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5篇 |
免费 | 161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3篇 |
废物处理 | 8篇 |
环保管理 | 79篇 |
综合类 | 468篇 |
基础理论 | 60篇 |
污染及防治 | 47篇 |
评价与监测 | 23篇 |
社会与环境 | 21篇 |
灾害及防治 | 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67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从控制工业“三废”开始,江苏省污染控制工作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形成了排污收费、“三同时“、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一系列针对污染源污染控制的管理制度。2000年以前,污染控制的主要特征是通过治理工程削减污染物排放的工业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证河道水系的清净,减少水污染城市排放口的改造是关键,改造旧有的雨污合流制出水口,建立建全新的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 相似文献
3.
植物SOD活性变化与其抗污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模拟酸雨、SO2单独与复合污染对水杉、杉木、龙柏3种抗污能力不同的植物SOD活性、细胞汁酸度、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OD的活性经污染后变化规律在不同植物有所不同,而这种变化与其抗污能力有关。SOD活性升高者,其抗污能力强,反之则弱,与本底值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依据质量平衡原理和污染源与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提出了采用化学平衡法(CMB)估算城市人均COD和氨氮综合产污系数的方法,并以文山县城为例,初步估算了COD和氨氮人均综合产污系数。结果表明:文山城区COD产污系数为84.9g/(d.人),氨氮产污系数为6.0g/(d.人)。经对比分析,成果基本可靠,可满足中小城市入河污染负荷计算精度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邯郸市沁河水污染治理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邯郸市沁河水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了城市内河治理经验,通过方案比较,推荐“清淤,护坡,建坝,分质截污,邯钢废水混凝沉淀处理”为沁河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8.
农田退水中残留的丁草胺对湿地水生植物的生长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从而导致湿地系统净化效能下降.为探究丁草胺胁迫下光催化对水生植物系统氮去除的恢复与强化,本文在丁草胺对以黄菖蒲为实验材料的水生植物系统氮的去除胁迫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丁草胺胁迫下光催化协同水生植物复合系统氮去除效率研究,并讨论了光催化材料加入量、退水流量对水生植物系统氮去除恢复与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丁草胺会显著抑制水生植物系统对氮的去除,15 d后胁迫率达16.1%.但在光催化协同作用下,复合系统去除了近90%的丁草胺,胁迫率降低为0.6%,恢复了水生植物系统对氮的去除,并加速了氨氮的硝化,进一步强化了水生植物系统对氮的去除.随着光催化材料投加量的增加,总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升高,当光催化剂投加量由0.2%增加至1.5%时,水体总氮和氨氮去除率分别由84.3%和85.2%增加至94.7%和94.0%,但流量对复合系统氮去除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广东省21个城市2006~2020年环境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地区生产总值平衡面板数据,分别将其视作系统内生变量,采用PVAR模型考察减污降碳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 结果发现:①广东省经济发展存在长期惯性效应,相较于减污和降碳,已形成持续的自我增长机制. ②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因果关系主要体现为环境污染排放对经济发展的抑制效应,水污染物排放对经济发展冲击响应由正转负,大气污染物对经济发展冲击呈“V”型响应曲线,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物具有长期促进作用. ③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尚未形成双向因果关系,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存在滞后的、长期的正向趋弱冲击,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 ④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之间呈现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经济发展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产生正向促进效应,而减污降碳协同进程的落后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发展. 实现广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必须发挥经济发展带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双重红利”效应,同向发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夯实减排降碳工作基础,深入贯彻碳排放达峰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