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96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根据震源理论,将由双侧破裂模型计算得到的场地Fourier谱,等价表述为从初始破裂点沿两个相反方向破裂的单侧破裂模型独立计算到的相同场地Fourier谱,以相对长度为权重的线性组合。据此,在远场假定下,得到了双侧破裂模型刻画地震动场分布的两个重要复变参数α1和α2,以及由它们确定场的孔径的解析表达式。最后,以一次地震为例,计算了α1和α2的实部和虚部,以及孔径随震中距、方位角和频率变化的三维图像。  相似文献   
72.
2005年11月26日在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了5.7级地震,震中烈度达7度强。瑞昌地震后,开展了对鄱阳湖口地区重大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的校核研究,分析了瑞昌地震后区域地震背景变化和地震震后活动趋势,对发震构造进行了综合判定,划分出了瑞昌潜在震源区,并针对该地区某大型桥梁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和设计地震动工程参数的校核计算。结果表明,瑞昌地震是近场区外的中强地震,对鄱阳湖口地区设计地震动工程参数影响很小。本文的工作为破坏性地震震后重大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的校核工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73.
从欧洲强震记录数据库中挑选出163组强震记录,并按照震级、场地类别和震源机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地震动正负向包络线是否具有对称性,并分析了场地类别和震源机制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动正负向包络线一般都不具有对称性,正向包络线要比负向包络线饱满一些,其光滑程度也是不同的,正向包络线比负向包络线更光滑一些。场地类别对地震动正负向包络线的影响程度是比较复杂的,震源机制对地震动包络线不同持时段内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但平均包络线基本上都可以用单峰点的曲线来表示。  相似文献   
74.
在120r/min的搅拌及pH=1的强酸条件下,进行好氧颗粒污泥的强化解体实验,研究颗粒污泥的总数、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变化情况。在15h实验时间内,搅拌强化解体的颗粒平均粒径从1230μm降至320μm,颗粒总数从30个/mL增至193个/mL。强酸强化解体结果类似,但解体时间为110h。搅拌比强酸对颗粒解体的强化作用更明显。粒径分布结果显示,小颗粒所占比例明显增加。颗粒解体过程中粒径分布均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但颗粒粒径的期望值石,随解体时间明显减小。根据颗粒的解体机理,即4种解体类型:破碎、破裂、剥落和研磨,结合实验结果,将解体过程分为对数期、平缓期、二次对数期和稳定期。  相似文献   
75.
利用已有的地震记录调整得到拟和规范反应谱的人造地震动的方法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常用的方法包括比较粗略的比例调整法、比较精确的调整傅里叶幅值谱法、基于小波变换的调整方法和时域内叠加小波函数的方法等。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谱拟和方法的原理以及实现过程中的难点;通过算例分析,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已有地震动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相差较大时,可先采用比例调整法粗调,然后再采用其他三种比较精确的方法继续进行调整;后三种方法都能快速地由实际地震动时程纪录得到拟和规范反应谱的人造地震动时程,并一定程度上保留原始时程的非平稳特征;相比之下,时域内叠加小波函数的方法精度最高,调整完后不用进行基线调整,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76.
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8级地震震害调查发现,这次地震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多发生"强梁弱柱"型破坏,这与规范中"强柱弱梁"抗震设计原则相悖。为探究其原因,采用ABAQUS软件对钢筋混凝土带楼板框架和空框架结构进行了侧向加载情况的性能分析。通过对比纵向梁端钢筋应力变化和柱端钢筋应力变化,以及分析不同侧向位移对应的楼板钢筋的应力变化情况,指出楼板对梁端抗负弯矩能力的增强有很大贡献。研究了节点类型、楼板钢筋材性、侧向位移、梁高、梁跨和板厚等因素对纵向梁端处楼板有效宽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负弯矩作用下梁端处楼板有效宽度的取值方法。  相似文献   
77.
采用有限差分方法,通过算例研究了大型河谷场地地震动特性分析中的人工边界的选取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人工边界的选取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散射场地震反应分析输入边界的地震动输入方法,认为在进行有限差分动力计算时,模型两侧施加自由场边界的模拟效果要优于两侧施加粘性边界的模拟效果;同时,对FLAC计算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对2个地形差异较大的河谷场地,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摩尔-库仑模型进行了地震反应对比分析,研究了河谷场地地震动幅值和频谱特性随地形变化的规律。模拟数据表明,河谷场地谷底处地震动基本无放大作用,地势凸起处放大作用则较为明显;当考虑土体非线性时,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放大作用逐渐减小;谱分析结果表明,地势凸起处受高频地震动的影响显著,而地势平坦的谷底则受低频地震动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8.
2004年主汛期我国强对流天气灾害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直接上报国家气象局的气象灾害数据,对全国各地2004年主汛期(6-8月)对流性天气造成的灾害分布特征和人员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内强对流天气在全国31个省市都有发生,其中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为强对流天气灾害死亡人数多发区,且在主汛期内,以7月份强对流天气发生频次最高;在年度所有气象灾害中,除了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最多外,雷击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的第二位;各大城市均遭遇到强对流天气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交通瘫痪,城市应急响应系统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9.
经调查鉴定,重庆獐牙菜属药用植物有9种,其中西南獐牙菜、北方獐牙菜为重庆分布新记录。重点介绍了它们的医疗用途、地理分布、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前景,为正确鉴别使用,编制了其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80.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offers the most abundant renewable resource in replacing traditional fossil resources. However, it is still a major challenge to directly convert the lignin component into value-added materials. The availability of plentiful hydroxyl groups in lignin macromolecules and its uniqu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make it an ideal precursor for mesoporous biosorbents. In this work, we reported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economically feasible method for the fabrication of mesoporous lignin-based biosorbent (MLBB) from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through a SO3 micro-thermal-explosion process, as a byproduct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BET analysis reveal the average pore-size distribution of 5.50 nm, the average pore value of 0.35 cm3/g, an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186 m2/g.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LBB were studi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ttenuated-total-reflec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TR-FTIR),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element analysis.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large amounts of sulfonic functional groups existing on the surface of this biosorbent. Pb(II) was used as a model heavy-metal-ion to demonstrate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for heavy-metal-ion removal. Considering that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is a naturally abundant and renewable resource and SO3 micro-thermal-explosion is a proven technique, this biosorbent can be easily produced at large scale and become a sustainable and reliable resource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