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0篇
  免费   490篇
  国内免费   284篇
安全科学   367篇
废物处理   49篇
环保管理   376篇
综合类   1332篇
基础理论   209篇
污染及防治   182篇
评价与监测   112篇
社会与环境   71篇
灾害及防治   126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61.
生物标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彤 《上海环境科学》1999,18(2):102-104
生物标志物技术是常规生物检测方法的必要补充,其在环境管理,风险性评价和生态恢复方面有着较广泛的应用,该文主要介绍了相对于常规生物检定方法而言,生物标志物所具备的优点,以及常用生物标志物的类型,生物标志物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562.
Population life tables of the army worm, Mythimna separata, were constructed and nutritional parameters of food for the larvae were examined at 5 temperatures from 16℃ to 32℃. The temperature suitable for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insect ranged from 20℃ to 28℃ with the optimum of 24℃. Their survivalship and fecundity were much poorer at 32℃ than at 16℃. Indices of population trend of the insect at these temperatures could well fitted with the parabolic curve which theoretically indicated that the population density would multiply by some 660 after one generation circle at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22.6℃, and it would decline at temperatures higher than 32.9℃ or lower than 12.3℃. Larval food intake and their AD tended to go up while their ECI and ECD to go down with a rise in temperature. These alterations in population size and feeding behavior caused by temperature would exert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ir damage to crops.  相似文献   
563.
温度是影响臭氧生成的关键气象因子,通常情况下,臭氧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臭氧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上升.然而这种关系在极高温时可能发生改变,当温度超过某个阈值时,臭氧浓度呈下降趋势,称为臭氧抑制事件.臭氧抑制事件导致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空气质量预测具有更多不确定性.基于全国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Z检验方法,系统分析了2013~2020年暖季(4~9月)我国臭氧抑制事件频次及临界温度(Tx)的时空特征,并分析了引起臭氧抑制事件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3~2020年暖季,我国约有18%的站点发生臭氧抑制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站点主要分布在四川、新疆、陕西等中国中西部地区,平均达到10次·a-1.发生臭氧抑制事件的Tx介于19.2~39.3℃,且大多数站点的Tx呈逐年上升趋势;Tx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南和湖北等中西部地区,而Tx低值区则集中在青藏高原一带.与Tx年变化趋势相反,2013~2020年暖季京津冀的臭氧抑制事件频率显著下降,汾渭平原、长三角和成渝地区的臭氧抑制事件频率呈"升高-降低-升高"变化特征.珠三角城市群极端高温抑制臭氧的作用最显著.此外,臭氧前体物(例如NO2)和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是导致臭氧抑制事件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564.
噪声对不同人格类型被试者视觉功能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克森人格问卷”中的调查方法,将华东师范大学的36名大学生分为外向稳定、内向稳定、外向不稳定、内向不稳定等4个人格类型组,通过噪声暴露试验,研究其对不同人格类型式者视觉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噪声对内向不稳定定型被试乾的视觉影响最大,对外向稳定型影响最小;噪声对视深、视长和视野的影响程序也不相同,4种人格类型被试者在视深知觉和视野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视长智觉上未见任何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65.
饮用水中致突变有机物的光化学氧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田 《上海环境科学》1998,17(10):35-37
以Ames试验为指标,对城市自为水中致突变有机物的光分解和光催化氧化自理效果进行了研究对比,实验表明,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固定膜光催化氧化对水中致突变物有良好的去除作用,效果优于直接光分解,在处理时间同为1h的条件下,光催化氧化对TA98菌株诱变指数的削减率为47%,而光分解的削减率仅为33%,对水样的有总有机炭,色谱图峰数和峰面积,及Ames试验透变指数等3个指标的测定结果分析表明,Ames试验  相似文献   
566.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评价某市水源水及自来水的遗传毒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以往Ames和VDS试验的基础上,运用小鼠体内微核试验检测了某市自来水公司所属的8个水厂水源水、自来水及2个新拟建水厂源水的有机提取物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除2个新拟建水厂的源水外,该市原来的水源水和自来水,均可不同程度地诱导小鼠微核率的升高,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这说明,该市原来的水源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2个新拟建水厂的取水点则水质较好。  相似文献   
567.
随着抗静电材料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在使用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受到普遍重视。通过对抗静电薄膜、塑料、橡胶及缓冲材料在亚热带湿润区半乡村气候、北热带湿润区海洋气候和寒带亚湿润区乡村气候下的环境试验,分别从电性能、力学性能两方面对各种材料的环境适应性进行了试验评价,并对性能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使用注意事项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68.
目的 研究氟碳重防腐涂层在循环盐雾试验后的防护性能.方法 开展氟碳涂层的实验室循环盐雾试验,通过电化学阻抗谱、附着力、光泽、色差测试等方法对氟碳涂层的各性能进行分析表征,并使用等效电路图对电化学阻抗谱数据进行拟合,评价涂层在盐雾试验后的腐蚀保护性能.结果 循环盐雾试验1440 h后,涂层无失光、变色、粉化等现象,模值由1.42×1011?·cm2下降至7.26×1010?·cm2,下降幅度较小.结论 经循环盐雾试验后的氟碳涂层仍具有优异的防护性能.  相似文献   
569.
目的设计出一套适用于大型综合气候实验室的基础环境模拟系统,用于实现温度和湿度等基础环境。方法通过分析实验室功能和热负荷,并综合考虑国外气候实验室的设计特点,提出基础环境模拟系统总体方案,该系统由复叠制冷系统、载冷载热系统、循环风系统、新风系统等8个子系统组成,并完成分系统设计。结果调试结果表明,基础环境模拟系统可实现-55~74℃的温度环境及RH为5%~95%的湿度环境,并可完全支持降雪、太阳辐射、冻雨、淋雨、吹风等特殊气候试验。结论设计出的基础环境模拟系统满足大型综合气候实验室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570.
Prenatal diagnosis was performed on a pregnancy at risk for 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 (MLD) in a family with the pseudo arylsulphatase A deficiency trait. Extracts of cultured amniotic fluid cells were deficient in arylsulphatase A indicating that the fetus was either affected with MLD or had the benign pseudodeficiency trait. In the cerebroside sulphate loading test, the at risk cells hydrolysed sulphatide like control cultured amniotic fluid cells implying that the fetus had pseudodeficiency. The pregnancy was carried to term and a male child was delivered. Placenta, urine and fibroblasts had very low activities of arysulphatase A. However, no sulphatide could be detected in urine and growing fibroblasts responded normally in the cerebroside sulphate loading test, suggesting pseudodeficiency. At 29 months, the infant is healthy and shows no stigmata of MLD. The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cerebroside sulphate loading test on cultured amniotic fluid cells appeared to be borne 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