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90篇 |
免费 | 7073篇 |
国内免费 | 60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376篇 |
废物处理 | 405篇 |
环保管理 | 1467篇 |
综合类 | 12461篇 |
基础理论 | 2875篇 |
污染及防治 | 2296篇 |
评价与监测 | 960篇 |
社会与环境 | 1088篇 |
灾害及防治 | 74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4篇 |
2024年 | 524篇 |
2023年 | 700篇 |
2022年 | 1223篇 |
2021年 | 1098篇 |
2020年 | 1307篇 |
2019年 | 956篇 |
2018年 | 982篇 |
2017年 | 1137篇 |
2016年 | 985篇 |
2015年 | 1057篇 |
2014年 | 1035篇 |
2013年 | 1295篇 |
2012年 | 1477篇 |
2011年 | 1495篇 |
2010年 | 1298篇 |
2009年 | 1254篇 |
2008年 | 1150篇 |
2007年 | 1193篇 |
2006年 | 1093篇 |
2005年 | 790篇 |
2004年 | 578篇 |
2003年 | 381篇 |
2002年 | 358篇 |
2001年 | 314篇 |
2000年 | 246篇 |
1999年 | 149篇 |
1998年 | 81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 fragment constant QSAR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EC50 values of organic chemicals to Daphnia magna.
Shu Tao Xiaohuan Xi Fuliu Xu Bengang Li Jun Cao R Daws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arking, Essex : 1987)》2002,116(1):57-64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 of organic chemicals to Daphnia magna and the number of molecular fragments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experimental EC50 values for 217 chemicals derived from the literature. A fragment constant model was developed based on a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fragments and the logarithmically transformed reciprocal values of EC50. Functional correction factor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model. The model was verified using an independent set of randomly selected data. The mean residual of the final model was 0.4 log-units. The robustness of the model wa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ree jackknife tests. 相似文献
2.
Hiroshi Yamamoto Yudai Nakamura Yuki Nakamura Chise Kitani Tetsuya Imari Jun Sekizawa Yuji Takao Naoyuki Yamashita Narisato Hirai Shigeto Oda Norihisa Tatarazako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7,14(4):177-193
Eight pharmaceuticals were select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domestic consumption in Japan, the excretion ratio of the parent compound and the frequency of detection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or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effluent. Toxicity tests on these pharmaceuticals were conducted using Japanese medaka (Oryzias latipes), daphnia (Daphnia magna), and green algae (Psued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 Predicted no effect concentration (PNEC) was calculated using lethal or effect concentration 50 (LC50 or EC50) values and no effect concentration (NOEC) obtained in the toxicity tests for these compounds. Predicted environmental concentration (PEC) was also calculated from annual consumption, the excretion rate of the parent compound, and removal rate in the preliminary batch activated sludge treatment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Maximum concentrations found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or sewage effluent in Japan or foreign countries were also used for another calculation of PEC. Initial risk assessment on the selected pharmaceuticals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PEC/PNEC ratio. The results of initial risk assessment on the eight selected pharmaceuticals suggest neither urgent nor severe concern for the ecological risk of these compounds, but further study needs to be conducted using chronic toxicity tests, including reproduction inhibition and endocrine disruption assessments. 相似文献
3.
一株好氧反硝化菌的反硝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从长期运行的生物滤塔中筛选出一株好氧反硝化菌株A1,经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文章目的是对A1的反硝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1菌株在好氧条件下能有效去除培养液中的硝酸盐氮,24h脱氮率可达到94.84%。C/N对菌株A1的好氧反硝化能力有很大影响,当C/N>5时,基本能够进行完全的反硝化。和其他已报道的好氧反硝化菌相比,A1菌株有着更高的氧耐受浓度。菌株A1能够以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和氧气为电子受体进行协同呼吸,硝酸盐呼吸和亚硝酸盐呼吸都具有较高的脱氮效率,并且亚硝酸盐呼吸要较硝酸盐呼吸更容易进行。以丁二酸盐、葡萄糖和乙酸盐作为碳源时,其脱氮效果均要明显好于乙醇作为碳源。 相似文献
4.
基于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本地实测,结合美国EPA的SPECIATE 4.4数据库,建立了长三角区域人为源活性挥发性有机物(VOCs)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分析了区域内VOCs的排放特征和组分构成;计算了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结果表明,2017年,长三角区域人为源VOCs排放总量为4.9×106 t,其中工艺过程源、工业溶剂使用源、移动源、生活源、储运源、农业源和废弃物处理源排放贡献分别为:34.3%、27.1%、19.5%、9.7%、6.1%、2.5%和0.4%.芳香烃和烷烃是VOCs的主要种类,均各占长三角VOCs排放总量的25%.工艺过程源、工业溶剂使用源、移动源和生活源OFP贡献率分别为38.3%、21.5%、16.4%和13.2%,SOAP贡献率分别为26.2%、34.1%、18.1%和17.9%,与VOCs排放量的主要贡献源基本一致.各城市VOCs重点排放行业存在较大差异,重点城市群以石化化工和装备制造为主,区域北部则以木材家具等涂装行业为主.计算表明,丙烯、间/对-二甲苯和乙烯是臭氧主要贡献源;甲苯、1,2,...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相中温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厌氧生物工艺处理含有有毒难降解有机物的林可霉素生产废水.当进水COD 8000~14000 mg/L,HRT约10h时,COD容积负荷可达20~35kg/(m3·d),COD去除率为50%~55%.适时调整并维持较高的表面水力负荷[0.2~0.4 m3/(m2·h)]、较高的进水有机基质浓度(COD为2000~3000mg/L)和污泥COD负荷[0.2~0.5 kg/(kg·d)],并适当延长启动驯化时间可培养出沉降性好、污泥活性较高的颗粒污泥.废水厌氧生物降解动力学符合Monod方程,动力学常数Vmax=1.3 d-1,Ks=8133mg/L.废水中不可生物降解物质占总COD的比例约为30%,这是废水COD去除率偏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2002年3-6月国内安全事故数据 总被引:1,自引:41,他引:1
统计了2002年3-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871起,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露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这些事故中,矿业事故最多,占61. 8%,平均每天4.5起事故,其次是交通事故(16.3%)、爆炸事故(6.7%)、火灾(6.0%)、其他事故(5.6%)、毒物泄露和中毒(3.7%).871起事故共死亡2 197人,伤3 321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矿业事故53.7%、交通事故28.0%、火灾6.1%、爆炸事故5.9%、其他事故5.1%、泄露中毒1.2%;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泄露中毒37.4%、交通事故26.9%、爆炸事故14.2%、矿业事故11.8%、其他事故5.3%、火灾4.4%.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无烟煤作填充介质时其粒径对复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脱硝效果的影响.选择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无烟煤粒径:平均粒径D分别为1.9mm和4.0mm.研究了两种粒径介质的反应器出水中的NO3--N、NO2--N、pH变化, 并对电流效率及处理负荷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一定电流下, 两反应器的NO3--N去除率均能达到98%;在同样操作条件下, D为1.9mm反应器的脱硝能力优于D为4.0mm反应器, 前者比后者对水中NO3--N的去除率高10%左右.D为1.9mm反应器的NO3--N最高容积负荷、NO3--N最高电极负荷、电流效率分别为0.015kg(m3·h)、0.037mg(cm2·h)、360%, 均高于D为4.0mm反应器约10%.以小粒径无烟煤为介质的反应器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大粒径介质反应器. 相似文献
8.
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现状,分析实施过程中减排基数、核算体系、责任主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现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与改革中的排污许可制相融合,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将总量指标与环境质量改善挂钩,建立差异化的减排核算体系,并加强日常监管,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10.
酸沉降对森林植物影响过程和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丰要包括如下几方而的内容:(1)概述了酸沉降作用下森林衰退的状况及其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2)总结了酸沉降对森林植物的影响过程和机理;(3)阐述了酸沉降对森林植物影响研究的模型和临界酸负荷值的确定;(4)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指山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和森林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反馈机制;酸沉降对非优势种、稀有种及低等植物的影响;酸沉降与其它环境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共同影响;酸沉降的监控和预测,建立适合我斟实际情况的研究模型;将常规分析手段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加强抗性植物和指示植物的筛选工作;加强受损森林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开展酸沉降对森林植被的格局动态及森林演替动态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