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0篇 |
免费 | 11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1篇 |
废物处理 | 9篇 |
环保管理 | 103篇 |
综合类 | 370篇 |
基础理论 | 58篇 |
污染及防治 | 31篇 |
评价与监测 | 8篇 |
社会与环境 | 26篇 |
灾害及防治 | 1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通过研究桑沟湾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并结合沉积物的表面电荷性质及磷的形态分析,考察了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过程包括快吸附过程和慢吸附过程,可用快慢二段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等温线符合Langmuir交叉式模型.夏季沉积物样品的最大吸附量高于春季样品,粒级较小的沉积物吸附能力较强.沉积物样品对磷的最大吸附量Qm在0.047 1~0.123 0 mg·g-1之间,吸附/解吸平衡磷浓度(EPC0)范围在0.059 6~0.192 7 mg·L-1,沉积物充当\"磷源\"的作用.不同站位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磷(IP)是磷在沉积物中的主要赋存形态,吸附后的沉积物样品中弱吸附态磷(Ex-P)、铁结合态磷(Fe-P)明显增加.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4.
针对突发型滑坡存在位移趋势突变性,传统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络方法存在位移预测精度不足的困难,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残差修正LSTM算法的突发型滑坡位移预测方法。首先,采用动态流转训练,将由累计位移得到的变形速率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得到周期项及趋势项;其次,通过多项式预测趋势项、动态LSTM预测周期项,并由2项之和得到主预测变形速率;随后,通过对比实测速率与主预测变形速率,得到残差项,并建立动态流转训练的残差LSTM网络预测残差速率;然后,由主预测变形速率与残差预测变形速率之和得到最终预测速率,并进一步得到累计位移预测值;最后,以某突发型滑坡为例,验证该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预测精度和优势。结果表明:将变形速率序列作为预测对象并进一步得到累计位移预测值,比直接预测累计位移值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而基于动态残差修正LSTM算法预测的MAE、MAPE、RMSE及R2指标分别为43.843、1.901%、79.394和0.960,相比于传统LSTM预测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电力行业CO2排放量巨大,约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50%. 有效降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对我国按时实现“3060”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将起到有力支撑.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油基岩屑因含有较高的热值可作为锅炉煤炭燃料的替代燃料使用. 为探明利用燃煤锅炉协同处置油基岩屑的碳减排效果,选取某电站6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以30%的比例掺烧油基岩屑,并参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1部分:发电企业》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征求意见稿)》两种核算方法计算协同处置前后锅炉CO2的排放量. 结果表明:①在30%的掺加比下,油基岩屑协同处置具有碳减排效果. 两种核算方法计算的降碳量分别为159.2和157.7 t,降碳比分别为0.543和0.538. ②油基岩屑焚烧产生的CO2排放量小于被替代的煤炭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是协同处置具有碳减排效益的主要原因. ③核算法与检测法CO2排放量的差异表明,企业源评估模型碳核算法最主要的不确定性来源于检测数据的精准度. 研究显示,燃煤锅炉协同处置油基岩屑具有一定的CO2减排效果,单位热值含碳量和消耗量是影响碳减排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建议开展油基岩屑掺加比与碳减排量间的相关性研究,为规模化开展燃煤锅炉协同处置降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冰雪是一类重要且普遍的环境介质,而冰雪环境光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相同光照条件下比较冰中和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行为,有助于揭示冰雪光化学与水环境光化学之间的异同.本文以四环素(TC)为模型化合物,比较了模拟日光(λ>290 nm)照射下不同水体冰相和水相中TC的光降解动力学,研究了不同相中溶解性物质(腐殖酸(HA)、Cl-、NO3-和Fe(III))对光降解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揭示冰雪环境光化学和水环境光化学的异同.结果表明,冰中和水中TC光解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纯水冰中表观光解量子产率为4.76×10-3,高于纯水中表观光解量子产率(3.85×10-3).在不同水体中,冰相TC的光解快慢顺序为海水冰中 > 淡水冰中 > 纯水冰中,而在水相中光解快慢顺序与冰相不同,为淡水中 > 海水中 > 纯水中.通过考察主要溶解性物质对冰/水中TC光降解动力学的影响发现,无论是在冰相还是水相,Cl-、HA、NO3-和Fe(III)均加快了TC的光降解,且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但在水相与冰相中每个因素促进的程度却存在差异,相对于水环境,冰中HA、NO3-、Fe(III)敏化作用较大,对TC光降解的促进作用较强;而冰中Cl-对TC光解的促进作用较水相中弱.这些溶解性物质对TC光解的促进作用能够解释海水冰、淡水冰与海水、淡水中TC相对于纯水冰相/水相具有较强的光降解能力.进一步地,将实验数据外推到实际环境,在35°~50°N地区的仲冬季,冰雪表面和水体表层TC光化学降解的半减期分别为15.4~38.9 min和19.0~48.0 min,其不仅依赖于光解发生的纬度与季节,还受到反应基质(冰/水)的影响.以上结果揭示了冰中和水中TC光化学转化行为的异同,这对于准确评价寒冷环境中此类新型污染物的归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零碳工业园区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工业园区探索绿色发展的最新实践。推动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我国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历程,梳理了零碳工业园区发展现状,指出了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存在顶层设计有待加强、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碳排放家底有待摸清、数字化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进数字化转型等加快零碳工业园区建设的建议,并构建了零碳工业园区实施路线,以期为推进我国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10.
为探究畜禽粪便生物炭对Cd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果及其土壤环境效应,以牛粪生物炭(BC)和巯基改性牛粪生物炭(SBC)为钝化材料,Cd污染土壤为修复对象,利用室内土壤培养实验,研究BC及SBC对土壤理化性质、 Cd生物有效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解析BC和SBC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路径. 结果表明,与CK相比,BC和SBC均提高了土壤pH值、 速效钾、 速效磷及有机质含量,但降低了土壤碱解氮含量. BC对土壤Cd的钝化效果较差,最高钝化效率仅为14.97%;而SBC则可显著降低土壤Cd有效态含量(P<0.05),最高钝化效率高达85.71%. 此外,SBC提高了土壤中优势菌群的丰度,其中Proteobacteria、 Bacteroidota及Cyanobacteria增加最为明显,但降低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而与BC及CK相比该降低不显著(P≥0.05). SEM分析显示,SBC处理中土壤速效磷、 速效钾、 有机质及pH值是影响土壤Cd有效态的关键因子,而土壤有机质及Cd有效态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键因素. 总体而言,SBC可高效钝化土壤Cd污染并提高土壤中优势菌群的丰度,在Cd污染土壤钝化修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