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3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2篇 |
环保管理 | 255篇 |
综合类 | 123篇 |
基础理论 | 17篇 |
污染及防治 | 1篇 |
评价与监测 | 8篇 |
社会与环境 | 106篇 |
灾害及防治 | 4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7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4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3篇 |
1972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1961~2015年西南地区降水及洪涝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南地区98个气象站连续完整的日降水序列数据,整合降水强度、持续性指数及等级指数形成降水指数体系并研究该区域降水及洪涝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 1961~2015年,西南地区年降水量(PRCPTOT)与极端降水量(R95PTOT)都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形态;持续降水日数(CWD)则表现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区域多年平 均PRCPTOT、R95PTOT、CWD分别以-13.12 mm/10 a、1.34 mm/10 a、-0.29 d/10 a的速率变化。(2)西南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形态。(3)西南地区洪涝强度指数呈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特征;降水总量越多的地区,洪涝强度反而越低,主要由于单站洪涝强度表征的是降水的波动情况,降水量越多波动越不明显。21世纪以来,该 地区洪涝等级以重级为主,2010年以来连续多年出现特重级洪涝。此外,洪涝强度越大,区域性年度灾害等级越高。该研究对于掌握西南地区极端气候变化规律,从而服务于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鄱阳湖水位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到鄱阳湖水位受流域五河与长江来水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表现出高度非线性响应,采用典型的三层BPNN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鄱阳湖水位与其主控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分别将湖口、星子、都昌、棠荫和康山水位作为目标变量进行BPNN模型构建和适用性评估。结果显示:综合考虑流域五河及长江来水(汉口或九江)的BPNN水位模型,空间站点水位模拟精度(R2和Ens)可达090以上,各站点的均方根误差(RMSE)变化范围约050~10 m,若忽略长江来水的影响作用,仅将流域五河来水作为湖泊水位的主控影响因子,模型训练期与测试期的纳希效率系数(Ens)和确定性系数(R2)显著降低,且低于050,均方根误差(RMSE)也明显增大(124~288 m),意味着综合考虑流域五河与长江来水是获取结构合理、精度保证的鄱阳湖水位模型的重要前提。同时建议针对鄱阳湖湖盆变化对水位的影响,尽可能选择一致性较好的长序列数据集来训练和测试BPNN模型。所构建的BPNN神经网络模型可进一步结合流域水文模型,用来预测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下流域径流变化对湖泊水位的潜在影响,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模型工具来回答当前鄱阳湖一些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定量区分流域五河与长江来水对湖泊洪枯水位的贡献分量,为湖泊洪涝灾害的防治和对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
长江安徽江段及巢湖水患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因洪涝诱发引起的地质灾害十分频繁 ,特别是在每年汛期持续的高水位影响下 ,形成堤基管涌、边岸崩塌、软土变形、散浸等 ,造成溃口成灾或渍水成涝 ,形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这一地区的水患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受地质环境影响和控制。通过收集有关资料 ,对长江安徽江段及巢湖水患区环境地质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提出水患区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地质作用 ,泥沙淤积与地貌演化作用 ,人类活动及岸带变化和堤基变形作用。为有效地进行防洪治水规划 ,应开展与洪涝灾害发生与发展有关的环境地质调查研究 ,特别是对江湖关系、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运动与洪涝灾害的关系需要进行重点调查研究 ,为防洪治水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
平原地区洪灾风险评价的GIS方法研究 --以荆州6县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平原地区因地势低平。水网发达而常遭到洪水的威胁。这种威胁既有来自过境洪水的洪灾.也有来自本地因暴雨引起的涝灾。如何考虑它们两者的相互影响以及洪水灾害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属性,进行洪水风险评价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8.1支持下,既考虑过境洪水与本地涝灾,也考虑承灾体的易损性(包括人口、交通线与经济),还考虑抗灾能力,以GRID模块的地图代数作为运算手段,用AHP法确定因子的权重,建立了评估平原地区的洪灾风险的计算模型和评价方法,该模型运用于长江中游洪灾风险比较严重的地区——荆州地区的6县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5.
冯利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3)
结合 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 ,提出了洪水成因链的概念 ,分析了各个物理因子对江淮洪水的影响。指出影响江淮洪水的物理因子都是层层相接、环环相扣的 ,它们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洪水成因链。成因链上物理因子之间的正反馈作用和消长作用 ,导致成因链上各个因子的致洪理论都不能完全地自圆其说 ,因而也无法完全确定地用于洪水预测。只有深入探讨洪水成因链上物理因子之间的正反馈作用和消长作用 ,对它们进行全面综合的诊断分析 ,才能提高江淮洪水预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6.
利用河南1961~2006年50个气象站台站汛期(6~8月份)逐日降水量资料,定义95%降水分位数为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建立不同站近46年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采用趋势分析、最大熵谱分析等统计技术方法,对河南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变化上总体具有北多南少的特点,而且汛期降水量的比重与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高低存在着很好的一致性;空间分布上主要有全省一致型、西北 东南型、南阳盆地型和中部分布型等4种类型,其中全省一致分布型为最主要的空间模态;年际变化趋势各地有所不同,豫西、豫南区为减少趋势,而豫中、豫北、豫东和豫西南区表现为增加趋势,而且在振荡形态上各有同异,以2~8年和1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97.
社会减灾能力信任及水灾风险感知的区域对比——基于江西九江和宜春公众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及灾害风险的认识,有助于从公众视角揭示风险潜在因素,不仅是进行风险沟通的必备环节,还可以为开展有效的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社会调查(221份样本)和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江西九江、宜春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水灾风险感知。结果表明,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基本持信任态度,信任度高低排序为:灾害监测预报>政府应急>防灾工程>预警传播,其中宜春公众的信任度较高;公众对于水灾的风险感知较弱,尤其是宜春公众认为水灾发生、受灾的可能性很小;公众的信任与对区域减灾能力的了解无关,主要是受到受灾经历(受灾次数、灾情损失、灾后救援)的影响,即区域本底灾害风险的高低导致公众认知的差异,风险较高区域(九江)的公众具有更为明确的降低风险的行为倾向及意愿。 相似文献
98.
邹邵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3)
湖南省怀化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该地区1996年7月发生了城市特大洪涝灾害,本文概述了该地区96.7城市洪涝灾情,并以区域灾害系统论为指导,从孕灾环境、致害因子、承灾能力和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等方面,对这次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成因是:(1)易洪涝的山丘区环境;(2)96.7降雨强度大、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的异常雨情和高洪峰水位、流量的异常水情;(3)城市防洪标准低、水利水电工程防洪效益差和抗洪害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的城市防洪能力低;(4)砍伐森林、人为侵占河道和大型水库超常规蓄水等人类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9.
选取汉江中上游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九个气象站点1969~2008年逐日降雨资料以及丹江口水库同时期日入库流量资料,采用年最大值法(AM)和百分位法两种选样方式选取1 d、3 d降雨和1 d、3 d洪量极值样本,分别运用广义极值分布(GEV)、广义帕累托分布(GPD)、伽玛分布(Gamma)3种极值统计模型对样本进行单变量边缘分布拟合,运用Gumbel、Clayton以及Frank Copula函数模型对样本进行多变量联合分布拟合,遴选出描述流域降雨和洪水联合分布规律的最优概率模型。结果显示:对于AM选样样本,边缘分布为GEV时降雨洪量的二维和三维联合分布Frank Copula函数拟合效果最优;对于百分位选样样本,边缘分布为GPD时降雨洪量的二维联合分布Gumbel Copula函数拟合效果最优,三维联合分布则是Frank Copula函数拟合效果最优;比较二维和三维Copula函数模拟结果,三维联合Copula函数推求的设计值更大,说明三维联合分布考虑了更多的变量和极值信息,能更全面地反映极端降雨洪水事件的真实特征,对工程设计更显安全。 相似文献
100.
分形理论在三峡水库汛期洪水分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库分期汛限水位控制能在不增加新的防洪风险条件下提高水库的兴利效益,汛期洪水的划分则是分期汛限水位控制的前提.介绍了分形理论及容量维数的计算方法,以三峡水库宜昌站为例,利用传统统计学法和动态分维数法,确定了洪水分期数目,并计算了各分期的容量维数,从而最终确定三峡水库的洪水分期.结果显示,用分形方法划分的三峡水库的汛期洪水和传统研究分期基本一致,但分形理论计算较为客观,进一步表明分形理论在洪水分期中是可行的,值得深入探讨和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