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3篇 |
免费 | 257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84篇 |
废物处理 | 4篇 |
环保管理 | 88篇 |
综合类 | 660篇 |
基础理论 | 160篇 |
污染及防治 | 41篇 |
评价与监测 | 35篇 |
社会与环境 | 58篇 |
灾害及防治 | 1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8篇 |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65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101篇 |
2013年 | 59篇 |
2012年 | 84篇 |
2011年 | 93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以壤土、河砂为填充基质,构建了5个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在3.3 cm/d的水力负荷下,比较了5个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对生活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以上层填充河砂、下层填充壤土的系统C对生活污水的综合处理效果最好,其对COD、TP、浊度、NH3-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4%、74.1%、94.2%、98.4%、59.3%,相比传统的全部填充壤土的系统A分别提高了1.4、21.9、5.1、61.8、18.6百分点,且出水COD、TP、浊度、NH3-N、TN均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标准.对系统NH3-N和TN的去除机制分析表明,碳氮比过低可能是导致TN去除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6.
老山景区是南京市的生态屏障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以森林为主体,生态区位极其重要。以研究该景区近17 a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为目的,运用基于面向对象的模糊分类法和C5.0决策树分类法以及基于像元的最大似然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和支持向量机法对研究区2001、2005、2009、2013和2017年5期Landsat影像进行地类信息提取,并运用Fragstats 4.2软件提取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对老山景区2001—2017年景观格局动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面向对象的模糊分类法精度最高,分类总体精度为91.79%,Kappa系数为0.83。随着景区生态公园的建设与改革,景区内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2001—2017年斑块数量(NP)呈上升趋势,2017年景区NP达653块,斑块密度(PD)为5.928 1块·km~(-2);2017年蔓延度指数(CONTAG)比2001年有所增加,达59.41%,优势斑块类型连通度提高;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上下窄幅波动,2009年达到最大值0.725 5。随着景区建设逐渐成熟,总体开发进程缓慢进入有序状态,老山景区逐步向均衡性、稳定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户地膜回收决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云南省9个典型农业县的调查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但长期以来重使用、轻回收,造成我国部分地区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利用云南省9个典型农业县(区)入户调查获得的963份问卷数据,从认知因素和经济因素2个方面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农户地膜回收决策影响因素,并分析认知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认知因素和经济因素均显著影响农户地膜回收决策,经济因素对农户地膜回收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大。(2)农户年龄、政府宣传、农户对残膜污染的直接认知、家庭经济状况和政策支持对农户地膜回收决策起正向促进作用;家庭农业从业劳动力人数对农户地膜回收决策起负向促进作用;农户个体特征中性别和文化程度对地膜回收决策的影响不显著。(3)政府宣传和政策支持在农户地膜回收决策中起到关键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崇明岛公路两侧蔬菜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了研究崇明岛公路两侧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陈海、北沿公路两侧蔬菜地土壤、蔬菜和路面灰尘样品,测定重金属Pb、Cd、Cu、Zn含量.结果表明,以上海市土壤环境背景值上限值为评价标准,所有土壤样品Pb、Cd、Cu和Zn的超标率分别为10.1%、25.4%、6.5%和8.7%;以HJ 332-2006 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中蔬菜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限值(pH值6.5~7.5)为标准,Cd超标率在21.0%,仅有不到3%样品Pb含量超标,而没有样品Cu、Zn含量超标.以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中规定的重金属限量为标准,路侧蔬菜样品Pb含量超标率为43.2%,Cd为18.6%,Zn和Cu则小于5%.由此可见,崇明岛主要公路两侧土壤污染以Cd为主,而蔬菜污染则以Pb为主.在长期运营的前提下,低交通量公路两侧50 m范围内耕作层土壤和两侧作物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路面灰尘是路侧土壤和蔬菜的潜在污染源. 相似文献
9.
10.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提出,开启了人类可持续发展领域最宏大的政策实验,也为开展国际视野的比较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难得机遇。执行SDGs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需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关系,而政策试点是协调这一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已有文献对经济政策试点做了较充分的研究,然而对旨在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现有研究尚缺乏成型理论。在复杂央地关系格局下,对于需持续投入成本且成果难以界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其具有怎样的不同于经济政策试点的机制?此外,众多西方学者将美国作为政策试点研究的制度基础并视其为“民主实验室”。然而,政策试点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不同体制国家中同样存在,并以多样的机制发挥作用。那么,不同国家体制内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又有哪些异同?政策试点影响下中国既有的央地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构?对此,本文基于最典型案例原则,选取中国与美国响应SDGs分别开展的政策试点进行比较研究。笔者识别了不同体制下试点机制的异同,指出中国基于“竞争申请制”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强化了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间关系,形成了地方官员的可持续发展激励,保障了政策试点的实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