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4篇 |
免费 | 181篇 |
国内免费 | 40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4篇 |
废物处理 | 71篇 |
环保管理 | 108篇 |
综合类 | 1055篇 |
基础理论 | 84篇 |
污染及防治 | 387篇 |
评价与监测 | 124篇 |
社会与环境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95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102篇 |
2014年 | 124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129篇 |
2011年 | 123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93篇 |
2006年 | 99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将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混合固定于人工湿地系统中,进行了氨氮去除的试验研究。在湿地系统进入稳定运行阶段时,可以观察到系统对于氨氮的去除率稳定在70%左右。同时系统对COD也有着较高的去除率,基本实现了同一系统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的共同去除。 相似文献
2.
工业废水中,氨和氮的含量较高,而且全程硝化的工艺很难满足对这些废水的处理要求,因而,高氨氮废水的短程硝化工艺越来越被重视起来.文章将阐述高氨氮废水短程硝化的原理,并着重分析影响高氨氮废水短程硝化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胡成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11,(4):11-13
氨氮污染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氨氮去除效果整体水平不高。一些老的污水处理厂在建设之初没有考虑脱氮的功能,只有简单的COD去除功能,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氨氮和磷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制药行业存在能耗大、污染重、资源浪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010年2月,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制药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7%,而污水排放量却占到2%。 相似文献
5.
氨氮抑制是影响高含固厌氧消化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批式实验,采用外源氨氮投加方式,考察了厌氧消化过程中不同氨氮浓度对鲜猪粪产甲烷效果和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添加量为2 000 mg·L-1(TAN≈3 596.7 mg·L-1)时,日产甲烷速率及累积产甲烷量均明显下降;添加量大于4 000 mg·L-1(TAN≈5 618.7 mg·L-1)时,氨氮抑制加剧,出现VFAs累积、产甲烷高峰期后移、丙酸降解失败。不同氨氮投加量下猪粪中挥发性固体(VS)产甲烷率分别为(369.0 ± 17.3)、(318.5 ± 7.6)、(234.7 ± 2.5)、(165.4 ± 19.4)mL·g-1,产甲烷效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14%、36%和55%。超过4 000 mg·L-1的外源氨氮投加促使产甲烷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乙酸利用型产甲烷优势菌Methanosaeta 逐渐被Methanosarcina代替,而氢利用型产甲烷菌属中Methanospirillum的优势性逐渐被Methanoculleus和Methanomassiliicoccus取代,说明后者均有较强的氨氮耐受性。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高浓度氨氮会促使产甲烷途径由乙酸利用型为主向氢利用型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光/电法在氨氮降解过程中的协同作用,采用光/电法降解模拟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的氨氮,并对氨氮降解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氯离子浓度和溶液pH对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光催化法和电化学法相比,光/电法在氨氮降解过程中存在良好的协同效应,因而具有更高的氨氮去除率,这主要归功于溶液氯离子的促进作用。另外,在酸性条件下,氨氮降解效率得到进一步加强。当pH在4~5之间,电流密度为10 mA/cm2,NaCl浓度为100 mg/L时,在经过90 min光/电法处理后氨氮去除率高达95%,且N2占总氨氮降解产物的84.2%。 相似文献
7.
8.
为减少电解锰渣中主要污染物锰离子和氨氮含量,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采用水洗联合固化法处理电解锰渣,通过改变水渣比、洗涤次数、搅拌时间,固化剂添加比例,观察锰渣水洗及固化过程中锰离子、氨氮的质量浓度变化并确定最佳水洗固化条件。研究表明,水渣比为2,洗涤2次,搅拌时间30 min为最佳水洗条件,此时锰渣浸出液Mn2+、NH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6.65和40.05 mg·L−1;向水洗后锰渣中添加0.15%的Na3PO4、1.00%的生石灰,0.75%的水泥和0.50%的粉煤灰为最佳固化剂添加比例,此时锰渣浸出液Mn2+、NH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141和1.260 μg·L−1,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本研究结果表明,对水洗后的锰渣进行固化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浸出液中Mn2+和NH3-N质量浓度,可为锰渣无害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稻壳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沸石,运用XRD、SEM和BET技术表征了合成沸石的结构特性。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合成沸石对氨氮的吸附和脱附机理。结果表明:延长水热合成的晶化时间有利于合成沸石晶核的形成,合成沸石比表面积为28.418 m2·g-1,平均孔径为31.1 nm,孔体积为0.22 m3·g-1,属NaP型微介孔吸附材料。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描述合成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过程,由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的平衡吸附量与实测值相差在1.0%以内。颗粒内扩散速率是由膜扩散和内扩散共同控制,颗粒内扩散速率常数kp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提高。MNaOH/ANMNaOH/AN的增大,温度对脱附的促进作用变得越来越小,当MNaOH/AN>1.21时,氨氮的脱附率可达92.1%。伪二级脱附动力学模型的拟合结果优于伪一级,碱当量高于临界值之后对提高合成沸石脱附氨氮的效果不大。 相似文献
10.
接触氧化过滤工艺普遍用于去除地下水中的氨氮,在去除地表水中氨氮的应用较少。为了对此工艺去除地表水中的氨氮进行研究,以附有铁锰氧化物的石英砂为滤料填充滤柱,测试了滤柱对地表水中的铁、锰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重点分析了影响氨氮去除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当滤速为8 m·h-1,进水铁、锰、氨氮浓度分别为0.6、1.1和1.8 mg·L-1时,滤柱对3种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83.3%,95.3%和80.6%,3种污染物的出水浓度均达标。此外,升高进水温度、提高进水碱度可增大氨氮的去除率。当温度由8℃增大到14℃时,氨氮去除率提高了近一倍。进水投加NaOH(浓度为4 mg·L-1)时,氨氮的平均去除率比不投加NaOH时高23.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