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144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397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5年   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前言[略] 2.噪声基础知识 声量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a.直接用物理量表示的方法。 b.用与人耳感觉相应的量表示的方法。 b法,是在用a测定量里,通过随频率而不同的计权滤波器测定的量。这个滤波器的特性国际上有规定,分A、B、C三种。在噪声的评价中,一般认为用A计权最好。 有关声音的量,如表——1所示。各种量的标准量为X,则表示各种音量X的能级Y(分贝)用下列公式表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秦皇岛港区得出了山西大同煤炭各种粒径煤颗粒及混合煤堆的起动风速:混合煤堆起尘量与风速、煤堆表面酒水量之间的关系:煤炭装卸起尘量与风速、装卸高度和煤炭含水量的关系以及装卸和煤放时煤尘扩散与相应因素的关系。所得各种经验公式可以用于现场予报。经过对部分公式的理论验证可知。其相对误差不大于24%。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型复合式生物流化反应器混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新型蜂窝状断面复合生物流化反应器进行了液体循环速率和水力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的测定.实验表明新型反应器具有抗冲击负荷强,接近CSTR反应器的特点.反应器随气量增大、载体投加量减少和进水量减少而更近似于CSTR反应器.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影响液体循环速率的参数主要有气体流量(气含率)、反应器沿程和局部阻力系数以及AdAr,并且得出液体循环速率与反应器高度的0.5次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4.
SBR工艺污泥颗粒化对生物脱氮除磷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模拟配制的生活污水,研究循序间歇反应器(SBR)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和污泥沉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了状态调控阶段,反应器中形成了同时具有脱氮除磷能力的好氧颗粒化污泥.其中,反应器对COD和P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85%左右;NH3-N和TN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80%;颗粒污泥的SVI值约为50,出水水质好.这些良好的运行性能比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前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普通活性污泥反应器(CAS)受到2,4-二氯酚(2,4-DCP)间歇性负荷冲击时,投加高效菌的生物强化系统和对照系统对污染物的响应及系统稳定性,并考察了长期运行过程中强化系统对目标污染物去除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投加5%和15% 2,4-DCP复合高效菌的强化CAS系统,其对目标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及抗负荷冲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当系统受到间歇性2,4-DCP负荷冲击[110.37~171.60 mg/(L·d)]时,对于单次投菌后前30日内发生的间歇性负荷冲击,强化系统有效保持了对目标污染物的强化效果;在无2,4-DCP存在的情况下连续运行70d,当系统再次受到2,4-DCP负荷冲击时,强化系统的强化效果与前几次相比已明显下降,不能够快速有效去除污染物并维持系统稳定,因此有必要再次投加高效菌.  相似文献   
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d、Pb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寻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轻重金属污染,以上海市崇明岛为研究对象,结合室内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d、Pb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合理规划土地功能和提高土壤健康程度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农田、生活用地等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的地区,其土壤酶活性低于湿地、林地、河道旁等人为扰动较少且水分充足的地区;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土壤脲酶对Cd、Pb较敏感;土壤有机质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Cd、Pb复合污染在低含量(Cd:0~1mg.kg-1;Pb:0~60mg.kg-1)时对土壤酶活性表现为促进作用,而高含量(Cd:0~20mg.kg-1;Pb:0~100mg.kg-1)时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蓝藻暴发对巢湖表层沉积物氮磷及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巢湖表层沉积物及上覆水体为对象,于蓝藻暴发前(4月)和蓝藻暴发期(7月)采集水样及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氮磷及其形态赋存特征,并探讨了沉积物氮磷及其形态与蓝藻暴发的关系.结果发现,蓝藻暴发时,巢湖表层沉积物总磷减少,总氮增加,同时削弱了磷在空间上分布的异质性.从氮磷形态来看,蓝藻暴发未造成巢湖表层沉积物氮形态(NH4+-N、NO3--N和Org-N)含量和比例的明显波动,但却造成了活性磷(弱吸附态磷和铁铝结合态磷之和)含量及比例的下降,钙结合态磷(Ca-P)以及有机磷(OP)含量及比例增加,生物有效性磷(AAP)的含量的减小.相关性分析表明,上覆水中叶绿素a(Chl-a)的浓度与铁铝结合态磷(Fe/Al-P)以及有机磷(OP)的含量显著相关(P<0.05),却与氮形态(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氮)相关性不显著.巢湖沉积物磷(Fe/Al-P及AAP)对巢湖水体蓝藻暴发具有促进作用,而氮及其形态对蓝藻暴发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8.
随着荧光分析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发展,荧光化学传感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连续分析测量装置.它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可以实现对pH、溶解氧、含氮化合物、有毒害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进行实时和在线测定,因此在环境分析监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简要介绍了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制备及分类,综述了近年来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发展及其在环境分析监测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了荧光化学传感器在环境分析监测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对铜和铅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Cu和Pb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该菌株对Cu~(2+)的吸附率低于Pb~(2+).对于单一重金属体系,吸附率均随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平稳变化,2 h达到稳定.吸附率随投菌量的增加先迅速增加,之后趋于平稳.对于Cu~(2+),投菌量为1 g·L~(-1)时吸附率达到稳定,而Pb~(2+)的吸附效果达到平稳时的投菌量为0.5 g·L~(-1).单位质量菌体对Cu~(2+)、Pb~(2+)的吸附量随投菌量的增加而下降.pH为3时,菌体的吸附效果较差,当pH为5~8时,2种重金属的吸附效果较高.对于活菌,Pb~(2+)对菌体吸附Cu~(2+)有抑制作用,而Cu~(2+)对菌体吸附Pb~(2+)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对于失活菌,P.aeruginosa吸附Pb~(2+)和Cu~(2+)的效果均随共存重金属浓度的增大而降低,但Cu~(2+)对Pb~(2+)的影响比Pb~(2+)对Cu~(2+)的影响更显著.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吸附后的菌体较吸附前聚集性更好.总体而言,P.aeruginosa能对水体中共存的Cu~(2+)和Pb~(2+)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地下渗滤处理村镇生活污水的中试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红壤土作为填充土壤,在2cm/d的水力负荷下,进行了地下渗滤系统处理村镇生活污水的现场中试.结果表明,地下渗滤系统对COD、氨氮、总磷和总氮有着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到84.7%、70.0%、98.0%和77.7%,出水COD、氨氮、总磷和总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7mg/L、4.0mg/L、0.04mg/L、4.7mg/L,达到建设部颁发的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对总氮去除机理的分析表明,由硝化/反硝化实现生物脱氮是地下渗滤系统去除总氮的主要途径.在本中试系统中,反硝化效果良好但硝化效果不够理想,改善土壤环境以促进硝化作用是提高总氮去除率的关键.对土壤中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内部的还原性质是阻碍硝化反应进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