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65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220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用于研究土壤孔隙三维结构的连续数字图像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介绍了一种用于分析土壤孔隙三维结构的连续数字图像的制备方法,内容包括土样的处理、不同格式图像之间的转换、孔隙结构分析指标等;对一类具体土壤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cm的间距内,土壤孔隙结构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442.
北上台风生成和路径的卫星云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在太平洋上北上转向登陆日本的台风的生成和移动,利用卫星云图分析和云顶黑体温度计算作了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如果有一条或几条长达500~1000km以上的长云带卷入,且云顶黑体温度降低到-70℃以下,而-60℃的范围扩大到3×4个纬距以上,则热带低压很可能在24h以内发展成为热带风暴-台风。本文还确认,海表面温度Tss≥29℃是台风生成最重要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北上台风移动的卫星云图特征的研究,指出台风外围卷入的长云带走向往往预示着台风的未来移向。尤其是台风南部来自SW-S-SE方向的季风汇合带云带,不仅意味着台风强度的加强和维持,更预示着台风将往北移动。  相似文献   
443.
基于GIS与QuickBird影像的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GIS技术和QuickBird遥感影像,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作为评价模型,计算了清水沟小流域土壤侵蚀量,并结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生成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利用GIS的叠置分析功能,定量分析了土壤侵蚀与坡度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并针对不同水保措施预测了水土保持治理效果.结果表明清水沟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为75.02 t·hm-2·a-1,属强度侵蚀区,年水土流失量2.6×104 t;流域64.5%的泥沙来自于占流域面积仅28%的极强度和剧烈侵蚀区域;经分析,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大小排序依次为难利用地>建设用地>坡耕地>园地>草地>林地;退耕还林是降低土壤侵蚀强度与减少水土流失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44.
目的目的振动试验是力学环境试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固定待试产品时,螺杆是连接振动台台面和产品固定夹具的关键受力部件,目的在于研究振动环境对螺杆螺纹磨损变形的影响。方法以螺杆的螺纹在使用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为关注点,通过改变振动量级、螺杆紧固力矩及试验次数等途径,借助图像处理方法,分析了螺纹齿峰的变化规律。结果果通过控制相关变量,振动量级、试验次数等因素对螺纹的磨损程度影响较小,而紧固力矩对螺纹的磨损程度影响突出。结论在振动试验中,较大的紧固力矩可引起螺杆螺纹发生明显磨损及变形,是螺杆螺纹发生机械损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45.
Humpback whales (Megaptera novaeangliae) are managed by the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as 7 primary populations that breed in the tropics and migrate to 6 feeding areas around the Antarctic.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on individual movements within breeding areas or migratory connections to feeding grounds. We sought to better understand humpback whale habitat use and movements at breeding areas off West Africa, and during the annual migration to Antarctic feeding areas. We also assessed potential overlap between whale habitat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We used Argos satellite‐monitored radio tags to collect data on 13 animals off Gabon, a primary humpback whale breeding area. We quantified habitat use for 3 cohorts of whales and used a state‐space model to determine transitions in the movement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We developed a spatial metric of overlap between whale habitat and models of cumulative human activities, including oil platforms, toxicants, and shipping. We detected strong heterogeneity in movement behavior over time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genetic evidence of multiple populations in the region. Breeding areas for humpback whales in the eastern Atlantic were extensive and extended north of Gabon late in the breeding season. We also observed, for the first time, direct migration between West Africa and sub‐Antarctic feeding areas. Potential overlap of whale habitat with human activities was the highest in exclusive economic zones close to shore, particularly in areas used by both individual whales and the hydrocarbon industry. Whales potentially overlapped with different activities during each stage of their migration,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implement mitigation measures over their entire range. Our results and existing population‐level data may inform delimitation of populations and actions to mitigate potential threats to whales as part of local,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of highly migratory marine species. Cuantificación de los Movimientos de Gran Amplitud y el Traslape Potencial con Actividad Antropogénica y las Ballenas Jorobadas en el Océano Atlántico Sur  相似文献   
446.
以硅酸钠、硫酸和硫酸盐为原料制备聚硅酸金属盐(PSMS)复合絮凝剂,通过红外光谱研究了金属元素与聚硅酸(PS)的相互作用情况,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PS、PSMS和相应简单金属盐(MS)的形貌,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了絮体粒径变化及破碎与恢复情况,并考察了PSMS在不同投加量下处理腐植酸模拟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PSMS的红外光谱图中有M—O—Si振动峰出现,扫描电镜显示PSMS的聚集单元表面异于PS的平滑,为细小不规整的晶体颗粒,并与相应硫酸盐(MS)形貌有一定关联。此外,无论是所形成絮体的粒径还是对腐植酸的去除效果,聚硅酸硫酸铝(PSAlS)和聚硅酸硫酸铁(PSFeS)均优于其它聚硅酸金属盐,PSFeS的絮体虽易破碎但破碎后恢复能力最好,且粒径最大而容易沉降。  相似文献   
447.
张倩倩  张兴赢 《环境科学》2019,40(3):1132-1142
采用卫星和地面观测臭氧(O3)浓度,分析2013年以来我国O3的时空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卫星观测对流层O3总量和地面观测O3浓度分布相互印证,我国高浓度O3主要分布在东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区域,并且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分布趋势.4个重点关注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O3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分布,最高值在每日15:00~16:00.统计分析发现,4个城市除上海市之外,其他3个城市O3浓度在周末和工作日没有显著差别,表明O3的"周末效应"减弱.2013年4月~2018年6月,我国地面观测O3浓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4~2017年,北京、上海和成都市近地面O3浓度分别以2.36、3.3和3.6 μg·(m3·a)-1的速度显著上升.4个城市2014~2017年O3超标天数占比分别为17.2%(北京)、10.7%(上海)、8.8%(广州)和11.2%(成都),北京市O3超标天数最多、超标期间O3浓度最高,O3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448.
目的为适应卫星综合电子系统"货架产品化"的发展趋势,将传统的以单机级为主体的环境试验分解到功能模块级。方法分别建立综合电子单机和模块有限元模型,开展动力学、热力学等仿真分析,以模块上关键部位能否达到单机试验时的考核量级为判据,获得模块级试验时的输入条件。结果以随机振动试验为例,通过有限元分析,某综合电子单机若要达到鉴定级试验(单机输入量级为14.33g)考核,则功能模块上的力学输入分别为x向18.06g、y向15.07g、z向15.54g。以此为基础,在ACT2000振动台上开展了环境模拟试验验证,采集了模块上的最大响应。经分析,力学响应最大误差为6.31%,满足工程误差小于10%的要求。结论基于综合电子功能模块的环境试验,可以覆盖单机试验时的考核要求,有利于尽早发现产品缺陷,降低研制成本。  相似文献   
449.
基于OMI卫星遥感反演的对流层甲醛柱浓度资料,对2005—2016年四川盆地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年间甲醛柱浓度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17%.12年间甲醛柱浓度具有波动性,年均最低值和年均最高值分别出现于2005年和2012年.2005—2008年四川盆地甲醛柱浓度相对较低;2011年对流层甲醛柱浓度达到最大且高值区范围最大,2012年后浓度逐渐降低.四川盆地甲醛柱浓度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一年之中,月均甲醛柱浓度最小值基本出现在每年的11—12月,最大值则出现在6—8月.甲醛柱浓度空间分布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内西南部的成都平原地区,低值区则多处于人为源排放较低的重庆东北部山区.能源消耗、生产总值及机动车保有量与对流层甲醛柱浓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工业源、居民源和交通源排放对甲醛柱浓度具有重要贡献.四川盆地独特的地形及区域内风场对甲醛的扩散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50.
1990-2015年朝鲜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图像分析方法,提取1990年和2015年朝鲜土地覆被信息,定量描绘土地覆被变化。结果表明:25年间朝鲜土地覆被共变化1.1×104 km2,林地和湿地分别减少4976.1 km2、203.3 km2,耕地和人工表面分别增加4821.5 km2、80 km2;耕地面积增加明显,94.6%的耕地来源于林地,两者的主要转化区在海拔为100~1000 m、坡度为 8°~35°的坡地;黄海北道的土地覆被变化最显著,其次是平安南道,两江道最不明显。人口增长、经济环境退化和宏观政策的调控等人为因素是推动朝鲜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弥补了朝鲜长时间尺度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空白,同时为东北亚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