. 相似文献
375.
沙质草地植被防风抗蚀生态效应的野外观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定位实测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沙质草地植被防风抗蚀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春季风沙活动期,退化沙质草地不同恢复阶段的植被盖度存在很大差异,从流动沙地的0.3%增至固定沙地的16%.植被盖度的有序增加导致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从流动沙地的0.013cm增至固定沙地的0.111cm,摩阻速度从0.272 m·s-1增至0.823 m·s-1,近地表20cm高度平均风速由7.0 m·s-1降至3.8 m·s-1,侵蚀风持续时数由2h降至1h.相应地,0~20cm气流层内的总输沙量由流动沙地的88.8 g·(h·cm2)-1降至固定沙地的1.6 g·(h·cm2)-1.回归分析表明,在退化沙质草地的恢复过程中,植被盖度VC与土壤风蚀率Q间具有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Q=3.93+93.66e-0.60VC(R2=0.893,p<0.0001,n=40). 相似文献
376.
为探讨不同径级油松对气候因子敏感度的差异,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研究浑善达克沙地油松林40株油松样本建立的大径级(平均胸径34.5 cm)和小径级(平均胸径15.5 cm)油松的年轮宽度年表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油松的平均敏感度与胸径大小呈线性负相关;不同径级油松的标准年表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一致性,均表现为与春季温度正相关而与夏季温度负相关,并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当年1~2月、当年9月的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当年6月的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当年1~2月和8~9月的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上年10月、当年5月和当年7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P<0.05);同时,不同径级油松的标准年表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还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即仅小径级油松表现为与当年6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当年7月的最高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利用树木生态学研究时应该考虑不同径级油松树轮年表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 相似文献
377.
以祁连山区肃南县为例,分析了祁连山区山地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危害,并结合历史,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探讨了草原荒漠化的成因。由于自然因素是形成草原荒漠化的基础,而人为因素才是其主导因素。所以本文主要就人为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山地草原荒漠化的防治和生态环境重建的对策,即:加大资金引入,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减轻草原人高压力;实现合理用水,提高草原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378.
本文根据尚义县自然环境特征,气候变化及人文压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与沙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旱灾、风灾、人畜压力、过度开垦筹因素促使了沙化的发生与发展;较丰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林牧结构的优化调整,封山育林种草等天然条件与人为措施将使尚义县沙漠化过程得以稳定与逆转。 相似文献
379.
本文论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并对延津县沙荒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80.
三塘湖油田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思想为:"分区保护、分类防治、分级管理"。文章通过分析干旱荒漠区生态功能的划分,根据三塘湖油田开发区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功能重要性与敏感性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计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