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7篇 |
免费 | 201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39篇 |
废物处理 | 4篇 |
环保管理 | 364篇 |
综合类 | 407篇 |
基础理论 | 262篇 |
环境理论 | 10篇 |
污染及防治 | 28篇 |
评价与监测 | 28篇 |
社会与环境 | 126篇 |
灾害及防治 | 1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83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77篇 |
2020年 | 109篇 |
2019年 | 107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121篇 |
2016年 | 95篇 |
2015年 | 63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81篇 |
2012年 | 114篇 |
2011年 | 106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89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51.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高级形式,应以系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赋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它是实现区域旅游规模经济的必要条件,解决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发挥地区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有效手段,满足旅游者求异心理、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方法。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建设的重要举措与旅游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区域旅游发展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2.
653.
公路交通事故危险性与事故原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岩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4):56-60
交通安全既可以采用交通事故次数来评价,也可以根据交通事故的严重度进行衡量。不同的交通事故诱因,其事故后果的危险程度也不一致。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以某段道路上交通事故多发点的“地点危险指数”为参考数列,以这些地点的不同事故诱因为比较数列,对“事故危险指数”和引发交通事故的各类事故原因之间作灰色关联分析,可以找出该路段上危害性最大的一些交通事故成因,在交通管理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本文以107国道1716—1883公里的交通事故数据为例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654.
环境信访是中国公民环境利益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通道,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环境信访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环境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环境信访的参与主体——公民入手,基于社会心理学中规范激活理论的连续模型,构建了公民环境信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运用AMOS20.0对S市9个行政区500位市民的问卷调研结果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公民环境信访行为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规范激活理论的连续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公民的环境信访行为,其中环境信访结果认知正向影响环境信访责任归属,公民的个体规范需要通过责任归属得以激活,从而影响公民环境信访行为意向。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完善环境信访相关法律法规来提升公民环保意识和环境信访责任归属感,同时可以通过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畅通环境信访渠道以及对公民环境信访行为的有效处理来促进公民对环境信访行为积极意义的认知,从而推动公民有序进行环境信访。 相似文献
655.
为提高应急物资运输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在充分考虑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和风险态度后,建立一个基于累积前景理论(CPT)的应急物流路径选择模型。根据应急物流的特点,对CPT模型做了多参考点的延伸。选取物资运送的时间和运量作为模型的2个异质参考点,并在考虑时间可靠性和路径重新构造性的基础上,构建了2个参考点取值的数学模型。在算例部分,为对比决策者不同的风险态度对结果的影响,将决策者分为风险追求型和规避型。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实际决策机制,有助于提升救援效率,而且参数的设置对路径前景值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56.
环境法学研究过程中的"泛道德化"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与环境法实践相脱节,另一方面,环境法理论建构中所依托的各种道德理论本身也难以保证长久的科学性,故以道德分析为环境法逻辑起点产生的"创新性"理论在诞生之时就可能"先天不足"。因而有必要从法律实证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避免以道德诉求作为分析起点,在明确环境法价值、理想目标的基础上,坚持法律工程研究的进路,从"环境损害"这一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入手,运用法律规划理论,对预期社会效用的实现进行理论体系建构,进而为环境法目的的实现路径作出可操作性论证。 相似文献
657.
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网络是协调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关键一环. 以喀斯特发育典型和生态本底脆弱的贵州省为例,基于PLUS模型模拟2030年耕地保护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自然发展情景;依据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划分各情景景观生态安全区,并耦合生态安全分区结果与InVEST-MSPA模型识别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以此构成贵州省2020年及2030年未来多情景生态安全网络. 结果表明:① 2020年和2030年各情景的景观生态风险均值相差较小,但生态安全区空间布局差异较大,生态风险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 ②各情景生态源地总体上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态势,与生态风险格局吻合;生态源地多以生境质量高,景观连通性强的斑块为主. ③2020年(现状),2030年耕地保护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自然发展情景提取的生态廊道数分别为126、56、113和126条;识别的生态夹点数分别为107、 67、104和168个;识别的障碍点数分别为54、24、69和69个. ④贵州省是我国3个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省份之一,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的约束性强;自然发展情景下的景观生态风险较低且生态安全网络布局较为切合实际,因此该情景满足贵州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需求. 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未来生态安全区划分和生态安全管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58.
交通主观安全感和客观安全感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交通行为主要表现在道路客观条件和道路使用者的交通安全意识的博弈.综述和评价交通心理领域主要的风险理论,行为-态度理论和任务-能力交互理论,总结出影响主观安全感和客观安全感的潜在因素和交互作用产生的博弈心理,试图揭示交通事故发生的个体层面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是受到客观安全感(包括对路况、线性和道路环境等的评估)和个体主观安全感(主要是个性特征),这2种安全感的博弈共同影响着安全驾驶行为. 相似文献
659.
为提高风险评价准确性以有效支撑管道完整性维护,保证油气管道在多管并行敷设下安全运行,提出1种基于博弈论-多维云模型的风险评价方法。首先,从并行间距、土壤压实度、土壤导热系数、介质流速、管径、埋深、应急响应时间、上下游截断阀间距等方面建立并行管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降低传统赋权方法的主观性,通过结合熵权法改进层次分析法(AHP),从而确定主客观权重,再经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综合计算指标权重;其次,运用多维云模型理论确定风险等级,通过修正各风险评分项的等级区间结合指标权重,计算出各级的综合确定度,并进行等级评判;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所评价管段的指标风险处于中等风险水平,风险可接受,管段的整体风险评价结果良好,有利于并行管道安全管理;实例证明该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