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6篇 |
免费 | 58篇 |
国内免费 | 6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5篇 |
废物处理 | 10篇 |
环保管理 | 66篇 |
综合类 | 223篇 |
基础理论 | 37篇 |
污染及防治 | 19篇 |
评价与监测 | 48篇 |
社会与环境 | 22篇 |
灾害及防治 | 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聚合氯化铁-腐殖酸(PFC-HA)絮体的粒度和分形维数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采集PFC-HA絮体的单个样品和拍摄它们的二维图像,研究了在不同混凝条件下絮体的粒度和分形维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原水pH的下降滞后了PFC-HA絮体的出现.原水pH≥7.0时,随着投药量的增加,PFC-HA絮体的分形维数D2(lgA-lgdL)和D3(lgV1-lgdL)随之降低,表明絮体的结构越来越疏松;而原水pH=5.0时,PFC-HA絮体的分形维数存在波动.在PFC的最佳投药量时,水力条件的优化可以提高HA的去除效果,但随着原水pH的下降,HA去除效果的提高程度也随之减小.在最佳水力条件下,PFC-HA絮体的粒度为数百微米,其分形维数值较大,表明絮体的结构较为密实.此外,PFC-HA絮体的粒度分布具有(类)分形特征,最佳水力条件下正的D.值表明絮体的粒度分布趋向平稳.在整个混凝搅拌过程中,PFC-HA絮体的分形维数的变化是与混凝的溶液化学条件、搅拌时间和分形维数类型有关,其D2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一过程中絮体结构先趋向密实,然后趋向疏松.而且慢速搅拌过程中絮体的尺度也是先增加后下降. 相似文献
482.
基于OMI卫星遥感反演的对流层甲醛柱浓度资料,对2005—2016年四川盆地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年间甲醛柱浓度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17%.12年间甲醛柱浓度具有波动性,年均最低值和年均最高值分别出现于2005年和2012年.2005—2008年四川盆地甲醛柱浓度相对较低;2011年对流层甲醛柱浓度达到最大且高值区范围最大,2012年后浓度逐渐降低.四川盆地甲醛柱浓度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一年之中,月均甲醛柱浓度最小值基本出现在每年的11—12月,最大值则出现在6—8月.甲醛柱浓度空间分布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内西南部的成都平原地区,低值区则多处于人为源排放较低的重庆东北部山区.能源消耗、生产总值及机动车保有量与对流层甲醛柱浓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工业源、居民源和交通源排放对甲醛柱浓度具有重要贡献.四川盆地独特的地形及区域内风场对甲醛的扩散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83.
环境一号卫星环境应用系统工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介长达11年的国家重点项目“环境一号卫星环境应用系统工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及其重要研究成果,对环境一号卫星系统需求分析、设计理论、研制发射和运行应用全过程进行了完整的研究与实践,为环境一号卫星系统的建设、应用和业务运行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84.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头部三维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体头部尺寸是进行头部装备设计的依据,本文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取二维头部图像,从原始图像提取边界三维坐标数据,利用傅立叶级数对头部坐标数据进行数学描述,并实现头型的三维重建和尺寸测量。 相似文献
485.
为研究突扩巷道流场特征和局部阻力特性随壁面粗糙度的变化规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实际巷道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流体相似理论,搭建相似比为1∶20的实验模型,使用粒子图像测速(PIV)系统等实验装置和仪器进行突扩巷道流场测试实验与局部阻力测定实验,将实验结果对模拟进行验证,根据模拟结果,对不同壁面粗糙度的突扩巷道流场特征和局部阻力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场测试方面,随风速增大,突扩后涡流区长度先增大后保持不变;在局部阻力测定方面,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测定结果相差在10%以内,随着巷道粗糙度增加,突扩巷道局部阻力系数呈非线性增大,且当突扩比为1∶2时,粗糙度分别为0.02,0.04,0.06,0.08 m的突扩巷道局部阻力系数ξ1分别为0.373 6,0.386 3,0.395 0,0.401 6。研究结果对于新掘巷道的局部通风阻力预测工作,以及为矿井智能通风提供准确风阻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6.
基于卫星和地面观测的2013年以来我国臭氧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卫星和地面观测臭氧(O3)浓度,分析2013年以来我国O3的时空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卫星观测对流层O3总量和地面观测O3浓度分布相互印证,我国高浓度O3主要分布在东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区域,并且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分布趋势.4个重点关注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O3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分布,最高值在每日15:00~16:00.统计分析发现,4个城市除上海市之外,其他3个城市O3浓度在周末和工作日没有显著差别,表明O3的"周末效应"减弱.2013年4月~2018年6月,我国地面观测O3浓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4~2017年,北京、上海和成都市近地面O3浓度分别以2.36、3.3和3.6 μg·(m3·a)-1的速度显著上升.4个城市2014~2017年O3超标天数占比分别为17.2%(北京)、10.7%(上海)、8.8%(广州)和11.2%(成都),北京市O3超标天数最多、超标期间O3浓度最高,O3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487.
环境一号卫星CCD相机应用在陆地气溶胶的监测中,因缺少短波红外通道,使地表反射的去除变得异常困难.应用改进的暗目标法,利用辐射传输方程(6S)构建查找表,对CCD相机数据进行图像重采样和辐射定标处理,进而对查找表进行插值,获得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分布.通过AERONET地基数据的验证及与MODIS气溶胶产品的对比表明,环境一号卫星CCD相机对陆地气溶胶的监测结果在AOD较大(>0.2)时,精度与MODIS相近;在AOD较小(<0.2)时,结果欠理想. 相似文献
488.
GIS支持的卫星图像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制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卫星图像提取专题要素,综合利用多元地理信息,是克服多光谱数据在解像力和分辨率上所存在的局限性的有效途径。GIS技术则提供多种处理功能将图像与地理信息复合,提高分类精度。分类图像数据与地形基础要素数据复合,通过彩色扫描绘图机直接绘制高质量的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地图。 相似文献
489.
成都市区植被变化的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87年和2000年的TM影像,对成都市区植被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首先, 利用1:25万数字地形图对2000年的TM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并将1987年的TM影像与其配准.其次,利用TM影像的第四和第三波段计算植被指数,根据植被指数提取植被.第三,对成都市区1987~2000年的植被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研究表明,1987~2000年成都市区植被有增有减,但总的趋势是减少:增加部分集中在老城区,是人工绿化的结果;减少部分主要集中在市区西北和西南的面状区域以及因城市道路扩展而占用的线状区域,这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90.
Albert Rango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80,16(6):1066-1073
ABSTRACT: Several federal and state water resources agencies and NASA have recently completed an Applications Systems Verification and Transfer (ASVT) project on the operational applications of satellite snow cover observations. When satellite snow cover data were tested in both empirical seasonal runoff estimation and short term modeling approaches, a definite potential for reducing forecast error was evident. Three years of testing in California resulted in reduction of seasonal stream flow forecast error was evident. Three years of testing in California resulted in reduction of seasonal stream flow forecast error from 15 percent to 10 percent on three study basins; and modeling studies on the Boise River basin in Idaho indicated that satellite snow cover could be used to reduce short term forecast error by up to 9.6 percent (5 day forecast). Potential benefits from improved satellite snow cover based predictions across the 11 western states total 10 million dollars for hydropower and 28 million dollars for irrigation annually. The truly operational application of the new technology in the West, however, will only be possible when the turnaround time for all data is reduced to 72 hours, and the water management agencies can be assured of a continuing supply of operational snow cover data from spa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