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9篇 |
免费 | 251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8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151篇 |
综合类 | 974篇 |
基础理论 | 146篇 |
污染及防治 | 30篇 |
评价与监测 | 220篇 |
社会与环境 | 132篇 |
灾害及防治 | 2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1篇 |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83篇 |
2021年 | 80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90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55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08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81篇 |
2011年 | 110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117篇 |
2008年 | 109篇 |
2007年 | 77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简介了欧空局拟在1991年发射的ERS-1卫星及其星载仪器:合成孔径雷达、雷达高度计、散射计和多通道辐射计。ERS-1卫星数据将包括海冰、波浪、风、水深、灾害风暴、油膜等信息。文中介绍了海冰遥感的发展过程及ERS—1卫星准备中的海冰遥感实验。BEPERS的总体规划制定了研究区和实验基地;实验项目分为机载SAR的飞行实验、辅助SAR的航空遥感和地面观测。BEPERS是成功的,可借鉴其经验发展我国的合成孔径雷达监测海冰技术。 相似文献
3.
4.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多光谱影像数据的三湖一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一号卫星是我国2008年自主发射的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其2d的时间分辨率使其成为环境变化监测的重要数据源.根据实测的太湖、巢湖、滇池和三峡水库的水面光谱信息以及水质参数,构建基于环境一号卫星多光谱数据的富营养化评价模型,对太湖、巢湖、滇池和三峡水库2009年水体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环境一号卫星CCD(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数据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内陆水体富营养化状态(研究区最大平均相对误差为23.2%,最小平均相对误差为6.8%);太湖在2009年初81.09%的水体呈中营养状态,而在4、5、6、9和11月份时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且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占到了水体面积的85.75%;巢湖和滇池全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且两湖的主要水域在大多数时间里都为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所占平均面积分别达到了66.67%和89.75%;此外,滇池的富营养化状态不同于太湖和巢湖先升高再降低的年内变化趋势,而是在年中的5~9月份出现富营养化状态降低的情况;三峡水库基本上处于贫营养和中营养状态之间,水库水位与水华面积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818),表明水库的营养状态与其蓄水量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气象卫星遥感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本文根据NOAA极轨气象卫星AVHRR资料计算生成植被指数相对距平图用于旱情监测,并在江苏省1994年特大干旱中进行了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6.
7.
8.
生物多样性评价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15.1.2指标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 本研究借助遥感技术,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为研究区,选取物种多样性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层次和景观多样性层次的7个指标(生境质量指数、增强型植被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生境面积百分比、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景观分离度指数、蔓延度指数)构建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对研究区生物多样性的量化计算及生物多样性评估. 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42,生物多样性高等级区域面积为526.65 km2,占研究区陆地面积的27.38%;研究区共28个乡镇,其中生物多样性高等级区域占乡镇陆地面积比例大于50%的乡镇有两个,分别是青浦区的华新镇和香花桥街道. ②探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不透水面占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受人类活动干扰较为严重,不透水面占比与高等级生物多样性占比呈负相关,在植被稀少的城市和工业区域生物多样性等级较低. 研究显示,SDG 15.1.2指标区域得分为27.38分,距离实现2030年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目标还面临一定的挑战;同时,该研究旨在构建县级区域生物多样性现状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SDGs指标本地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黑水团水体光学特性进行研究,是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黑水团事件的前提.针对2015年7月在太湖发生的黑水团现象,采集了太湖黑水团区(区域一)、蓝藻水华区(区域二)、清水区(区域三)共36个水样,对这3个区域的水体遥感反射率以及吸收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一水体的总颗粒物、色素颗粒物和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比区域二、区域三高出1~2倍,在400~500 nm之间,区域一CDOM吸收系数相比另外两个区域的水体高出2倍左右.导致黑水团区域水体具有很低的遥感反射率,被人眼感知时呈现为黑色;2黑水团区域水体M值低于滇池、巢湖和太湖的M值变化范围,说明黑水团中CDOM的腐殖酸含量较高.此外,叶绿素a浓度与CDOM在350 nm处吸收系数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蓝藻的降解可能是黑水团中CDOM的一个主要来源;3在380 nm之后,黑水团区域的水体总吸收以色素颗粒物占主导,但在短波350~380 nm处,CDOM对总吸收的贡献率高于色素颗粒物和非色素颗粒物. 相似文献
10.
针对2018年3月9—15日京津冀地区的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进行了基于地基颗粒物激光雷达组网的星载-地基联合观测分析。颗粒物激光雷达观测到污染前期为局地污染累积过程,中期有明显的污染物区域传输过程,北京受太行山沿线城市污染输送影响较大。风廓线激光雷达观测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近地面主要为偏南风且风力较弱,冷空气到来时风向转为较强东北风,导致污染消散。微波辐射计观测到保定在污染过程中出现持续6 d的逆温层,同时在污染过程中近地面相对湿度较高,逆温层被打破后污染开始消散。在污染过程的各个阶段中,污染团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均被很好地反映出来,可见地天联合观测对污染物的累积与输送研究有较大的意义,能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