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3篇 |
免费 | 349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1篇 |
废物处理 | 13篇 |
环保管理 | 46篇 |
综合类 | 659篇 |
基础理论 | 156篇 |
污染及防治 | 129篇 |
评价与监测 | 57篇 |
社会与环境 | 8篇 |
灾害及防治 | 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53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光解催化氧化技术广泛应用于VOCs的净化治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效率低、产出二次污染等问题.为了研究该处理法的净化效果,以非甲烷总烃作为VOCs综合性控制指标,利用现场监测法和手工监测法分别对10家使用光解催化氧化技术的企业设施排放进出口进行监测,分析其VOCs治理效果及两种监测方法所得的处理效率差异;同时现场监测设施出... 相似文献
2.
污泥与高浓度有机废物厌氧消化反应中的产气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反应器系用以同时处理污泥与不同高浓度有机废物时产气及产甲烷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气体及甲烷主要是在第二段的中温消化反应器内产生。当中温消化反应器的有机负荷VS为1.65 ̄3.10kg/m^3d时,稳态条件下的平均产气量为1.958 ̄4.020m^3/d,气体中甲烷的平均组成为65% ̄73%,甲烷的比产率为0.397 ̄0.511m^3/kgVS。 相似文献
3.
4.
海藻可以作为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原料进行开发,但目前对海藻产甲烷潜力的研究仍不足。将瑞典哈尔姆斯塔德郊外海滩上的墨角藻(Fucus vesiculosus)、齿缘墨角藻(Fucus serratus)和多管藻(Polysiphonia sp.)与当地甲烷厂的接种液混合,进行厌氧发酵,生产甲烷并优化海藻-接种液配比(A/I,以质量比计),利用改进的Gompertz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实验中所用海藻均有较好的产甲烷潜力,改进的Gompertz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显示出较高的准确性。最优A/I接近1∶5,相应的接种液-底物配比(ISR,以质量比计)为0.63,最大累积甲烷产量为114.35mL/g。研究结果能为海藻在沼气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建立了大型模拟填埋试验装置,研究了渗滤液回流对不同填埋结构甲烷变化规律的影响.每周对填埋气体中甲烷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厌氧填埋中回流操作使甲烷浓度峰值提前了147 d,峰值为59.6%(体积分数,下同);准好氧填埋中回流操作使甲烷浓度峰值提前259 d,峰值为44.7%.回流操作使甲烷产气高峰提前,增加产气量,加快填埋垃圾稳定,减轻渗滤液污染.厌氧填埋中进行回流操作有利于甲烷的回收利用;准好氧填埋结构可有效减少甲烷的排放,减小对环境的危害.稳定期的垃圾填埋体进行回流产生一定的甲烷,但浓度较低,最高仅26.0%,没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用电子显微镜的负染色技术,对史氏甲烷短杆菌H13( Methanobrevibactersmithii H13)、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Methanobacterium thermoformicicum CB12) 、拉布雷甲烷粒菌Z( Methanocorpusculum labreanum Z) 的表面结构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史氏甲烷短杆菌H13 和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的表面层由规则排列的四边形亚单位组成;前者每个亚单位直径为5~7 nm ,亚单位之间的中心距离为5 ~8 nm ,后者亚单位直径为9~12 nm ,亚单位之间的中心距离为11~14 nm .拉布雷甲烷粒菌Z的表面层是条纹和颗粒状或丝状组成的网状结构.每根条纹宽3~4 nm ,条纹之间的距离为6~8 nm .3 株产甲烷细菌的表面层各不相同,其中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和拉布雷甲烷粒菌Z的表面层结构十分独特,明显不同于已报道的产甲烷细菌和古细菌的表面层结构. 相似文献
9.
昆明市污水排水系统产甲烷规律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昆明市餐饮和居民生活污水厌氧模拟实验研究,初步探讨生活污水中CH4的产生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餐饮和居民生活污水中产生的甲烷浓度最大值分别为1.63 mg/L和3.82 mg/L。并且将COD、硫酸盐、硫化物、TN的浓度变化与甲烷浓度变化进行Pearson简单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COD、COD/硫酸盐和1/TN与甲烷在置信度为0.01时极显著相关,硫化物与甲烷在置信度为0.05时不相关;COD、硫酸盐和TN浓度的变化对生活污水中甲烷的产生起关键性作用。对居民生活污水中甲烷产生规律进行温度和pH控制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活污水在25~30℃时,24 h内甲烷产生量最大值为8.6494 mg/L,明显大于其他温度段的甲烷产生量;在pH为7~8之间时,甲烷的产生量在24 h内达到的最大值为3.0477 mg/L,明显高于其他pH控制段的甲烷产生量。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不同粒径零价铁(ZVI),包括200目普通铁粉(200m-ZVI)、800目超细铁粉(800m-ZVI)和纳米铁粉(nZVI,粒径=20 nm),对污水污泥的硫化氢和甲烷释放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22 d内,添加0.1%的200m-ZVI使污泥的硫化氢释放速率提高48.0%,而添加0.1%的800-ZVI和nZVI,则使污泥的硫化氢释放速率分别降低33.1%和77.1%;(2)不同粒径ZVI均可以提高污泥沼气中的甲烷浓度,且依次为nZVI〉800m-ZVI〉200m-ZVI;(3)在23 d内,添加0.1%的200m-ZVI和nZVI使污泥的甲烷累计产生量分别提高了15.5%和40.6%,而添加0.1%800m-ZVI则使甲烷产生量降低了12.5%。nZVI可以有效控制污泥的硫化氢释放,并显著提升污泥在厌氧发酵过程的产甲烷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