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83篇
安全科学   185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35篇
综合类   410篇
基础理论   117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72篇
灾害及防治   6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一株萘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焦化厂活性污泥曝气池中筛选出1株能够以萘为唯一碳源生长的优势降解菌株ZJ2H.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菌株ZJ2H为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mannitolilytica).考察了初始底物质量浓度、投菌量、pH值、温度、盐质量浓度和转速等因素对该菌降解...  相似文献   
532.
简要论述了受限空间的种类、作业类型,以常见事故类型和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了事故原因,提出了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533.
基于多主体行为决策的城市居住用地利用效用情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玉红  朱欣焰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1):1832-1841
构建包含智能主体和环境主体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化情景模型,旨在探讨土地利用主体的行为决策与居住空间演化形态和土地利用效用之间的关系。调整城市政府主体的土地利用政策设定紧凑型、松散型和适度型三种居住空间演化情景类型,通过综合分析城市居民、住宅开发商和城市政府三类微观主体的相互作用求取每种情景下住宅用地开发的综合优先级函数。在VC和ArcGIS的实验环境下,以武汉市洪山和武昌区为实验区模拟了三种规定情景下实验区在1998年至2008年期间的居住空间演化情况,并与实际演化情况进行扩张形态和土地利用社会效用的概略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多主体模型能有效比对不同主体空间决策情景下土地利用的效用,在表现土地利用主体的意愿方面更有优势,更能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534.
曹仕  刘湘南  刘慕霞 《环境科学》2010,31(10):2462-2468
水稻中过量砷(As)能够影响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水分含量以及细胞内部结构,进而改变水稻在光谱上的特征表现.以表征叶绿素、水分含量、细胞结构的NDVI、NDWI、SIPI等9种高光谱指数和实测水稻叶片砷含量数据为基础,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独立变量分析方法,获得诊断指标对水稻砷污染胁迫进行多重光谱判别.结果表明,表征不同生理参数的高光谱指数PSNDa、fWBI、SIPI与水稻叶片砷含量高度相关,可作为砷污染单级光谱诊断参数;主成分因子F1、F2和独立变量因子ICA1、ICA2对水稻砷污染胁迫具有特殊反应,分别作为水稻砷污染胁迫的主成分诊断指标和独立分量诊断指标.综合上述3类诊断参数,构建水稻砷污染胁迫多重判别空间体系即光谱指数诊断空间(PSNDa-fWBI、PSNDa-SIPI、fWBI-SIPI)、主成分诊断空间(F1-F2)和独立变量诊断空间(ICA1-ICA2),从不同层面上综合诊断了实验区水稻砷污染胁迫情况,其中以表征叶绿素和细胞结构的光谱指数空间PSNDa-SIPI与主成分空间F1-F2诊断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535.
航天动力学环境的最新进展与技术展望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总结了近年来航天动力学分析、试验方面的最新成果。按照航天飞行器寿命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动力学试验与理论建模、分析预示、试验技术、测量方法,特别是地面气候复合以及高速飞行热结构动力学分析与试验方面的工作进行归纳,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工程研制中的分析与数据积累修正,在建模分析预示、条件制定以及测量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但由于飞行器复杂,在准确精细预示方法、热结构预示与试验技术方面以及气候复合状态下的分析与试验方面尚需大量研究。应坚持理论与试验、工程研制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持续改进,实现动力学精细化预示与天地一致性试验。  相似文献   
536.
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塿土、黑土和红壤对单一Se O2-3及其与Cu2+共存条件下的吸附特征,并分析了Cu2+添加顺序对3种土壤Se O2-3吸附的影响,旨在为揭示土壤中铜硒复合污染中金属的迁移转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塿土、黑土和红壤对单一及Cu2+-Se O2-3复合溶液中Se O2-3的吸附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24 h基本达到吸附平衡,且其对单一及复合溶液中Se O2-3的吸附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4),说明化学吸附是主要限速步骤.3种土壤对单一Se O2-3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R20.937),而先铜后硒、铜硒共同吸附处理Se O2-3的吸附却符合Freundlich方程(R20.928),表明加入Cu2+后,土壤对Se O2-3的吸附由单分子层化学吸附转变为多分子层表面吸附.当Se O2-3浓度为50μg·L-1时,Cu2+对塿土Se O2-3吸附无显著影响,而黑土和红壤的Se O2-3吸附却随Cu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Cu2+的添加顺序对3种土壤Se O2-3吸附无显著影响.当Se O2-3浓度为200μg·L-1时,塿土对Se O2-3的吸附随Cu2+浓度的升高而下降,黑土和红壤Se O2-3吸附量则呈先降低后略微升高的趋势,且当Cu2+浓度为160 mg·L-1时,其添加顺序对3种土壤Se O2-3吸附达到显著影响(p0.05).总之,在单一及复合溶液中土壤对Se O2-3的吸附随土壤类型而异,Cu2+的添加抑制了3种土壤对Se O2-3的吸附,且Cu2+添加顺序对Se O2-3吸附的影响与铜、硒离子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537.
国土空间规划是统筹区域资源空间配置、开发管理和布局优化的总体方案,在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国土空间规划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及布局的改变,从而引起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供给与需求变化。本研究从三生空间耦合协调的角度,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需求的供需关系,揭示三生空间的供需连接与耦合关系。本研究借助 InVEST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当量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相对发展度模型,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分析,探究国土空间用地结构调整所产生的供需间的协调关系,并用耦合协调状况对国土空间规划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在规划期内宜宾市翠屏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总体耦合协调度呈现减小态势。2020-2035年耦合协调度从 0.60降低到 0.59,相对发展度由 1.05减小至 1.01。生态系统服务总体供给盈余明显,但由于供需分布空间差异,城镇地区为主要的供给赤字区域。影响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为环境净化需求,城市化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相对发展度具有较为普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38.
管道燃气爆炸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管道是化工及油气储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时常受燃烧爆炸事故的威胁,因此对管道中燃气燃烧爆炸特性与规律的研究就十分必要。以甲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压力传感器以及火焰传感器等对水平封闭管道内甲烷-空气预混燃烧爆炸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大量实验来研究可燃气体爆炸压力与火焰及其传播变化规律。根据实验结果将超压以及气体燃烧的变化情况,对前驱冲击波与火焰面的相对时间及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管道中会产生前驱压力波,并超前火焰阵面甲烷气体在管道传播过程中,出现冲击波反压射、波叠加及反冲现象,压力的持续时间较火焰光信号持续时间长。所做的工作为油气受限空间中燃气燃烧爆炸特性与规律的进一步研究及工业防爆抑爆技术及工艺的实施、系统设计以及关键参数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9.
Abstract: Habitat remnants in urbanized areas typically conserve biodiversity and serve the recreation and urban open‐space needs of human populations. Nevertheless, these goals can be in conflict if human activity negatively affects wildlife. Hence, when considering habitat remnants as conservation refuges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how human activities and land uses affect wildlife use of those and adjacent areas. We used tracking data (animal tracks and den or bed sites) on 10 animal species and information on human a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in 12 habitat fragments across San Diego County, California,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habitat fragment characteristics, human activity, and wildlife presenc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of species presence and abundance with percent plant cover for all species or with different land‐use intensities for all species, except the opossum (Didelphis virginiana), which preferred areas with intensive development. Woodrats (Neotoma spp.) and cougars (Puma concolor) were associated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respectively, with the presence and prominence of utilities. Woodrats were also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horses. Raccoons (Procyon lotor) and coyotes (Canis latrans) were associated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respectively, with plant bulk and permanence. Cougars and gray foxes (Urocyon cinereoargenteus)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roads. Roadrunners (Geococcyx californianu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litter. The only species that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any of th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ere black‐tailed jackrabbits (Lepus californicus) and mule deer (Odocoileus hemionus). Bobcat tracks were observed more often than gray foxes in the study area and bobcat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only with water availability, contrasting with results from other studies. Our results appear to indicate that maintenance of habitat fragments in urban areas is of conservation benefit to some animal species, despite human activity and disturbance, as long as the fragments are large.  相似文献   
540.
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II相去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在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等海水鱼类机体内代谢去毒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采用RT-PCR及RACE法,分离、克隆得到斜带石斑鱼肝脏alpha-GST(GSTA)、rho-GST(GSTR)基因cDNA全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肝脏GSTA基因cDNA全长1008bp,编码223个氨基酸;GSTR基因cDNA全长1002bp,编码225个氨基酸.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斜带石斑鱼与鲤鱼、斑马鱼GSTA氨基酸同源性较高,而GSTR为鱼类所特有并共同占据进化树上独立的分枝,与大鼠、小鼠、人等哺乳动物GST现有所有类型同源性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