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篇
基础理论   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区域多样化发展在提高生产力、促进就业以及稳定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演化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区域多样化发展中外部资源的作用被忽略,而跨区域合作创新是区域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使用2000~2017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发明专利数据,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显著的长三角地区多样化水平与合作创新进行测度,并实证检验区域内部与跨区域的合作创新在区域多样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相关与不相关多样化水平总体呈现逐渐上升并趋于稳定的趋势;(2)合作创新作为知识流动的重要载体,合作参与者大多位于长三角内,合作创新所产生的知识溢出往往发生在具有技术关联性的产业间,从而有助于促进长三角地区发展相关多样化,但对不相关多样化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3)合作创新中参与团队数量与区域相关与不相关多样性没有显著关系;(4)合作创新中跨区域合作比例越高,越能够促进区域相关与不相关多样化的发展.因此,在推动区域产业多样化的过程中应注重强化区域间的合作,借助外部力量引导区域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行人闯红灯是个老话题,对如何治理这个疑难杂症,各地各有新招。最近,广州市郊区支队表示,将在重点路口加强对不文明出行行为的执法力度,并考虑对抗法者实行行政拘留的处罚。对此设想,笔者是持赞成的态度的。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创新系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合作创新的视角出发,借助2007和2017年长三角地区合作发明授权专利数据和城市数据,探究本地、区内和区外合作创新的空间结构演变以及三者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本地和区内合作创新一直是长三角地区合作创新的主要来源;区内合作创新网络从以上海、杭州、南京为核心,向以南京、上海、杭州、苏州为核心演变;区外合作创新网络从以上海、杭州、西安、北京为核心,向以上海、南京、合肥、苏州、北京、深圳、佛山为核心演变。(2)在区域创新网络发展的初期阶段(2007年),区内合作创新强度和创新网络位置有助于经济增长;在区域创新网络较为密集的阶段(2017年),本地、区内和区外合作创新强度以及区外创新网络位置有助于城市经济增长,但区内创新网络位置的作用不显著;由此认为“全球生产网络流派”和“关系经济地理学派”争论主要是因为忽视了区域创新网络发展阶段的影响。(3)在区域创新网络较为密集的阶段,本地、区内和区外合作创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效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模式划分及效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活动由个体创新向合作创新和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不断转变趋势下,城市创造、积累和吸收知识的差异成为解释城市创新效率差异的关键。基于289个城市合作专利数据,从城市内部和跨界创新联系强度视角划分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模式,并对不同创新网络模式的创新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城市内部创新联系强度整体偏低,作为省域教育和科技中心的省会和对外开放度较低的老工业城市成为内部合作创新高地,城市跨界创新联系强度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高水平创新联系强度的城市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京津翼、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2)创新联系强度视角下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模式呈现网络创新城市、外部创新城市、地方创新城市和孤立创新城市4种类型,其中东部地区城市创新网络模式空间格局呈现以网络创新城市为中心、外部创新城市为第二圈层、地方创新城市和孤立创新城市为外围圈层的同心圆分布格局;(3)不同创新网络模式的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差异,处于创新网络核心位置的网络创新城市创新效率最高,其次是外部创新城市和地方创新城市,孤立创新城市创新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5.
为解析毛木耳代料栽培基质碳氮比(C/N)组成对其生育的影响以及在最适C/N的菌棒(菌丝和基料混合物)中参与卡尔文循环的固碳基因和固氮基因多样性,以毛木耳“上海1号”为供试菌株,设计5个不同C/N基质,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出耳试验,测定相关农艺性状指标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最佳C/N处理组菌棒中固碳和固氮基因多样性.结果显示:(1)在C/N约60∶1时生长最佳:菌丝长速最快,为4.43 mm/d;发菌期料袋污染率最低,为4.27%;菌丝长势好;第一潮鲜耳单簇表面积达3 624.09 cm2/簇,干耳边缘厚达0.71 mm;单袋干耳单产达164.79 g/袋,转化率达14.98%.生长情况其次C/N 45∶1和75∶1.(2)菌丝满袋期C/N 60∶1时菌棒含cbbL固碳基因主要分布在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为90.8%和0.2%,且以β-Proteobacteria为主,主要归属于Cupriavidus(41.7%)、Rubrivivax(33.6%)、Methylococcus(6.5%);而含cbbM基因的固碳细菌未...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松茸-菌柄根际微生物互作关系,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松茸菌柄附着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分析微生物因素对松茸的形成和生长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共获得了6 730条质控序列,这些序列按照97%的相似度被分为928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这些OTUs又被分为22个细菌门、2个古细菌门、62个细菌纲、4个古细菌纲、90个细菌目、6个古细菌目、162个细菌科、7个古细菌科、275个细菌属、8个古细菌属.在门的水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所有样品中均占主导,且在松茸菌柄土壤样品中高于对照样品;从纲的水平来看,β-变形菌门(Beta-proteobacteria)占主导,且在松茸菌柄土壤样品中高于对照样品;从属的水平看,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隶属于变形菌门,在松茸土壤样品中的丰度显著高于对照,表明变形菌门对松茸的生长可能具有积极贡献,尤其是伯克氏菌属.此外,一些菌可能对松茸的生长具有消极贡献,如Unknown-Ellin 60等.本研究表明,细菌可能参与了松茸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但与细菌的丰富度不成正相关,这对松茸的人工种植将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