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8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不属法定的在职年龄,不是约定的工作时间,不在商定的工作区域,不为协定的工作职责。打零工农妇清晨将单位的空酒瓶运出卖掉,返回单位期间意外身亡,能认定为工伤吗?一名50多岁的农妇,清晨来到公司,将公司职工喝酒剩下的空酒瓶运出公司卖到废品收购站,在回公司途中经过一座桥梁时,却意外地从桥上摔到桥下,不治身亡。农妇的亲属要求将农妇受到的伤害认定为工伤。  相似文献   
2.
结合NDA-150型树脂(简称树脂)选择性吸附和生物降解的优点,对含硝基苯和苯酚的模拟混合废水(简称混合废水)进行处理。通过树脂的选择性吸附,使混合废水中的硝基苯和苯酚分离,随后用高效菌对树脂所吸附的硝基苯进行生物降解,同时实现树脂的再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混合废水的pH,树脂可有效地将混合废水中的硝基苯和苯酚进行选择性吸附分离;树脂对硝基苯的吸附是可逆的;树脂的再生程度受微生物对可利用硝基苯质量浓度的下限(1.2mg/L)限制;吸附-生物再生循环实验结果表明,该树脂可有效抵抗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与破坏。  相似文献   
3.
随着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各类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一些新型污染物对中国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正逐步显现并日趋严重。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新型污染物的风险防范体系,是中国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发达国家新型污染物的风险防范工作启动较早,对中国完善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制度建设、体制机制、评估监测、科学研究等方面比较国内外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实践的异同,立足我国国情,发现国内实践还需加强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吸附法和吸附法耦合其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进展,针对渗滤液中有机物的去除,重点比较了各种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人类活动影响下廊坊市区地下水环境状况,2015年在研究区进行现场调查采集并分析了深浅层(包含3组地表水)水样50组,测试指标包括有机指标(30项)和无机指标(31项).利用基于分类指标的单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本区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较差,深层地下水相比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好;从分类指标来看,对区域地下水质量影响最大的为无机毒理指标,其次为一般化学指标,毒性(类)金属指标及有机指标对地下水质量影响很小,各项指标主要影响浅层地下水;单项组分分析表明,深、浅层地下水水质贡献指标相差较大,其中影响浅层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指标有总硬度、"三氮"、砷、氟化物、铁锰等,深层地下水影响指标主要为氟化物(50.0%),其次为砷(13.6%);有机组分少量指标检出但无超标.分析认为原生水文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是影响该区地下水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导致地下水中污染组分异常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非常严峻的问题,工业用水是我国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用水领域,如何正确处理我国工业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的关系对有效利用水资源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当前中国工业用水的现状,面临的形势,以及影响我国工业用水变化的因素,结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及脱钩方法耦合分析了中国工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系统节水观、建立价格促进节水措施推广机制、合理有效开源节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推进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健全是其重要原因。本文从政府、市场和公众三个层面分析了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状,阐述了取得的主要成绩。从法律体系、流域规划、多方参与、资金投入机制、跨部门与跨区域协调机制等方面指出了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强化法律保障、制定综合规划、推动多元共治、完善市场机制、开展综合协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河长制已成为我国进行河湖管护的综合协调平台,但其面临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我国河湖管护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世界主要国家的跨部门、跨利益相关方河湖管理协调政策主要是流域综合管理。河长制与流域综合管理都是针对所面临的河湖管理问题,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的跨区域、跨利益相关方的协调政策,这都是符合所在国家实际情况的。基于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本文构建了以"政策目标—政策执行者—政策工具"为导向的三维河湖管护协调政策比较框架。通过此框架,分析了河长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河长制与流域综合管理的主要差异。针对河长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比较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主要包括:科学设定政策目标,推进多元共治的河湖管护模式,创新运用市场化和信息化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9.
对生态文明背景下流域/跨区域水环境进行管理,不能仅从水环境问题出发,而应从中国水问题的整体复杂性着眼。从涉水空间开发保护,水资源节约和补偿,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和保护市场,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四个方面对相关政策进行归类,梳理出包含24项政策的政策体系框架,阐述了各类政策的目标定位和相互关系。对有关政策进行的评估,主要是政策执行评估,重点关注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阶段出现的问题。采用指标评估法,遴选20项评估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流域/跨区域层面的水环境管理政策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四梁八柱构建之后,相关政策性文件制定工作的完成步入高峰期;分别有75%和41%的政策设置了阶段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近54%的政策由多部门组织制定,环保、水利两部门牵头制定的政策数量最多;有约66%的政策得到中央深改组审议,显示党中央对于流域/跨区域水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有54.17%的政策需要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对于考核牵头单位、考核内容和考核作用等三项指标,均有50%以上政策达标;考核时间和评分方式的达标率往往不足25%。所有政策的改革工作均需要调整现行法律法规;约71%的政策需要调整现行管理体制;近55%的政策,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通过评估发现的问题主要包括:政策制定存在盲目性,考核机制失之于宽;改革任务交叉重叠,存在部门利益导向;试点地区和政策数量空间差异显著,试点选择科学性不足;生态文明立法的完整性和协调性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包括:进一步强化改革目标的引领作用,对改革任务进行调整、优化,优化试点地区和试点政策布局,调整与改革工作不相称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改革任务的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利益相关者和政策过程理论,以某地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为案例,对农业主管部门、环境主管部门、粮食收储部门、科研单位、农资生产商、农资流通主体、农户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八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行为特征以及与政策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征构成了试点区错综复杂的治理格局。在政策过程中,农业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明显,存在着因有效互动不足造成的政策制定缺乏共识,政策执行成本较高、阻力较大,政策评估有待完善等问题。虽然现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除部分农资流通主体外其余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但尚未形成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且与政策良性互馈的局面,需从政策过程视角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