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6篇
  免费   771篇
  国内免费   72篇
安全科学   308篇
废物处理   135篇
环保管理   199篇
综合类   1567篇
基础理论   334篇
污染及防治   448篇
评价与监测   41篇
社会与环境   55篇
灾害及防治   72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
3.
本文提出了一个地区多种废物就近集中,制成废弃物复合材料的战略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废弃物复合材料的三个理论基础,即堆砌理论、界面理论和复合理论,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观点的可行性。文章又通过介绍分析废弃物复合材料的一些应用例子,再从实践上证明了这种观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摆脱垃圾的困扰澳门建立固体焚化工场徐浩昌MacaoEstablishedSolidIncinerationWorkstoFreetheGarbagefromProdicament编者按根据中葡联合声明,澳门即将回归祖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区。...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有机高分子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的亲水性,增强其在污水处理中的抗污染能力,采用无机纳米氧化钛(TiO2)和氧化铝(Al2O3)颗粒对PVDF进行改性,制备(TiO2+Al2O3)/PVDF改性复合超滤膜。为考察无机纳米颗粒对复合超滤膜成膜过程的影响,采用浊点滴定法测定铸膜液体系的分相点,绘制三元相图,以考察纳米颗粒的加入对PVDF超滤膜成膜过程中的热力学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铸膜液体系的透光度下降曲线,考察纳米颗粒对PVDF成膜过程中的动力学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的加入降低了铸膜液容纳非溶剂的能力,使其在较小的非溶剂浓度下即可固化成膜;纳米颗粒使铸膜液中溶剂与非溶剂双向扩散的传质阻力增加,缩短了铸膜液浸入凝胶浴瞬间至固化成膜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7.
复合指纹识别泥沙来源:潜在泥沙源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应用于泥沙源解析的前提是假设研究者能够确定流域内泥沙的潜在来源类型,并且各泥沙源地所占比例之和为1,对潜在源地预判的不确定性将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南京市九乡河上游流域为例,对不同源地各指纹因子做均值显著性检验,检验各个预判源地能否单独作为潜在泥沙源地,同时对比分析不同沙源地对复合指纹因子判断泥沙来源正确率的影响,定量分析沙源地预判过程中的不足,探讨如何减少沙源地选择对泥沙来源识别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预判的4种泥沙源地被重新调整为农田、林地和道路3种类型。调整后各源地指纹因子差异性明显提高,不同泥沙来源的正确判别率最高达到89.2%,泥沙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农田(39.9%~87.8%)、林地(0.1%~47.7%)和道路用地(0~25.6%)。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一个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约束型城市扩展CA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了北京市东部平原区在3种情景规划之下的未来50年的城市形态,为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之间的比较分析奠定基础。然后以2024年的北京东部平原区模拟城市形态为基准,从自然生态功效、社会服务功效、经济利益功效3个方面对3种规划模式进行了情景分析,从而系统的比较了3种规划模式的复合生态功效,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从川西高原贡嘎山区杜鹃林下土壤中分离纤维素降解菌,构建具有高效降解纤维素能力的复合菌系,并对秸秆降解效果进行分析,为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样品及经风干、高温等预处理后,采用平板涂布法进行分离,共获得79株菌株;通过刚果红实验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初步筛选,运用DNS法测定各菌株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arboxymethyl cellulase,CMCase),复筛得到15株具有CMCase活能力的菌株.经滤纸条崩解实验、秸秆崩解实验及降解率测定,最终确定了各菌株的纤维素降解能力,进一步经拮抗实验,选取相互无拮抗的菌株构建5个复合菌系:A(112、146、156、171),B(145、147、150、153),C(110、116、174),D(147、154、171),E(145、146、150、152、153).复合菌系的滤纸酶活(Fpase)与秸秆降解率测定结果显示,组合C对秸秆的降解率较单菌株116提高了50.71%,组合D对秸秆的降解率较单菌株154提高了41.54%.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纤维素降解能力比较好的两个组合中的菌株分别被鉴定为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以及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本研究表明,复合菌系纤维素降解能力优于单一菌株,C、D两组复合菌系表现出较高的纤维素降解能力,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产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连续8 a对红壤丘陵坡地6种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地表径流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恢复保护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地表径流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大小依次为:农作区>甜柿区>茶园区>湿地松区>干扰恢复区>恢复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产流主要发生于4-8月,降雨量和2.5~8.0 mm·h-1降雨强度是影响径流量的关键因素.恢复区和干扰恢复区呈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应,累积径流量增长缓慢;纯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效应与林木种类密切相关;农耕地由于土壤扰动大,水土流失严重,累积径流量增长迅速.必须通过构建合理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以进一步防治南方地区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