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19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风化成土过程中主要元素迁移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渭南黄土剖面中主要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在风化成土过程中的迁移富集规律。结果表明:(1)在剖面中随着黄土与古土壤层的交替叠复,各组分含量由低-高或由高-低呈周期性变化。(2)碳酸盐含量的剧烈变化是影响黄土元素分布特征极为重要的因素,古土壤中一些组分的含量增高,主要是碳酸盐被强烈淋滤造成的相对富集。(3)在黄土风化成土过程中,CaCQ3、SiQ2、FeO、MgO、K2O、Na2O等本身的地球化学行为以迁移为主,而Al2O3、Fe2O3、TiO2等均以淀积为主。它们在黄土中的迁移能力有如下顺序:CaCO3>FeO>MgO>Na2O>K2O>SiO2>Al2O3>TiO2>Fe2O3。(4)除碳酸盐外,黄土风化成土过程中铁的变化比其它组分都明显,表现为价态以及形态的转化。铁的转化主要为就地完成.本身没有发生明显迁移。  相似文献   
2.
混凝辅助电化学法处理橙黄G染料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墨板为阳极,研究了电化学氧化法对橙黄G染料废水的降解效果。比较了在NaCl、Na2 SO4以及NaCl与FeSO4·7H2O组合的支持电解质体系中的处理效果,同时考察了电压、初始pH、电解质浓度、电极间距和电解时间等因素对废水中橙黄G脱色率及COD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橙黄G的脱色主要是活性氯的氧化作用,橙黄G分子的矿化可能主要是电解过程中产生的·OH的作用,FeSO4·7H2O的加入增加了混凝作用,使得处理效果进一步提高。最佳脱色条件下橙黄G脱色率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7.6%和56.3%,B/C(BOD/COD)由0.09提高至0.41,可生化性有较大改善,并且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COD去除率逐渐升高。此结果表明,橙黄G废水COD的去除相对于脱色存在滞后性。  相似文献   
3.
亚运时段广州大气污染物来源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 System,NAQPMS)研究2006年亚运时段广州的空气质量状况,同时结合污染源追踪方法,分析珠三角各城市的源排放对广州全市、广州二环以内市区、广州6个亚运加强观测站的污染物浓度贡献.结果表明,NAQPMS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广州各污染物(NO2、SO2、PM10)浓度的变化;广州全市、广州市区、6个亚运加强观测站的污染物最主要来源于本地排放,而周边城市以东莞的贡献最大.3个源受体中,广州市区受本地排放的影响最显著,来自本地的NO2、SO2、PM10的月均贡献率分别为89.5%、75.4%、86.7%;东莞则对6个亚运加强观测站的影响最为突出,其NO2、SO2、PM10的月均贡献率达9.3%、23.8%、21.7%,而日最大贡献率高达19.3%、40.2%、48.7%.因此在大力削减广州本地污染排放的同时,对周边城市特别是东莞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将能有效改善亚运场馆附近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腈纶纤维(PANF)便于回收、易于修饰、价格低廉等优点,通过不同链长卤代烃的季铵化反应,构建系列极性可调的功能化腈纶纤维,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技术进行表征,并研究纤维表层极性调控对水体磷酸盐的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正溴丁烷修饰的季铵化纤维(PANT-C4F)对磷的吸附能力(25 mg·g-1P)优于正溴己烷和正溴辛烷修饰的季铵盐功能化纤维(PANT-C6F、PANT-C8F).改性纤维材料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采用Langmuir模型拟合更优,说明功能化纤维对磷的去除主要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PANT-C4F在pH 7左右时,对磷的吸附效果最好,且3 min达到平衡,因此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此外,PANT-C4F吸附的磷酸盐可以在NaCl溶液中解吸附,至少可以循环5次以上,实现功能化纤维的循环利用和磷的有效回收.研究表明,PANT-C4F是一种高效的水体磷酸盐吸附材料,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冬季PM2.5重污染区域输送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NAQPMS)及其耦合的污染来源追踪模块,针对2013年1月珠三角区域的PM_(2.5)重污染过程输送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气团首先形成于广州、佛山地区,并在弱偏北风的作用下南移加强,影响整个珠三角区域.重污染期间,广州(64.9%)、佛山(58.9%)的PM_(2.5)主要来自本地贡献,是区域输送最主要的来源地区;中山(51.9%)、珠海(66.2%)的PM_(2.5)主要来自外来贡献,是区域输送主要的受体地区.重污染期间,广州和佛山对中山的PM_(2.5)日均贡献率之和总体保持在25%以上,污染最重时达到40%.交通(26%)、工业(24%)、扬尘(16%)、火力发电(15%)和生物质燃烧(8%)是对中山贡献最大的5类源:工业源中山本地与外来输送贡献率基本相当;交通和扬尘源以中山本地贡献为主,贡献率分别为55%和67%;火力发电和生物质燃烧源以外来输送为主,贡献率分别为56%和62%.各类排放源的外来输送中,以广州、佛山所占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6.
李翔玉  孙剑  瞿启忠 《环境工程》2015,33(3):118-121,140
采用过程分析法识别建设工程不同施工阶段绿色施工的环境影响因素,建立了绿色施工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权重,建立重要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模型,用来对不同施工阶段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该方法,对南京市某工程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实用、科学有效、为其他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Indicator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fecal coliforms of human and animal origin were investigated in water from storm sewer outfalls to a coastal lake during wet and dry weather. The ratio of fecal coliform relative to fecal streptococci count was used as the microbiological indicator. Concentrations of human-activities originated caffeine, anionic surfactant, fluoride, and fluorescence whitening agent (FWA) were used as chemical indicators. The ratio of fecal coliform to fecal streptococci ranged from 0.2 to 3.0, during wet weather making it difficult to interpret the origin of fecal pollution. However, concentrations of caffeine, anionic surfactant, fluoride, and FWA in storm water outflow during wet weather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lake water during dry weather,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human waste at storm water outfall.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fecal coliform counts and chemical parameter values further indicated the human contribution to the fecal coliform count. In addition, a strong correlation among the chemical parameters suggested that only one of them is needed as chemical tracer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human input.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煤矿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矿山地质灾害高分辨率遥感监测方法与技术流程。它是在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遥感识别标志的基础上,对高分辨率数据进行空间分辨率融合和信息增强,利用"已知推未知"的工作思路,对多种地质灾害类型进行识别与提取;结果表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和"3S"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矿山地质灾害诱因的建模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采矿活动是导致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最直接原因,构造、岩性和坡度等是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矿山非法采矿的遥感监测与治理,注重对已采矿区的回填和管理是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模型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综述了经验半经验模型、数理统计模型和其它模型在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这些模型在应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并展望了地质灾害评价模型以后的发展趋势。认为对于不同研究程度、不同灾害分布的区域应选择不同的模型;另外应该建立在对区域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优化数学模型。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与量化上深入系统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情况,进行优化重组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介绍热风吹扫系统的组成,阐述热风吹扫系统应用于高露点烟气、高含湿量烟气电除尘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