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9篇 |
免费 | 104篇 |
国内免费 | 21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7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31篇 |
综合类 | 466篇 |
基础理论 | 55篇 |
污染及防治 | 59篇 |
评价与监测 | 8篇 |
社会与环境 | 26篇 |
灾害及防治 | 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381.
不同水耕年限稻田土壤水分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染色示踪和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江汉平原不同水耕年限稻田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期望为制定合理的稻田水分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新稻田(水耕17a)与老稻田(水耕大于100a)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引发土壤剖面内不同水分运动特征。新稻田垂直渗漏较老稻田明显,表现为新稻田有更大的染色深度。老稻田染色区域主要集中在耕作层,染色面积为48.52%;犁底层和底土层染色面积较小,仅为3.17%和0.2%。除耕作层外,新稻田其他土层染色面积均大于老稻田,且优先流特征较老稻田明显。老稻田侧向水分运动较新稻田强烈,其侧流剖面的染色面积(15.35%)显著高于新稻田(8.45%),老稻田侧向水流主要发生在犁底层以上。为减少稻田水分渗漏损失,老稻田可以通过减少农田-田埂-沟渠过渡区侧渗实现,而新稻田可采取少量多次的灌溉原则。 相似文献
382.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净化污水机制研究 Ⅰ微生物类群和基质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湿地是 2 0世纪 70年代才蓬勃兴起的一种处理污水的方式 ,由于其造价和运行费用低 ,净化效果稳定 ,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兴趣和高度重视。现已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的控制 ,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关于构建湿地净化污水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 ,但关于湿地基质中的微生物类群和基质酶在污水净化中的作用仍不清楚。通过对生长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和天然环境条件下菰和石菖蒲根区微生物类群数量及其根区基质酶活性的测定发现 :同种植物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根区微生物的数量比天然条件下的要高 ,特别是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 ,最高可达 3个数量级以上 ;同时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中不同植物根区的酶活性有较大差别 ,这为研究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净化污水的机理和以酶活性强弱作为净化效果的评价指标提供了科学资料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383.
384.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高效处理农田退水的工程设施,其污染物去除效果会因系统内碳源缺失而降低。为了探究外加碳源强化人工湿地处理农田退水的效果,本研究选用芦苇、水葱作为外加碳源,分析了简单处理、碱泡处理、碱热处理3种预处理方式下植物碳源的静态释碳规律,并筛选优质碳源,探究了外加碳源对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农田退水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碱热处理后的芦苇具有持续析出碳源的能力,可显著提高人工湿地的脱氮除磷效能,其总氮和总磷平均去除率可达75.67%和91.37%;碱热处理后的芦苇自身析出的氮、磷含量较低,对湿地系统产生污染较小。此外,植物碳源添加的最适碳氮比为5,可实现同步强化脱氮除磷;在碳源充足的情况下,总氮、总磷在人工湿地底层的去除效果好于人工湿地中上层,底层微生物反硝化作用强,可促进系统脱氮,氧气可能是脱氮效果的限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85.
哀牢山西坡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与物种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云南哀牢山西坡主要植被类型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生态特征,结果如下: 1)物种多样性在低山季风常阔叶林中最高; 2)乔木径级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最大,而乔木密度则在山顶苔藓矮林最大; 3)当取样面积达1 500m2后,各植被类型物种增加速度变得缓和. 图 4表 3参 32 相似文献
386.
不同高度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粒径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天津地区20m,40m和60m三个不同高度同步采集冬季大气颗粒物中PM10样品,测定了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不同高度PM10中PAHs的含量均表现出大气颗粒物中随高度先增后降的趋势,颗粒物质量中值直径(MMD)也呈现类似规律,但PAHs总浓度的MMD则呈向上递增的趋势.不同高度PAHs的粒径分布差别不大,高分子量的PAHs主要集中在空气动力学直径Dp<2um的细颗粒上,而Dp>2um的粗颗粒上低分子量的PAHs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387.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vertical greening, which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modern city greening, a city’s natural geographic conditions and rich plant resources can be efficiently utilized. Using vertical greening to shap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ity i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of vertical greening with urban characteristics offers hug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benefits. Vertical greening was adopted in China much later than other developed cities in the world and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in most of the cities. As one of the pioneer cities to carry out vertical greening in China, Xiamen has managed to project it as one of the city highlight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problems that Xiamen City faced during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t role vertical greening has played in the urban landscape. In addition, humanist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vertical greening are illustrated through an experimental study. 相似文献
388.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边界划分与垂直分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区聚落生态位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结果,涵盖了人类居所在山地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居民生计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基于SPOT-5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对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边界进行甄别,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边界的划分方法,并对其分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河流、山脚、山沟、图像纹理和色差等因素对边界划分具有指示意义,是界定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范围的关键因子;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面积介于2.27~528.67 hm2之间,且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在<1 600m海拔段,聚落生态位的增速较小,当海拔高度超过1 600m时,聚落生态位的增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89.
利用变分法和 Lagrange乘子法相结合 ,研究了塑性平面变形问题获得最佳单位上限解的分块模式对数螺线模式。 相似文献
390.
南京市生活区夏秋季节大气颗粒物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实验研究了2008年7月24日-28日(夏季)和2008年10月13日-17日(秋季)南京市河西生活区距地面1.5 m、54 m和80 m高度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特征。夏季和秋季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随着高度的增加,采样期间夏季和秋季的PM10和PM2.5平均质量浓度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其中秋季衰减幅度明显比夏季小,而且秋季采样期间PM10和PM2.5平均质量浓度远远高于夏季;另一方面,夏秋两季不同尺度颗粒物浓度的相对含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相比于夏季1.5 m高度处秋季细颗粒物的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而80 m处却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