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尖晶石型铁氧体在光催化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团聚作用会影响催化效果,构建异质结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催化效率。通过自组装法合成了一系列Bi2WO6/NiFe2O4 p-n型异质结催化剂(NiFe-Bi-XY),并将其应用于去除水体中的四环素污染物。在太阳光/NiFe-Bi-73/过一硫酸盐(PMS)体系中,在反应30 min时对20 mg·L−1四环素溶液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1.1%,矿化率可以达到56.3%,所构建的反应体系在碱性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四环素良好的去除效果。通过XPS价带谱、禁带宽度计算、Mott-Schottky和ESR测试证明NiFe-Bi-XY形成了p-n型异质结结构。在所构建的体系中,四环素的降解主要是通过光催化和非光催化降解2种途径共同实现的。淬灭实验结果表明,·O2−和1O2是降解四环素的主要活性物种。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合成高效的二元异质结催化剂,并将其用于环境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工艺在低浓度市政污水处理中应用的可行性,本研究在中环水务下属某市政污水处理厂内搭建了处理规模为500 m3·d−1的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aerobic granular sludge reactor,AGSR)。以污水厂低浓度实际市政污水为进水基质、接种厂区现有生化段絮状污泥,成功实现了污泥颗粒化。污泥平均粒径由33.85 μm增至158.25 μm,SVI30由118.42 mL·g−1降至45 mL·g−1。在不投加外部碳源和除磷药剂的情况下,AGSR出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悬浮物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9.4、0.26、0.28、11.7、4 mg·L−1,COD容积负荷率为4 m3·(m3·d)−1,实现了高效脱氮除磷。16S rRNA基因分析结果表明,运行期间与脱氮、除碳、除磷相关的功能菌为优势菌属。与厂内运行的A2/O工艺相比,采用AGS工艺可节省40%左右的运行电耗、100%的外加碳源和除磷药剂。以上研究结果可为AGS工艺在低浓度市政污水处理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为了解北京市平谷区地下水污染物来源,以平谷区2010—2018年监测数据为基础,使用PCA(主成分分析法)识别了地下水水质指标因子,使用自组织映射识别了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通过监测指标间的Pearson检验发现, 平谷区地下水电导率与ρ(Ca2+)(p=0.936)、总碱度与ρ(HCO32-)(p=0.981)、ρ(Mg2+)与总硬度(p=0.944)指标之间显著相关.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3-Ca型为主,其次为HCO3-Mg型.NH4+、SO42-、Cd、Fe(Ⅱ)、NO2指标空间分布离散性和差异性较大,存在局部富集现象.通过因子分析法筛选出影响平谷区地下水水质的8个公因子,首要影响因子为溶滤-富集作用(贡献率为22.398%),次要影响因子为农业、养殖业和填埋场等人为活动作用(贡献率为16.533%),雨水下渗作用(贡献率为8.035%)、工业源人为活动(贡献率为7.466%)对地下水也有一定影响.通过比较各指标的SOM(Self-Organizing Map,自组织映射)特征图像和监测井映射特征图像,发现NH4+受山前地带林业、种植业和平原地带农业、养殖业的双重影响,Na+、Mn受平原地带人为活动的影响;同时,NH4+、NO3-、NO2三者之间及Fe(Ⅱ)与Fe(Ⅲ)之间来源不同,Cd、Al、氰化物三者具有同一来源.研究显示,PCA-SOM(PCA与SOM相结合)可以对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进行定性识别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4个飞灰样品的重金属全量消解和高精度X射线荧光光谱法(HDXRF)快速检测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HDXRF法可较准确测定飞灰中Cu、Pb、Zn、Ni和Cd含量(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2≥0.90).采用HDXRF法对某焚烧厂飞灰重金属含量6个月快速检测及浸出毒性测定数据统计分析发现:飞灰重金属月均含量较稳定(变异系数CV<0.14)但日均含量波动较大(CV>2.54);飞灰中Pb、Cu和Zn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8);金属浸出浓度受浸出液终点pH值影响显著,超标频率依次为Pb(68.9%)、Cd(66.1%)、Ni(24.0%)、Cu(14.2%)和Zn(1.6%).短期飞灰金属含量和浸出毒性数据受焚烧工况,烟气处理工况和垃圾组分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不具有代表性.为评估垃圾分类源头削减重金属效果,建议采用快速检测方法对焚烧飞灰重金属含量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结合互联网开源数据和问卷调查等系统化的社会学研究工具,收集了场地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基本数据,基于G-K模型对场地修复产业的发展阶段和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识别和分析,并通过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模型对影响场地修复从业企业空间分布的特征因素进行了权重分析。此外,还利用钻石体系和层次分析对影响场地修复产业发展的动力指标进行了对比。本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场地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机制,为场地修复行业在我国向系统化、机理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高度集约化的快速发展,耕地和场地土壤复合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污染的风险日趋显现。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土壤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国内建设用地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的异同点,分析目前国内外有关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的热点与不足,重点介绍了蒸气入侵模型的发展、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工作。最后,本文提出根据场地利用场景并结合考虑生物可给性的模型校正开展精细化的土壤环境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同时也要加强土壤环境的生态风险评估以及地质高背景区的风险管控。本文为未来场地土壤环境的分级分类管理提供了前瞻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10.
以小分子的乙二胺与环氧氯丙烷为原料,以黏度为考察对象,对高分子重金属螯合剂的前体物合成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采用响应面法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拟合的模型回归项显著而失拟项不显著,拟合性良好。(2)最佳制备条件为环氧氯丙烷和乙二胺摩尔比1.1、反应温度82.8℃、反应时间9.2h、NaOH和乙二胺摩尔比1.2。(3)产物傅立叶红外光谱表明,特征官能团的存在证明了前体物的生成。(4)利用前体物进一步合成了螯合剂,该螯合剂的Pb去除和稳定效果明显优于市售螯合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