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67篇 |
免费 | 8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05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979篇 |
综合类 | 198篇 |
基础理论 | 329篇 |
环境理论 | 14篇 |
污染及防治 | 10篇 |
评价与监测 | 25篇 |
社会与环境 | 253篇 |
灾害及防治 | 13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108篇 |
2023年 | 136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134篇 |
2020年 | 172篇 |
2019年 | 165篇 |
2018年 | 120篇 |
2017年 | 119篇 |
2016年 | 104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65篇 |
2013年 | 148篇 |
2012年 | 104篇 |
2011年 | 83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5篇 |
1973年 | 5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7篇 |
197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文章从生态服务价值的角度出发,综合评述了目前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动态,包括固碳释氧、降温增湿、防灾减灾等生态、社会效益的货币化度量,以及国外利用3S技术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等方面。指出当前城市绿地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的两个新方向是:城市绿地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72.
闽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损失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群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地关系矛盾的加剧,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下降。为了量化城镇化对自然资本产生的变动,揭示人类资源消耗过程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以快速城镇化的典型区域——闽三角城市群为例,运用能值分析方法与GIS技术,分析了2000-2015年闽三角城市群可更新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价值演变规律以及土地转化过程中的自然资本损失。研究结果表明:(1)闽三角城市群可更新资源在时间上呈波动减小趋势,空间上自沿海区域向内陆区域逐渐升高;(2)高环境质量等级中城镇用地面积占比呈显著增加趋势,由0增加到10.63%,人类活动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价值的损失逐渐上升;(3)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城市空间扩张,使部分自然用地与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用地,转化过程造成的自然资本损失总量为1.27×1022 seJ,货币价值超过6.30×109元。研究有助于完善城镇化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城市群或区域生态环境管理与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3.
基于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针对1615—1619年我国发生的重大旱、蝗、涝等群发灾害,以蝗灾为主线,复原蝗灾事件的时空演化过程,解析其发生的气候背景和社会响应。结果表明:(1)蝗灾事件呈现五年的发生发展衰亡周期,县次波动明显,1616和1617年为峰值年份;(2)蝗灾以中、高等级发生为主,核心区域为黄淮海平原,热点地区为山东、河南、安徽等;空间上呈现“北密南疏”、“北方主导”的分布格局;(3)蝗与旱、涝的空间叠加显示,旱-蝗组合集中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及其毗邻地区,涝-蝗组合则呈零星分布,旱蝗并发的频次高于涝蝗,旱蝗关系更紧密;(4)蝗灾频发与大发伴生饥荒、疫灾,体现了灾异的时空传递与承继,且次生灾害的出现存在滞后效应;(5)在寒冷期,蝗灾与温度呈现正相关,与降水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74.
从影视拍摄破坏环境看我国环评制度的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剧组被指景区环境事件凸显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尤其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失。文章在考察国外和我国环评制度的演变,分析我国影视拍摄活动破坏环境所折射出的环评法缺失的基础上,指出完善环评制度应纳入法规、政策环评,补充对社会人文活动的环评,明确法律责任,以及确立真实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及建立环境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75.
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力学平衡模型,对闽江流域各个地区2006~2016年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三明、南平、福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环境保护水平总体上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空间上大体表现为福州 > 三明 >≈南平.三明、南平、福州等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递增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福州>三明≈南平.从时间变化看,可以将闽江流域耦合协调度划分成3个阶段:阶段I (2006~2009年)、阶段Ⅱ (2009~2013年)、阶段Ⅲ (2013~2016年).根据闽江流域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偏离方向θ的大小,将闽江流域各地区不同年限的耦合协调发展划分为环境保护滞后型(I象限)、经济发展滞后型(Ⅱ象限)、社会发展滞后型(Ⅲ象限),并对不同滞后类型分别提出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76.
77.
近年来,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本价值评估中的概念界定、系统价值认定及评价模式选择等之类的问题成为相关研究中有争议的议题.鉴于此,对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本价值评估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①在肯定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本价值评估意义的基础上,指出对于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要予以充分估价;②针对目前评价模式单一的现状,提出了整合类型与区域评估的新模式;③在分析了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资本价值在空间上流动之后,认为应对价值的积累和流动过程给予充分关注;最后,提出了几条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78.
陈丹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2):114-116,127
突发灾害事件的处置将是我国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如何对其予以健全和强化社会控制是一个亟待加强的研究视角.本文从探讨社会控制的一般理论入手,重点解析突发灾害事件中如何进行社会控制,在此基础上剖析当前我国突发灾害事件社会控制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9.
中国经历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探索城市工业碳排放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对推动城市间协同减排,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珠江流域4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松弛测度模型测算了2010~2020年的城市工业碳排放效率,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探究其空间格局;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和二次赋值过程回归方法探讨城市工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江流域城市工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不平衡性和异质性;在工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珠三角地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核心网为首要组成部分、常规网为辅助部分的多层次复合网络体系;经济发达城市,如广州、深圳和东莞等长期处于网络中心,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城市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对碳排放网络的联系强度有愈发显著的正向影响.结合工业碳排放效率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聚类特点和驱动因素,可有效反映城市协同碳减排潜力,可为区域低碳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厘清行业生产关联引发的碳转移规律,对实现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责任分配视角核算行业碳排放并构建碳转移加权有向网络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深入探讨2005~2020年中国行业碳转移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行业碳排放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行业间排放存在较大差异.②碳转移网络规模迅速扩大,小世界网络特性显著.③碳转移网络社团结构明显,包含“高碳排”、“碳传导”、“碳内生”和“高外溢”这4个最优社团.④建筑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行业碳转移网络结构的核心,网络控制力强劲.针对上述特征,研究从落实碳减排责任分配、实施社团差异化减排措施和聚焦网络核心节点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可为中国产业可持续低碳转型发展提供跨行业协同减排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