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93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617篇
基础理论   192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提高环评报告书质量加快浙江省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建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影响环境影响评价(EIA)有效性的因素较多.如相应的政策法规、管理机制和技术的正确性等。文章从环评技术角度出发,以抽样选取的浙江省1997~2001年间完成的100本环评报告书(EIS)为统计对象.按建设项目环保审批6项原则为依据,从产业政策符合性、选址与总图布局合理性、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总量控制、区域环境质量可达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了浙江省EIA有效性,探讨了目前EIA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冈,提出了一些提高EIS质量、加快浙江省EIA有效性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红壤中稀土元素的有效性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母质来源的红壤剖面层中稀土元素结构形态的变化以及可溶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红壤中稀土元素的有效性较其他类型土壤为高,稀土 的有效性主要与土壤中粘土矿物及有 机质等组分对稀土的吸附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Hedley的磷素分级方法研究热带胶园土壤磷的形态,结果表明、热带胶园土壤磷主要以ResidualP、NaOH-Po和NaOH-Pi形态存在;各种形态磷的损失质量分数均高于38%;其中ResidualP和NaOH-Po的损失量最高,分别占全磷损失量的52%和16%,它们是长期耕作条件下热带胶园土壤磷两种最重要的有效磷源。  相似文献   
4.
大气氮沉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关于树木对土壤水、氮有效性响应的研究很多,但树木如何在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方面动态调整以适应水、氮供应仍不清楚.以青杨(Populus cathayana)扦插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控制试验,采用两因素(水分×施氮)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水分(W1、W2、W3,分别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40%、60%、80%)和3个施氮梯度(N0、N1、N2,分别为0、4和8 g m^(-2) a^(-1)),并于施氮处理后1、7、14、31和62 d测定青杨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叶片及根系性状,进而探究其对水、氮有效性的动态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增加和施氮显著地促进了青杨根、茎、叶和总生物量的积累,在W3处理下最大;施氮效应随时间延长更加明显,N2的促进效应明显高于N1.水氮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2)生物量的分配主要受杨树生长节律(时间)的控制,茎重比和根重比随处理时间延长显著增加,而叶重比显著降低.土壤水分有效性的提高显著提高了茎重比,降低了根重比,而对叶重比影响不显著.氮素及水氮交互作用对根重比、茎重比和叶重比均无显著影响.(3)施氮对比叶重的影响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到试验后期,施氮在土壤水分不足处理提高了比叶重;在水分充足处理降低了比叶重.(4)土壤水分有效性的提高显著促进了杨树细根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施氮效应随处理时间逐渐变化.试验后期,土壤水分较好条件下(W3)施氮均促进根系增长;在干旱胁迫(W1)下氮添加抑制了根系生长.总体而言,施氮先促进叶生物量积累,随后根、茎生物量作出响应,最终形成有利于植株生长的分配格局;土壤水分有效性的提高显著提高了杨树扦插苗细根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施氮效应因土壤水分而异;本研究结果可加深对树木响应气候变化机制的理解.(图5表3参63)  相似文献   
5.
在系统回顾国内外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有效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战略环境评价有效性的内涵,提出了包括执行过程有效性和发挥作用有效性的SEA有效性概念模型,尝试性地构建了SEA有效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规范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从而为SEA有效性评估提供思路,并期望对我国SEA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论文旨在提高重启的退耕还林项目生态、经济双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具体内容如下:1理论研究。利用丁伯根和丁伯根-博弈纳什均衡理论,分别从中央政府政策制定和县级政府政策执行视角,讨论现有退耕还林政策多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和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效搭配的存在性。2实证检验。论文首先利用贵州省既属(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区又属第二次石漠化调查区的64个县(市、区)作为样本检验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性,用"石漠化改善率"作为项目生态目标的检验结果表明项目的生态目标实现是有效的,而用"县域2005年参与退耕还林项目的农户在2011年的人均纯收入"作为项目的经济目标进行检验的有效性未通过检验。接着,论文利用贵州省晴隆县多政策配套实施退耕还草项目的结果来检验有效政策搭配的存在性,用"植被盖度"、"土壤冲刷量"和"径流量"三个指标来反映项目的生态效果并利用观测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草项目具有较显著的生态效果。用晴隆县实施退耕还草项目乡镇的农户"家庭总收入"指标反映项目经济目标,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项目的经济目标实现是有效的。3研究结论。从政策设计角度看,退耕还林项目无法通过自身有效地同时实现生态、经济目标;从县级政府政策实施的角度看,若县级政府在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中能整合性地配套相关政策,则项目存在"有效政策搭配",即项目可同时有效实现生态、经济双目标。因此,在县级政府绩效考核中增加生态考核指标,进而在县级层面通过政策搭配谋求退耕还林多目标的有效实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显得现实与可行。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土壤硒元素(Se)和Se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在河套平原腹地系统采集了1985件土壤样品和120组农作物及根系土样品,分析了土壤Se、不同赋存形态Se及农作物Se及重金属含量特征.结果表明,约5.59%的土壤样品超出 GB 15618-2018风险筛选值,农作物As等重金属含量低,重金属污染风险总体较低.研究区土壤Se有显著的自相关性,呈正态分布,Se的局部富集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根系土中Se的7种形态含量排序为:残渣态>腐植酸态>水溶态≈强有机态>碳酸盐态>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态,较全国大部分地区表现出高可利用态、高潜在可利用态和低不可利用态的特征.按照农作物Se含量和生物富集系数排序,均为:白瓜籽>葵花籽>玉米.通过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影响土壤Se富集及Se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认为土壤质地、有机质和酸碱度等对土壤Se和Se的生物有效性具有双重影响,黏性土壤、高有机质和低碱性等因素能够促进土壤Se的积累,但也限制着有效态Se的活性.基于农作物和根系土样本数据,讨论了土壤富硒阈值,认为采用土壤ω(全量Se)≥0.222 mg·kg-1为阈值,土壤富硒比例与农作物富硒水平更加接近.  相似文献   
8.
环境质量日益得到关注的今天,大气降尘作为环境空气质量的必测指标,其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尤显重要。目前国内使用的测定空气中降尘的方法为1995年实施的重量法,通过对该方法与国内外监测方法相比较,并结合本实验室多年来的实验数据,综合各评价标准考察了目前实验室运用该方法的适用性及有效性,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电东送”作为跨区域能源合作工程,引发了区域间经济利益关系格局的重新调整,也日益突显出区域环境利益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从能源配置的经济效益目标、环境效应与社会效益三方面,以珠江流域“西电东送”为案例。测算跨区域能源合作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即总体净福利。研究结果表明西电东送工程建设改善了西部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缓解了东部即广东省的电力紧缺局面.优化广东的能源结构。已产生减排SO2、缓解酸雨危害等环境效应。针对西部电能输出区大规模开发水电可能改变地质构造引发地震、产生水库移民以及高耗能产业向西部聚集形成新的污染源等环境问题。提出以提高社会总体净福利作为能源配置合理有效性的重要依据的观点,所探讨的跨区域能源台作多方共赢的动力机制。如生态补偿的市场化建议期望能对跨区域能源合作提示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室内培养法,对比研究了4种浸提剂对2种可变电荷土壤中外源铅的浸提能力,探讨了土壤中铅稳定化过程中的生物有效性.结果 表明,红砂土和黄筋泥中有效态铅含量随陈化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至陈化2周后,土壤有效态铅含量达到动态平衡.研究选取的4种浸提剂1 mol/L NH4 OAc、0.05 mol/L HCl、1 mol/L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