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丽芳  翟惟东  黄晓  黄韬  王德利 《海洋环境科学》2022,41(3):452-460, 466
近年来,渤、黄海海域呈现溶解氧浓度降低并导致季节性低氧的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形成潜在危害。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2011年6月(低氧形成期)和2011年11-12月初(低氧消亡期)在渤、黄海的观测数据,通过分析水体表观耗氧量(AOU)、pH、溶解无机碳(DIC)及营养盐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生源要素在低氧形成期与消亡期的变化特征及主要控制机制。结果表明,生物的光合作用与有机物的降解过程是调控低氧事件前后渤海生源要素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黄海底层水体有机物的降解过程是调控水体溶解氧浓度及营养盐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从规模分布、规模紧凑度、规模效率三个层面构建城市群规模结构合理性三维诊断模型,将中国19个城市群看作19个大型城镇密集区,探索中国19个大中小城市群规模结构的合理性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19个城市群等级规模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形特征,1995—2010年为中国城市群规模结构低合理发展阶段,2011—2015年为规模结构中等合理发展阶段;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指数及规模效率指数相对较高,而规模紧凑度指数较低。(2)规模结构合理性较高的城市群,基本位于中国东部地区;规模结构中等合理城市群在中国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均有分布;规模结构低合理城市群基本位于中国西部地区。(3)19个城市群中有14个属于规模集中型城市群,5个属于规模分散型城市群;特大城市群规模紧凑度高于中小城市群;东部城市群规模效率普遍高于中西部城市群。(4)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包括规模结构趋优型、规模结构波动型、规模结构趋劣型;规模结构趋优型城市群一般为双中心或多中心结构,而规模结构波动型及规模结构趋劣型城市群一般为单中心结构。(5)城市群城镇规模结构合理性演变轨迹可归纳为由多个"S"形曲线构成的大"S"形演变曲线,具体可划分为不合理阶段、低合理阶段、中等合理阶段以及高合理4个阶段。(6)未来应在巩固国家级城市群地位的同时,加快提升区域中等城市群的发育水平,充分发挥城市群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推动城市群朝着双中心或多中心方向发展,构建大、中、小规模等级合理的紧凑型城市群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设计材料与环境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新材料的具体运用以及如何使新材料的设计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这种统一是人文与自然的统一,是现代艺术设计新材料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4.
城市宜居性是衡量城市空间结构是否合理、产业发展是否生态、社会发展是否公平、居住环境是否安全、交通方式是否便捷、生态环境是否舒适的一项重要指标。基于问卷调查及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建立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及模型,选取北京城六区及周边重点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得出"生活北京"是居民最为满意的内容;"安全北京"仅在社会治安层面比较满意,对城市防灾宣传、管理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方面还很不满意;"健康北京"是居民最不认可的宜居内容,居民认为对健康北京建设影响最大的是汽车尾气产生的污染;居民对"舒适北京"建设方面的绿地建设比较满意,但对建筑密度最不满意,对社区文化氛围及公共空间建设满意度也较低;交通拥堵是"便捷北京"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次调查中居民最不满意的要素之一。在以上对北京市城市宜居性进行空间分异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以"六化北京"为基础的宜居之都建设路径,包括空间合理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基础),产业生态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前提),社会公平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重点),居住安全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关键),交通便捷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载体),环境舒适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核心)。  相似文献   
5.
痕量金属在海洋系统的一些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口及近岸海域物理水文条件变化复杂,且受人为活动影响显著,因此近海海域中痕量金属的生地化行为与影响机制是研究的热点.九龙江口-厦门湾海域位于福建沿海地区,受龙岩、厦门和漳州等城市影响较为显著.分别于2021年7月、2021年11月和2022年1月对九龙江口-厦门湾海域的痕量金属铬(Cr)、锰(Mn)、钴(Co)、镍(Ni)、铜(Cu)、镉(Cd)和环境因子[水温、盐度、pH、溶解氧(DO)和悬浮颗粒物(SPM)等]进行了3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九龙江口-厦门湾流域所测痕量金属浓度平均值大小顺序:Mn>Ni>Cu>Cr>Co>Cd.ρ(Cr)、ρ(Mn)、ρ(Co)、ρ(Ni)、ρ(Cu)和ρ(Cd)在2021年7月的平均值分别为:0.159、47.96、0.068、1.56、1.07和0.016 μg ·L-1;2021年11月的平均值分别为:0.216、8.48、0.030、1.70、1.92和0.019 μg ·L-1;2022年1月平均值分别为:0.281、32.39、0.062、2.21、1.54和0.034 μg ·L-1.河口区溶解态痕量金属浓度高于海湾区.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溶解态痕量金属浓度的主要因素为河口径流和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6.
九龙江流域地表水锰的污染来源和迁移转化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锰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但近年来河流湖库等地表水锰超标现象时有发生,威胁供水安全.本文于2016—2017年在福建省九龙江流域开展水系沿程梯度调查及机理实验,结合历史监测资料综合研究,探明九龙江锰含量的时空分布与迁移转化规律,揭示九龙江锰的污染来源、超标成因与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溶解锰高值及超标站位集中在北溪上游矿区支流和干流部分水库,且主要发生在枯水期;上游矿区支流颗粒锰含量最高,随后从上游到下游沿程递减,且与总悬浮颗粒物(TSM)和pH显著正相关(p0.05).基于锰形态与pH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沿程变化,及培养实验中沉积物锰释放主要受控于pH的变化而非溶解氧的变化,推测九龙江地表水锰污染主要来自红壤颗粒的流失(特别是矿区和坡地),流域风化形成高pH(pH7.8)环境促进亚热带红壤颗粒富集锰,大量富锰颗粒进入pH逐渐下降的河流下游和电站库区后向溶解锰转化,从而导致锰超标.河流下游及库区pH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酸沉降、酸性废水排放、富营养化条件下有机物分解等.研究结果为我国地表水锰污染防控、饮用水安全保障与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