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57篇 |
免费 | 884篇 |
国内免费 | 4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06篇 |
废物处理 | 17篇 |
环保管理 | 291篇 |
综合类 | 1807篇 |
基础理论 | 773篇 |
污染及防治 | 131篇 |
评价与监测 | 66篇 |
社会与环境 | 429篇 |
灾害及防治 | 17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6篇 |
2024年 | 204篇 |
2023年 | 271篇 |
2022年 | 283篇 |
2021年 | 262篇 |
2020年 | 208篇 |
2019年 | 181篇 |
2018年 | 138篇 |
2017年 | 160篇 |
2016年 | 159篇 |
2015年 | 132篇 |
2014年 | 239篇 |
2013年 | 139篇 |
2012年 | 168篇 |
2011年 | 168篇 |
2010年 | 155篇 |
2009年 | 141篇 |
2008年 | 175篇 |
2007年 | 121篇 |
2006年 | 106篇 |
2005年 | 94篇 |
2004年 | 76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发利用造纸白泥废渣资源安徽省阜阳市环保局徐光辉阜阳市计委张捍东阜阳市环境监测站徐阳亮我国首次公布全国3000家重点污染企业,造纸企业遍及全国各地,居重点污染企业首位。对于这批重点污染企业,实施目标防治,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 相似文献
2.
3.
杨洋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14,(10)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概述了望花区通过连片整治,使该区域的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制度和监管能力及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EES)系统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需求,通过构建EES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ESDA和面板数据模型,测度分析了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地级以上行政单元EES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EES系统协调发展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度失调型占据发展类型主体,空间上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发展格局,高协调区位于长三角及中西部省会等核心城市;(2)EES系统协调发展呈"等级化"特征,协调度由高到低呈"金字塔"型分布,呈"集群化"特征,城市群内城市协调度整体较高;协调度区域差异特征显著,下游优于中上游,沿江城市优于非沿江城市;(3)EES系统协调发展呈现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H-H型集中,冷点区域L-L型较多,局域关联与冷热点空间格局总体表现出沿海优于内陆、下游优于中上游的分异特征;(4)EES系统协调发展时空格局是EES子系统发展、自然区位、战略与政策、空间邻近效应等因素综合驱动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岩溶洞穴环境变化特征以及洞穴pCO_2与洞穴内外环境的关系,选取重庆市芙蓉洞2012~2016年洞穴内、外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位于洞穴深部的"辉煌大厅"的气温稳定在16.4±0.4℃,而距离洞口约150 m处"莲花观音"受"通风效应"影响,月均温变化幅度约为5℃,其年均温为19.1±1.0℃;(2)"辉煌大厅"的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95%~100%,"莲花观音"的相对湿度平均值为94%,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特征,与洞穴外部大气相对湿度季节变化特征相似;(3)芙蓉洞内pCO_2呈现"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其最大值常出现在10~11月,比土壤pCO_2最大值出现滞后1~2个月,大气降水量和上覆基岩厚度是影响洞穴pCO_2滞后于土壤pCO_2的主要因素;(4)上覆土壤pCO_2、洞穴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洞穴不同区域pCO_2的影响存在差异,其原因是由于洞穴空间形态、结构以及游客活动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因此,在洞穴监测和探讨洞穴pCO_2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洞穴各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盐酸付玫瑰苯胺是三苯甲烷类染料,分子中存在的共轭体系使其具有以下特性:1.本身带色;2.随介质的pH变化产生显著的颜色效应,pH值越高,颜色越深,pH值越低,颜色越浅;3.对光和水洗的坚牢度较差;4.可发生重氮化反应;5.杂质使其颜色加深。 相似文献
7.
8.
基于不透水表面指数的城市扩张趋势及驱动机制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扩张趋势及驱动机制研究存在两大难题:(1)传统景观数据的混合像元问题影响城市扩张趋势研究的准确性;(2)城市扩张驱动因子的共线性问题影响驱动机制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针对上述问题,以南京市为例,利用不透水表面分析结果,采用不透水面加权平均重心分析、线性方向均值分析及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开展2000~2017年城市扩张趋势研究,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对城市扩张驱动机制开展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整体上表现为多中心非同步的蔓延式扩张;2000~2017年的3个时间跨度内,南京市整体的不透水表面扩张速度不断增长,年均不透水表面加权平均重心转移距离分别为303,379,611 m,全市尺度上往顺时针偏北259.12.方向转移2 564 m,具体到各辖区,重心转移距离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扩张的外部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方向性,2000、2005、2010以及2017年4个时期,不透水表面的标准差椭圆扁率均在2.232以上,主要表现为南北向扩张,各辖区扩张方向性不同;城市外部空间特征及发展战略、河流水系及自然保护区分布、土地利用规划等因素表现为对城市扩张方向的约束和限制作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人口密度、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地区生产总值、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成为影响城市扩张规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效应分解分别计算出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总效应。模型估计的结果表明:①财政收入分权与财政支出分权通过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两种途径对环境污染产生显著影响,但收入分权与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的空间效应具有异质性。②财政收入分权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影响系数分别为-5.429和-17.572。提高财政收入分权度不仅有利于减轻本省份环境污染,也对邻近省份的环境污染起到抑制作用。而财政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程度分别为-3.345和1.173。提高财政支出分权虽然有利于减少本省份污染的排放,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省际的污染外溢效应,提高邻近省份的污染程度。③从总效应来看,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均呈现出显著的负向相关性,影响程度分别为-23.001和-2.172。提高财政分权可降低环境污染水平,有利于环境质量提升。④通过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检验模型的稳健性,结果表明模型估计是稳健可靠的。根据分析结论,可能的启示与建议有:①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在提高财政支出分权度的同时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权度,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绿色经济考核机制,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污染治理和环境改善的支出水平及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地探寻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持续、稳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虽然政府制定了相关的环境治理政策,但我国环境治理整体效果仍然欠佳。自从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为了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会放松对环境管理,导致环境治理高投入低成效。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政府在制定相关环境治理政策时带有区域性特点,迫使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迁移至环境规制相对薄弱的地区,由此产生污染迁移的现象。基于此,对2003—2017年30个省区市(港澳台和西藏除外)环境污染总指数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探讨,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环境规制、省际产业转移对污染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规制总体上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直接效应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当某省环境规制强度增加,环境污染总指数会降低,从而引起污染向相邻省份转移,造成相邻省份的环境污染总指数上升。②省际产业转移整体上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直接效应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当某省的产业转移到相邻省份时,会缓解本省环境污染,却加重相邻省份的环境污染程度。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加强对于各省区市的环境管控,统筹各区域的联防联治机制。产业转移承接省份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本省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治理能力,还要考虑入驻企业自身污染排放处理能力,并将污染排放指数纳入筛选条件。同时,产业转移承接省份要引入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团队等,运用技术溢出效应提升区域环境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